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

首页 > 调研文章

关于探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模式 促进东西湖居家养老资源共享 做优做实的建议

文章来源:东西湖区政协办公室 | 责任编辑: | 发布日期:2022-12-26 15:13

关于探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模式 促进东西湖居家养老资源共享

做优做实的建议

民建区工委

     居家养老是国家养老策略9073中,涉及民众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养老方式,东西湖区政府近几年在居家养老上持续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东西湖区的覆盖率将于2022年底达到100%。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跟上了,养老企业服务的软实力是否能满足群众养老的需求;服务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科学和有效;居家养老模式商业化探索和品牌培育是否在市场上有效展开,随着区老年人口逐年递增,居家养老的软实力也必须要跟上。

    一、东西湖区居家养老现状

    (一)养老中心覆盖率高布局早东西湖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投入早,仅在2019-2021年三年内就完成了63个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2022年底可覆盖100%的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大队。

    (二)社区养老社会化运营程度高东西湖区民政系统持续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及服务社会化运营达90%以上。

    (三)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接受度高随着东西湖区绿水青山建设的成效逐渐显现,社区管理以及小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宜居社区越来越多,同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和开展服务的开展时间都比较超前,老年人到社区养老中心活动的频率较高,美誉度也较好,对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方式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二、东西湖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大部分聚焦于生活类服务,不符合医养融合的趋势根据调研,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普遍以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活动场所+生活类服务”为主,不符合中国的老龄化为60%的带病,即慢性病老年化的特征。老年人普遍身体健康欠佳,慢病管理的关键在于日常基础监护,以及最重要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健康养成,但医院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条件,只能进行最后一步的治疗,无法形成对慢性病的“养护系统”,但“不养而治”的现状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和医疗费用的支出都是巨大的负担。而社区养老又局限于生活类服务,如果能有突破性,将慢病护理的“养”的部分纳入居家养老服务重点,成为医院慢病管理的社区延伸系统,落实“养”的行为和健康习惯的管理,形成医院到社区的慢病管理闭环,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二)医疗、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功能上各为其“专”,但养老是立体需求,没有形成整合效应养老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人”的健康、生活、心理、价值感的综合需求,需要整合型服务和输出。但医疗系统管治病,对养病则无能为力;人口的出生率降低,又导致家庭抚养能力不足;社区服务范围和人群广,老年工作只能兼顾到托底的对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更多管社区老年活动和生活类服务,关键的“养病”又没有接手;各管一块,导致整体的资源没有进行衔接和优化利用,效率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不能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立体需求。

    (三)行业人才结构低质化和同质化,行业升级是关键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是人才的发展带动的;养老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众所周知,但现阶段行业整体还在开创期,开创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有长久的等待才能见到曙光,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新的想法和尝试,需要更多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的支撑。行业里的企业如何升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系统,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加入,推动行业升级,是行业亟待解决的突破口。

    (四)居家养老的本土品牌不强居家养老市场的公司基本都是小微企业,服务项目和资金来源都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企业更关注不断的运营新的养老中心,模式重复,占地而不走心,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有效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产品,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和后发能力都不强。市场上大的企业和公司更愿意投资见效快、投资回报高、规模大的养老园区、养老智能化设备等上游产业链。而居家养老服务为直接面向个人的服务市场,个性化需求多,同时民生关注度又高,如果能力跟不上,直接影响老人的获得感和家庭的幸福感。目前行业现状是呈服务靠大量人力投入、见效慢、利润水平低的特点;因此,居家养老市场就形成了一个“人群庞大”的特殊的“利基市场”,的确是全新的市场挑战领域,需要有韧劲、愿意投入资源的小微企业家做突围,瞄准“专精特新”的方向进行攻关和发展壮大。

     (五)民众的支付能力不足,主要靠政府付费养老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特别是40/50年代的人,本身的收入水平也不是很高,养老靠政府的倾向性很明显。同时由于这个群体逐渐高龄以及健康水平下降等问题,他们在医疗上的支出,以及因为身体健康原因造成的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需求也随之加大,是养老在医疗医保和社会资源保障上的主要压力所在。

