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1+4现代产业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的建议
东西湖区自围垦建区以来,全区自力更生,勇于拼搏,经过70多年的努力,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为进一步“落实高标准发展要求,坚持优化存量、扩充增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我区积极探索产业升级路径,积极构建1+4现代产业体系,以有效推进我区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现结合我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思路与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结构逐步明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落户我区后,我区从食品、机电、物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竞相发展格局,逐步转变为以网络安全和大数据产业为核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大健康、现代商贸物流为主导的“1+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二)产业空间布局初见成效。2023年以来,各部门按照加快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和板块清理工作。北部依托网安基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南部沿“长慈走新”打造科创智造大走廊;东部依托交通和环境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中部作为临空港中心城区重点推进产城融合。截至目前,“北基地、南走廊、东引擎、中主城”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三)产业空间清整有序推进。坚持以“双百园区”建设为契机,全方位释放产业发展空间。2023年以来,2.54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完成整理开发,实现城市更新征迁签约建筑面积约124万方,拆除建筑面积约78万方。
(四)产业建设发展架构逐渐明确。各责任部门在产业发展各阶段的职能分工逐渐明确,形成了全区协同合作的项目推进机制。产业项目引进前期,由商务局统筹按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项目考察、洽谈等,区发改局、科经局、国土局、生态环境局结合单位职能,对项目落地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和把关。产业项目引进中期,由区发改局统筹落实项目开工、建设、投产等工作。项目引进责任单位负责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全面协调推进项目土地资源及周边配套保障工作。
二、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东西湖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现代产业集群的基础还不牢固,面临不少制约因素。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一是我区战略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弱,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61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36亿元,仅占16.3%。二是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配套及本土应用率较低。如,京东方作为新型显示的龙头企业,缺乏上游关键材料、中游器件设备及下游应用终端等产业链核心企业支撑,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二)传统产业占比过高。2022年我区拥有各类制造业企业4838家,家居建材、机电、金属加工、食品、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门类企业占比达到78%(其中家居建材企业占比达到13%、机械及电气类占比达到11.6%、金属加工类占比达到6%),全区制造业企业仍以传统加工产业为主。
(三)创新创业载体数量不多。高能级创新载体数量少,全区仅有12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仅有1家,而国家级经开区的平均值是3家,光谷更是有超过70家,与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全区现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1家,数量仅为国家级经开区平均值的一半,不到光谷的十分之一,且高质量的研发产出不多。
(四)物流对经济总量贡献度较低。目前,我区规上物流企业数占全区规上企业数比重为12.3%(交通运输规上企业200家,全区规上企业1631家),但其他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仅为5.7%;上半年我区公路运输周转量在全市占比约1/3,但增速(15.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2%)1.4个百分点,物流未形成经济流。
三、思路和建议
(一)充分释放空间,重塑全区产业发展版图。一是大力开展城市更新,不断改善城市风貌,打开产业空间,为新兴产业的入驻发展提供空间。在城市片区,实施城中村清零行动,每年推动一个街道实现城中村清零。二是通过双百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网安基地二期、三期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政基础配套建设。围绕走马岭、长青、慈惠、新沟重点区域,按照每年2平方公里速度开展土地整理开发,推动八大工业提升示范片区转型升级,打造南部科创智造大走廊。
(二)搭乘国家级载体,带动产业有序转型升级。一是以“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为载体,打造网络安全和大数据产业集群。重点围绕数据与信息、系统与内容安全、数字运用与新兴外延三大领域。二是以“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围绕国际贸易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服务等方向,做强重点优势服务业,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集群。三是重点围绕自营物流、专业物流,推动传统物流园区迭代更新,围绕供应链管理、金融物流等高端物流业态,进一步招引优质物流总部企业、结算中心以及精密运输、控温运输等专业物流企业,加速物流企业量质齐升。四是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成势见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突破壮大,积极推动食品大健康产业培新育优,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机制保障,推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明确招商责任保障。明确招商小分队对外招引优质项目、对内跟踪项目落地的双向职责和任务清单。并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和现有资源,深入分析区域产业承载力和周边产业环境,建成数智招商大平台,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细分产业指导目录,围绕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潜在需求,针对性开展强链补链。二是优化空间要素保障,加快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园,打破街道行政划分的空间限制,按照五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示范园区,每个产业园区主要承载1-2个主导产业,项目落户园区以产业链条的便捷性、有效性为主要依据,不拘泥于既定主导产业。三是建立产业集聚保障。构建南部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强化“金三角”产业核心区实力,与北部网安基地、南部陆港枢纽两大国家级名牌形成三足鼎立架构,依托三大重要产业,打造我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