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

首页 > 调研文章

关于探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模式促进东西湖居家养老软实力做强的建议

文章来源:民建区工委 | 责任编辑: | 发布日期:2024-03-20 09:30

东西湖区政府近几年在居家养老上持续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实施社会化运营。养老企业的服务能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科学和有效,居家养老模式商业化探索和品牌培育市场化,这些都关系着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居家养老的模式需更优化,养老资源要整合,养老事业要做优做实,居家养老的软实力需要提升。

一、东西湖区居家养老现状

(一)养老中心覆盖率高。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2022年底已覆盖100%的社区。

(二)社区养老社会化运营程度高。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及服务社会化运营达100%。

(三)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接受度高。目前东西湖区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企业参与的居家养老模式的初步形态。老年人到社区养老中心活动的频率和对社区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方式认可度较高。

二、东西湖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大部分聚焦于生活类服务,不符合医养融合的趋势。根据调研,我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普遍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提供“活动场所+生活类服务”为主,但中国的老年群体以60%带病的老年化为特征,慢病管理成为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医院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进行最后一步的治疗,无法形成对慢性病的“养护系统”。社区养老又局限于生活类服务,如果将慢病护理的“养”的部分纳入居家养老服务重点,成为医院慢病管理的延伸系统,落实“养”的行为和健康习惯的管理,形成慢病管理闭环,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二)医疗、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功能上各为其“专”,但养老是立体需求,没有形成整合效应。养老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人”的健康、生活、心理、价值感的综合需求,需要整合型服务和输出,但医疗系统管治病;社区只能管托底;居家养老机构更多管老年活动和生活类服务,关键的“养病”又没有能力接手;整体的资源没有进行衔接和优化利用,各管一块,效率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不能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立体需求。

(三)行业人才结构低质化和同质化,行业升级是关键。养老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阶段行业整体还在开创期,需要更多富于创造性的人才支撑。行业里的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升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系统,推动行业升级,吸引人才加入,是行业亟待解决的突破口。

(四)居家养老的本土品牌不强。居家养老市场的公司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有效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和产品,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和后发能力都不强。目前行业现状是服务靠大量人力投入、见效慢、利润水平低点;而市场上大的企业和公司更愿意投见效、回报高、规模大的养老金融、养老园区、养老智能化设备等上游产业链;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要有韧劲、有意愿的中小企业家做突围,瞄准“专精特新”的方向进行攻关和发展壮大。

(五)民众的支付能力不足,主要靠政府。中国付费养老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养老靠政府的倾向性很明显。由于这个群体逐渐高龄以及健康水平下降,他们在医疗上的支出,是医疗医保和社会资源保障上的主要压力所在。

(六)市民政评估系统里,对医养的评估面比较单一。每个区域的老人结构是不一样的,慢病的分布结构也不一样,目前民政系统的评估“家庭病床”部分的设计内容上过窄,需求的受众少,对于更广泛和基础的慢病的养护工作引导不足,不能有效指导社区医养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方案,来匹配老人的需求,提高更广泛老人的获得感;

三、促进东西湖区社区医养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在居家养老的板块,由政府牵头,民政部门落实,整合医疗系统、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探索居家医养模式的实践。60%带病的老年化的人群绝大部分在社区,他们享受着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也消耗掉全社会医疗保险的50%;居家养老机构依托社区是离慢病人群最近的,却更多的只管生活,慢性病的治疗重在“养”,因此居家养老机构完全可以发挥出“养”的作用,去落实医疗后的健康指标监控、健康习惯和行为的管理等;东西湖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100%覆盖的优势;网点已经具备,服务的人群的健康水平所产生的需求在逐渐扩大,而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系统也可以以此契机来升级。建议由区政府牵头,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建立由民政、卫健委、街道、参政议政组织组成的联席机制,社区医院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服务落地,选择2-3个具备条件的社区开展流程完整的社区慢病管理系统试点。这套系统也能同时缓解因病痛导致的老年心理问题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还可以减少医疗系统和医保费用支出的压力,只需要更少的费用投入在慢性病的“养护”上,减少慢病治疗和其引发的并发症治疗。

(二)提升养老服务供给侧能力,支持本土有意愿、有能力和口碑好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品牌化发展试点。并倡导企业结合大数据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养老企业现在还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调研的企业中仅有不到1%的企业将资源放在市场性的服务创新和探索上;而不能有效理解客户潜在需求,设计不出好的服务和产品,无法获得个人在养老上的有效购买力;调查问卷显示,需求排名第一的是健康助医类服务,其次是生活类服务;还是有较大的市场机会的。建议区政府搭建一个居家养老创新服务和创新产品交流的平台。设立创新基金,鼓励愿意投入资金资源进行健康管理和助医类服务开发的居家养老企业,为有购买力的人群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供给;建立联席机制,鼓励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与社区医院等医疗资源形成医疗联动,提倡养老企业吸收专业医护类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加入企业,打通企业与辖区高校的合作通道,培养专门人才打通推动行业进步的人才关;鼓励养老企业的“专精特新”,结合大数据转型,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和降本增效,扭转养老行业主要靠政府购买,没有竞争力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局面。

(三)建立养老照护险,通过自我支付+保险支付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解决付费养老意识提升和养老完全靠政府的现状。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仅凭国家财政负担养老已经不可持续,需要释放社会存量来为后续的养老长治久安提供资金和资源;建议区政府向市政府层面倡议,建立“养老照护险”,参照养老保险的模式,由个人、企业,国家共同出资,以60后为主要受众,为65岁以上人群建立专门账户,提供居家养老照护支出,解决后续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力问题。建立针对高龄且独居老人的“照护津贴”,采取个人支付+津贴补贴的形式,用于补贴现有40/50 老人向居家养老机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来逐步推动社会面建立付费养老的观念。

(四)建议民政评估系统里将家庭病床的评估,分一部分权重到“慢病养护”项目的评估,鼓励养老企业在“养护”能力上增加附加值,增大老人受益面。每个社区的老人结构不一样,慢病的结构也不一样,如何让更多老人切实的感受到政府对养老的投入,就要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老人需求的医养服务策略,引导居家养老企业制定符合本社区需求的医养服务方案,将重点放在慢病的“养护”上。建议由区民政向市民政提出建议,将慢病养护考核权重加入“家庭病床”的考核中,同时,通过区级民政部门把关审核的机制鼓励本地化甚至社区化的因地制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