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行政审批局党组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聚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目标,以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质增效。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2024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亮点
(一)走好党建引领“阳光路”,着力增强政治忠诚“凝聚力”。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局党组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政务服务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坚持党建和业务协同推进。以“红色引擎”推动政务服务事业跑出东西湖“加速度”,全体党员干部将“查短板、找差距、优服务”落实到日常工作,分类打造了咨询服务、审批办件、帮办引导等“党员先锋岗”3个,在减少企业成本、搭建协商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走流程”体验日,局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织党员干部站在群众视角,“沉浸式”体验办事服务工作流程,认真查找不足,及时整改完善。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局党组聚焦重点难点,将“持续提高基层政务服务质量”作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治理重心向一线下沉的鲜明导向,建立高频服务事项常态化下沉机制,实现41类高频事项在社区办理、685类高频事项纳入自助终端,不断优化升级群众家门口服务。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局党组高度重视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性开展“政务服务提能增效大讲堂”。聚焦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全体党员上好“理论课”“业务课”“典型课”“现场课”,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党员干部队伍。党支部开展“书记有约”活动,支部书记定期与党员面对面谈心,及时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帮助党员解决困难问题,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紧握目标执行“指挥棒”,持续强化市场主体“主战场”。一是在“建机制”上做文章。在实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和14个点位都能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的基础上,升级为全市唯一所有企业登记事项均能办理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51万户,累计市场主体达24.82万户,居全市首位。二是在“加服务”上出实招。推广“首席服务员”服务制度,统一派遣2至6名窗口人员至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事前全方位指导、事中全流程帮办、事后全链条回访,该做法获市政府办公厅推广。三是在“减成本”上下功夫。通过“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免费“开办礼包”。2024年,已累计发放企业开办大礼包11585个,免费发放印章57925枚,减免企业开办成本403.42万元,减免费用居全市第一。
(三)点燃创新动力“引擎火”,精准绘制工程建设“规划图”。一是在“缩”字上求实效。统筹推进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工作,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再造工作流程,实现多证同发,审批时限由9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二是在“同”字上下实功。构建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备案全生命周期服务,变过去“材料不齐不能办”为“一边提供材料,一边受理审核”的并行推进模式。推行施工许可证电子化、综合许可二维码模式,实现发证用证一体化。三是在“合”字上出实策。优化“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在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次申请、八证合一的基础上,将临时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审批纳入“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范围,进一步扩大合并办理的审批事项。今年以来,为28个区内重大项目高效办理施工许可,有效促进项目纳统。四是在“管”字上做实事。实行“信用+秒批”“信用+承诺”“信用+负面清单”机制,构建起“信用为基,承诺即办”的新型审批模式。
(四)紧扣体系建设“计划书”,聚焦夯实政务服务“主堡垒”。一是不断强化作风建设。采取《政务服务管理周报》《政务服务督查月报》通报方式,及时纠正服务质效不佳问题、推广服务金牌案例,强力夯实全区政务服务“一盘棋”底座,全年企业群众投诉量降低20%,各项明查暗访通报“0”问题。二是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持续推广“跨域通办”模式,与黄石市西寨山区签署“跨域通办”框架协议,进一步拓展“跨域朋友圈”,全年办理34类“跨域通办”事项,完成22734件业务,有效满足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采取信息公开办理向区政务服务中心前置的方式,满足企业群众信息公开诉求。全年依法办理48件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均予以答复;涉及相关行政复议案件3件、相关行政诉讼案件4件,均维持原判和驳回上诉。三是不断夯实服务理念。在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宣传报道70余篇,通过政务服务“好声音”,有力传达惠民利企“好政策”。政务服务中心日均接待企业群众3500人次,年办件量约120万件,其中,网上办件占比33%,线下办件占比67%。传导“空乘式”服务理念,推行潮汐服务制度,服务标准得到上级和企业群众高度认可,全年获企业群众赠送锦旗百余面、表扬信近千封。四是不断提升保障能力。重置服务大厅导览屏及叫号系统,使办事流程一键获取、办件状态在线可视、等待时长实时可查。强化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政务网络使用单位提供高速、稳定的政务内、外网网络环境,并形成安全有效的网络防御体系。
