关于抢抓机遇助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预制菜也称预制食品,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进行预加工或预烹调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产品。按照食品的加工程度及食用的便捷性,预制菜可分为即食食品(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食品(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食品(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与即配食品(如免洗免切的净菜)。预制菜的出现迎合了市场对效率与品质的需求,助力农产品的标准化,帮助餐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给消费者带来更为便捷体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总体上,尽管面临国家和行业标准不统一、质量难保证、C端市场待开发等风险与挑战,目前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处于稳步增长。数据显示,预制菜市场规模2023年已达5165亿元,同比增长20%,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一、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目前,国内形成相对完整的预制菜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型行业,主要包括农、牧、渔等种养殖业,米面粮油等农副产品初加工业以及食品包装等包装供应业。产业链中游为预制菜生产和加工业,主要负责净菜、半成品菜的生产加工,包括专业预制菜加工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等。产业链下游是预制菜的消费市场,基本分为B端和C端两大销售渠道。B端销售主要面向连锁餐厅、菜品批发市场、乡厨、酒店等,C端销售渠道是指食品企业或者餐饮企业在工厂完成预制菜加工后,通过餐饮门店、生鲜电商平台、商超等渠道销售给顾客。由于预制菜最初是为餐饮企业提升备菜效率而催化出来的产品,因此,当前预制菜市场主要以B端销售为主。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
预制菜产业正在由重点区域向全国扩散发展。在早期,预制菜发展主要依托于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沿海地区与传统农业强省,其中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等是具有预制菜规模化产业园区的代表省份。有关机构基于各地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评选出了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包括重庆市梁平区、广东佛山顺德区、山东省莱阳市、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山东省寿光市、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遂宁市等10个地区。
近年来,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2022年3月,广东出台国内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措施涵盖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培育预制菜示范企业、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推动预制菜仓储冷链物流建设、拓宽预制菜品牌营销渠道、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和建设广东预制菜文化科普高地等方面,为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2022年6月,广东省公布5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规划建设11个预制菜产业园。此外,山东、福建、江苏、河南、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四川、重庆等地相继出台预制菜产业支持政策。2022年12月,武汉市出台“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拉开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序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二、我区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东西湖区是食品大区,一、二、三产业齐全,在食品行业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企业、优质的项目,我区多年的深耕与精心服务,为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具备发展预制菜产业的优良环境。2006年,东西湖区按照省政府专题会议意见,依据“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食品产业核心园区——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连续四次(8个年度)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2014年被工信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获得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称号,2017年被工信部确定为“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食品医药产业已率先成为东西湖区首个千亿产业,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食品产业集群。
(二)食品加工企业集聚成群,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利于营造预制菜产业生态。目前,全区已吸引百事食品、可口可乐、康地饲料、湖北达能、武汉双汇、华润啤酒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引进培育周黑鸭、良品铺子、武汉双汇、克明面业、阿楚食品、桃李面包、祥恒包装、益海嘉里等上市公司聚集。拥有“周黑鸭”等13个“中国驰名商标”,“旭东”等6个“湖北著名商标”、“统一企业”等18个湖北名牌产品和“乐事”等4个全球知名食品品牌,成为全国知名食品品牌聚集程度最高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我区部分市场主体已在预制菜领域积极布局,成效显著。例如,益海嘉里、蔡明纬、汇东农产品等龙头企业开发利用自有空间,吸引上下游中小食品企业加入,形成特色各异的预制菜产业生态圈。周黑鸭、家乐美、金稻禾、光头卤、大自然餐饮、乔帮煮等多家企业围绕预制食品的加工环节,纷纷推出预制菜特色产品。巨力鼎兴、开元时速物流等物流企业抓住机遇,打造冷链物流体系,为预制菜的冷冻、配送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支撑。2023年9月14日,总投资约61亿元的鑫磊大华中区国际预制菜智慧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涵盖预制菜加工、冷链储运、总部商务、城市中央厨房、综合服务等业态,成为集冷冻、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华中地区预制菜大型产业园。总体来看,全区预制菜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我区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面临诸多瓶颈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小、散、旧、杂:一是现有食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千亿规模的头部企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二是食品企业分散于全区,集中度不高;三是食品企业研发水平相对较低,部分企业技术陈旧,缺乏成长性;四是行业门类杂,企业间协作程度不高。当前我区食品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食品产业上下游企业集中入驻,做强特色食品产业链;有利于培育区域食品产业品牌,提升市场份额,做强龙头企业;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形成倒逼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企业间的协作程度,早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因此,我区要以发展预制菜产业为契机,着眼于大健康产业提质增效,强优势,补短板,育生态,加快打造湖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中部地区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再创新辉煌。
三、加快培育预制菜产业生态的具体建议
(一)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新空间。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并发挥其“链主”优势,形成产业链,打通内循环。引进央企、国企或大型民营企业,投资兴建高品质预制食品产业园区,筑巢、引凤、培植新动能。采取“外引内培”的形式,鼓励农业生产主体与预制菜食品生产龙头示范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创建预制菜产业联合体和共享工厂,提升整体效能。支持预制菜“中央厨房”建设,建成投产后给予相应资金补贴扶持,为预制菜新业态的培育提供助力。
(二)成立一家预制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武汉轻工大学等食品加工专业强校,建设湖北省预制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研究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在预制菜食品安全、感官品质、营养品质与保健功能、速冻及解冻技术、质量控制及溯源体系、包装材料与技术、智能装备成套设备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原料标准、加工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等,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
(三)引培一批预制菜龙头示范企业。围绕预制菜产业生态开展系列招商,瞄准味知香、安井食品、国联水产、千味央厨、圣农发展、福成五丰、盖世食品、鲜美来、新雅食品、好得睐等十大预制菜头部企业,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开展预制菜全产业链示范试点,对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依法依规经营、市场知名度较高的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可认定为“预制菜食品生产龙头示范企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奖补与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预制菜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形成产业生态。
(四)打造一批预制菜原材料直供基地。坚持以销定产、按需生产,推动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与区内优质农产品产业布局相结合,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菜篮子”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定制化升级。对在区内自建或者联合建立预制菜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在生产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优先给予财政支农政策支持。
(五)构建一套预制菜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鼓励预制菜食品生产企业构建覆盖原材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保障预制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品质安全。依托我区物流产业聚集优势,提升预制菜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支持冷链物流企业新建冷藏(冷冻)库,配备冷藏运输车辆和终端销售冷藏设备,对其新(改、扩)建的冷链设施给予后补助。
(六)建立一个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全区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由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负责人,区农业农村、商务、发改、市场监管、科经、财政、金融、交通运输、人社、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研究预制菜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指导协调预制菜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督促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专班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将预制菜发展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实化具体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