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

首页 > 调研文章

关于推进我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建议

文章来源:东西湖区政协办公室 | 责任编辑: | 发布日期:2023-01-11 15:17

关于推进我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建议

区政协妇联界别

     儿童18岁以下的任何人)是城市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尊重和关爱儿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儿童的安全、健康、教育、救助和成长等是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10月,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20222月,市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武汉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方案已明确提出要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

     一、我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必要性

    社区是儿童玩耍、学习、居住时间最长的场所,儿童友好社区是以社区为依托,结合社区的建设与社区治理,以儿童及其监护人和其他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在安全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提供包括文化、教育、健康等多维度的普惠型服务,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发展,这无疑是创建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区儿童约15万名,占总人口的17.73%。当前以人民为中心、治理能力现代化、双减、疫情防控上网课、生态文明等大背景下,我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具有紧迫性、必要性一方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可以给疫情下经常上“网课”的孩子们解压激发儿童参与社区建设的小主人翁精神,助力“双减”政策下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儿童成长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吸引优质人才在我区安家立业,为东西湖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二、当前我区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将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纳入其中,目前全区已启动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目标是2022年打造5个示范社区,为儿童友好社区创建提供实践经验,从2023年~2025年每年按照社区数的30%40%30%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这项工作正在推进中。此外,大部分社区还通过设立儿童之家、青少年空间、儿童图书室、儿童快乐家园、家长学校等儿童活动场所,积极搭建平台阵地,丰富儿童活动的硬、软件资源,为全区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我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在这方面我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儿童友好理念和氛围营造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建设指标要求,现阶段尚无明确的有关社区儿童空间建设的政策支撑。在社区,对于儿童优先、儿童友好的理念,主要停留在开展活动、物理活动空间改造等方面,对于儿童友好理念传达、社会环境营造的关注较为薄弱。比如,建设指标中涉及的儿童友好步道,实际实施中涉及到交通部门的统一规划,交通法规中也没有具体规定;社区公共场所中第三卫生间、儿童洗手池等设施配备也较少,绝大部分是成人与儿童共用设施。

    (二)儿童活动运营团队力量不足,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区各个社区(大队)儿童工作者一般都是兼职人员,精力有限,组织开展的活动大多以单场活动为主,缺乏专业性、持续性、系统性,有些社区引进有从事儿童的社会组织,但课程提供和活动组织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儿童的“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在社区,儿童参与具体公共事务的流程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一些儿童活动的设计、活动空间的功能定位等大都是由社区成人设计并主导推动,儿童被动参与多,这样儿童的“参与感”、“获得感”就不强。

     (四)儿童服务资源难以完全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当前,我区大部分社区现有的儿童活动场所在整体环境布置及功能定位上,一般较适合低龄幼儿和老人,无法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其他适合6-18岁儿童活动的场所不多,一些较大运动量大室的外专业场地更是凤毛麟角,青少年同伴玩耍互动往往只有找一些商业性场馆。

    四、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理念先行,硬件设施坚持规划引领。一是大力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宣传,树立儿童优先的理念,在全区营造尊重儿童、关心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社区要努力创设社区范围内的儿童友好环境,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纳入社区发展规划,从资金、设施、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推进过程中结合实际,先打造一批示范社区(大队),然后以点带面,分批次推进,继而扩面提质,让建设成果惠及每名儿童。三是每个社区要有儿童友好的视角。规划并建设一些符合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社区室内外儿童活动空间及配套设施,如,建各年龄段的室内及室外活动区域和器械,儿童公共活动场所配备第三卫生间和相关标识;在社区内学校、幼儿园及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等之间建儿童友好步行路径,设置儿童标识和安全指引等。四是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全区各级层面上下联动,相关部门按职责参与,协调合作,在政策统筹、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形成支持合力。

    (二)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育,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和服务工作。一是要培育引入专门从事儿童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委托、项目合作、重点推介的方式,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的儿童工作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服务过程的监督和引导,形成社会组织参与儿童服务项目的准入标准、跟踪评价、常态化的培训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落实志愿者参与。利用好社区的平台,完善志愿者队伍的打造,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如把社区下沉党员、居住在社区的教师、手工爱好者、全职妈妈等都可以作为志愿者,更好地团结凝聚他们,带动更多社区居民服务于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共同形成由社区妇女干部,社会组织专业儿童社会工作者、社区兼职志愿者共同组建1+1+X”的团队,参与儿童保护和服务。

    (三)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户外广告、社区平台和新媒体,持续推出各类主题宣传,提高儿童参与度;二是强化儿童参与机制。在社区政策制定上,对涉及儿童利益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儿童诉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要征求社区儿童的意见,满足儿童需求;儿童活动结束后,也要了解儿童的满意度。三是搭建儿童议事平台。建立儿童代表选任制度,组织社区儿童在成人的引导下收集反馈儿童意见;建立儿童议事会制度,鼓励6岁以上的儿童参与包括社区规划、社区治理等各类社区事务,共同营造美好的身边家园。

    (四)项目推动,打造个性化服务内容,形成精准服务模式。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运营、志愿者参与等方式,线上线下项目化地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活动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养育支持、临时照料、课后托管、健康教育、生活技能和品德与行为指导、心理支持等综合性儿童服务。在选择服务机构、设置项目内容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需求,按照儿童成长阶段特点,确定不同的项目内容和主题,例如对0-6岁婴幼儿,开展具有系统性、进阶性的“亲子教养辅导”、“儿童安全自护”“红色启蒙教育”等主题的亲子互动活动;为6-12岁儿童,提供科普探究、人际互动类的“科普小集市”“疫情下的亲子沟通”“自我认识与接纳角色扮演”“垃圾分类竞赛”“创意美术绘画及手工”“国学亲子诵读”“少儿朗读”“外出踏青”等兴趣拓展活动,让孩子们滋养身心,释放天性;为12-18岁青少年,搭建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平台,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事业单位内的相关志愿岗位,引导儿童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能够在社区里找到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感。二是要考虑公平性和普惠性,关注弱势群体。针对还建小区和较高端社区共存的情况,对于孤残、单亲、贫困、重病、监护缺失等处境不利的儿童群体,在制度保障、提供服务、资金支持、社会动员上会有不同需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开展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