(五)筑牢交易服务“保障网”,依法扎紧招标投标“紧箍咒”。一是提升服务能力。今年以来,共提供场所服务361场次,预算金额为108.4亿元;框架协议入库供应商共2693家,成交总金额 4955万元。电子商城成交总笔数1237笔,成交总金额8287万元。二是突出数字赋能。全面推广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武招通”专家支付信息线上推送功能,实现招标代理“多走网路、少跑马路”。三是营造公平环境。持续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实现优质评标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7月份,创新完成全省首例跨省内外四地联动融合主场工位分散制的远程异地评标。四是主动靠前服务。完善评标定标机制,提升招投标质效。进一步落实招标人负责制,推进“评定分离”改革。定期梳理招标计划,主动对接企业,在项目登记、公告发布、文件编制等方面靠前服务。今年以来,成功开展“评定分离”项目17个,占比42.5%,改革进度处于全市第一梯队。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们牢固树立了“店小二”服务意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及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还需持续发力。因人口、经济、重视程度等不同,导致东部和西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正规化建设程度差异较大。标准地出让及“多证同发”推广工作情况不理想,项目数量较少且企业因内控制度等原因落实意愿不强烈。因担心承担审计及招标程序法律风险,招标人对“评定分离”“异地评标”存在较大顾虑,缺乏相关项目支撑。
(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在软件服务能力上还有差距,还需以企业群众视角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紧扣服务细节,在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上持续发力。
(三)服务经济建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虽建立了市场主体分析制度,但在分析质量上离区委区政府要求还有差距,落实市场主体清查五项机制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还需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上与相关单位充分协调对接,建立闭环回路,为领导决策和全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
(一)坚持重心下移、赋能基层,实现服务场景从“大厅办”向“就近办”转变。一是延伸服务阵地。按照“群众需求在哪里,政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社区“咨询驿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下沉服务力量。创建“政务服务基层巡回队”,深入街道、社区和企业园区,提供“一对一”全程帮办服务指导。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建设“云培训”平台,打造全时、全员、全程的“互联网+政务培训”新模式。创新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二维码,“扫一扫”即可查阅办理事项所需材料、流程、时限,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二)坚持改革破局、创新开路,实现服务效能从“拼速度”向“拼质效”转变。一是推广审批监管一体联动。推广既有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审批监管一体联动,建立信息传递机制、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诚信体系,持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二是推广“桩基先行”创新试点。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重大产业项目等可自主选择“基坑工程”和“主体工程”两个阶段分别办理施工许可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省企业时间成本。三是推广“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将施工许可阶段8项审批手续整合为1项“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将8大类申报材料精简为1张综合申请表,将法定审批时限8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形成良性循环的改革长效机制。
(三)坚持人民至上、企业为先,实现服务体验从“办得成”向“办得好”转变。一是实行“金牌管家”贴身服务。在区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惠企政策咨询窗口,开展“政务服务帮帮团”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对落地企业项目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对综合类商业体、园区项目提供“上门服务”,以“金牌管家”贴身服务真正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二是拓展“云系列”智能服务。加快推进快速“云填单”、免费“云刻章”、远程“云勘察”等服务,创新推出企业“云开户”“云易销”,主动将银行网点预约开户业务纳入“企业开办专区”,全力打造“企业线上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新模式。三是探索党建引领兜底服务。建设“党员示范服务专区”,夯实“办不成事”兜底服务、特殊人群“绿色通道服务”、“上门帮办代办服务”三项工作机制。四是通过共同缔造优化服务。优化完善“好差评”“双评议”“群众评”等多评合一工作机制。依托政务服务体验日、政务服务企业座谈会、三级政务服务议事厅等沟通商议平台,让服务需求“群众提”、服务流程“群众议”、服务体验“群众谈”、服务效果“群众评”。
(四)坚持科学统筹、系统分析,实现服务决策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一是精准摸排。严格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对全区企业经营、纳税、纳统等各类信息开展深入摸排,确保数据详实。二是精准分析。细化企业分类,科学分析成因,抓住企业清查工作“牛鼻子”,采取信息及时推送、周反馈、月分析的方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形成机制。建立“轮回”机制,及时将已正常纳税纳统的企业移出重点清单,将新设立且未正常纳税纳统企业加入重点清单,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能,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供区委区政府决策。
东西湖区行政审批局
202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