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东西湖区位于武汉西北角,是武汉以水定城、以水定业的典型代表,不仅独占武汉6座国家级湿地公园中的2座,更有4条河流穿行境内、26个湖泊星罗棋布。立足自然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经过多年建设,我区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布局日趋完善,文旅潜力厚积薄发。为实现我区“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分析全区文旅产业现状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为我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区在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发展“绿”文化,以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文旅,推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等诸方面持续发力。五年来,东西湖区共投资数亿元打造各类美丽乡村环境整治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9个,并通过扩大绿色服务,创造更多的绿色生态福利,让“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目前,我区口袋公园总数已达46个,建成绿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今年1-7月我区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26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分别上涨48.5%和36.7%,我区文旅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引领和支撑
目前我区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基本以观光为主,缺乏对本土旅游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要素的挖掘,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引领和支撑未能在游客心中形成独特记忆点,无法满足其旅游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旅游产品给人的深度体验关注不够
当前我区文旅产业发展还停留在单一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传统观光旅游和采摘、垂钓等浅度体验产品居多,缺乏休闲、养生、亲子等个性化定制与体验氛围的营造,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情感欲望和需求。
(三)文旅资源配套不足
当前我区景区内娱乐配套项目匮乏,周边相关休闲餐饮配套设施不齐全,缺乏休闲度假等高消费旅游产品,除了部分门票收入外,没有衍生出其他的消费,达不到留住游客深层次消费的目的。
(四)旅游资源政府统筹、资源整合不够
我区旅游资源整合程度较低,集群效应不足,未能形成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核心旅游品牌,各景点间各自为政,“遍地开花”且相对“散小弱差”的旅游景区开发格局比较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深挖旅游产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构建文化产业链
1.充分发挥我区水环境优势,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以“水”文化整合澴河、径河、汉江三大河流,串联金银湖、杜公湖、黄塘湖、天鹅湖四大湿地湖泊等景点,探索水景旅游、发展涉水经济,以水资源为“彩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2.以龙舟大赛、腾讯TGC、明星演唱会、中超联赛等网红演艺赛事为依托,着力打造城市网红IP,使我区文旅市场持续保持火爆,满足深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3.整合柏泉古镇、茅庙集及其片区等村落资源,打造 “古井溯源文化”品牌,提炼“古井”“茅庙”文化内涵,建立高品质、内涵化的全域旅游项目。
(二)进一步整合区内文旅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1.以金银湖、极地海昌海洋世界、郁金香园等传统景点为基础,串联起梧桐雨、乡伴慈惠等22个优质景区为核心的休闲街区,打造以赏花健身、文化体验、民宿休闲为特色的休闲度假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多层次产品服务。
2.以临空港文化中心、五环体育中心为核心,加快体育科普馆、农耕馆等休闲体验项目建设,依托景区现有条件,统筹发展城市周边露营、卡丁车、儿童游艺、手工坊、宠物饲养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不断拓展文旅消费产品内容。
3.加快全区景观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内交通体系的无缝对接,全力打造外联内畅、承东启西的全域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全方位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三)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美誉度
1.利用现代智慧技术“演绎”我区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借鉴淄博烧烤宣传模式,孵化本地网红IP,增强区内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流量为行业赋能。
2.将“智慧+”“新电商”等理念融入全区旅游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文旅文化推广、在线营销,增强区内旅游的吸引力和舒适度。
3.积极支持引导特色餐饮名街名店建设,让游客尽可能地达到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
“十四五”阶段我区文旅行业若能抓住机遇,科学开发利用已有的文旅资源和潜在的具有开发前景的文旅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突出中心城市周边旅游特色,同时通过标志性事件提高区域影响力,我区文旅融合发展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