    三、促进东西湖区社区医养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在居家养老的板块,由政府牵头,民政部门落实,整合医疗系统、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探索居家医养模式的实践。90%的居家养老人群决定了60%带病的老年化的人群绝大部分在社区,而老年人群是医疗保险的净受益者,根据 “中国医疗保险”的数据显示,就目前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消耗了全部医疗服务的近50%,其中超70%的服务是退休职工消费的;但慢性病的治疗重在“养”,居家养老机构是离慢病人群最近的,却更多的只管生活服务,完全可以发挥出“养”的作用,去落实医疗后的健康指标监控、健康习惯和行为的管理等;

     东西湖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覆盖的优势;网点已经具备,布局已经形成,同时基于近5年的运营实施,服务的人群的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所产生的需求在逐渐扩大,正好作为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系统升级的契机。由区政府牵头,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建立由民政、卫健委、街道、参政议政组织组成的联席机制进行促进和监督,由社区医院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服务落地,形成流程完整的社区慢病管理系统,可选择2-3个具备条件的社区开展试点。社区医院负责诊疗和处方,居家养老机构实施日常体征数据监控和健康行为饮食指导管理,并记录日常数据,社区负责督促,将慢病的“养护”系统搭建起来延伸到社区。

    这套系统也能同时缓解因病痛导致的老年心理问题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社区养老活动中心利用率也能进一步提高;继而“小病慢病”在社区就诊的“三级诊疗系统”在慢性病这个板块也能打通了,更大的意义在于,只需要更少的费用投入在慢性病的“养护”上,减少慢性病引发的并发症治疗负担和费用,继而减少了医疗系统和医保费用支出的压力。

    (二)提升养老服务供给侧能力,支持本土有意愿、有能力和口碑好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品牌化发展试点社会层面上来看,养老企业现在还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而基于养老企业对24560后老人调查问卷显示,需求排名第一的是健康助医类服务,其次是生活类服务。而调研的企业中仅有不到1%的企业将资源放在市场性的服务创新和探索上;不能有效理解客户潜在需求,设计不出好的服务和产品,无法获得个人在养老上的有效购买力,这里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机会的。

    区政府搭建一个居家养老创新服务和产品的交流平台,鼓励养老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形成良性的创新和竞争氛围,推动养老企业创新服务意识。设立创新基金,鼓励有意愿和能力,愿意投入资金资源进行健康管理和助医类服务开发的居家养老企业,通过供给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有购买力的人群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联席机制,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医院等医疗资源形成医疗联动,建立社区紧急呼救的绿色服务通道;提供专业培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救护前专业处理服务能力,同时倡导养老企业吸收医护类以及其他专业人才加入企业,促进养老行业做到能为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较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才能打通推动行业进步的人才大关打通养老企业与辖区内的高校合作通道,培养专门人才,签订就业协议,展开产学研合作,向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开拓,形成持续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鼓励养老企业的“专精特新”方向,扭转养老行业主要靠政府购买,没有竞争力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尴尬境地。

    (三)建立养老照护险,通过自我支付+保险支付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解决付费养老意识提升和养老完全靠政府的现状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仅凭国家财政负担养老已经不可持续,需要释放社会存量来为后续的养老长治久安提供资金和资源;而出生率下降这个不争的事实的到来,年轻人如何能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做到照顾最少4个老人的养老外加1个娃,的确是无法负担的难题;但从中国的文化层面来讲“孝”道又是刻到骨子里,是国人都无法回避和放不下的牵挂

    区政府向市政府层面倡议,建立“养老照护险”,参照养老保险的模式,由个人、企业,国家共同出资,以60后为主要受众,为65岁以上人群建立专门账户,提供居家养老照护支出,解决后续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力问题。利用区现有的养老专项经费,辟出一部分资金,专款专用,以个人申请的形式,建立针对高龄且独居老人的“照护津贴”,采取个人支付+津贴补贴的形式,用于补贴现有40/50老人,向居家养老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同时鼓励子女和有条件的街道补贴一部分,来逐步推动社会面建立付费养老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