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区边远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
区政协委员叶海英、汤沛、刘海霞反映: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些年来,我区聚焦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盼,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名师名校,大力实施“品质教育”战略,为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的“中国网谷”提供了坚强保障。
目前,区域内边远农村义务教育仍呈现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状,其教育水平较中东部城区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边远农村地区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
一、教师待遇保障不足。边远农村学校普遍路途较远,一般距离城区30公里以上,且公共交通设施比较单一,教师每天往返学校路途耗时近2个小时,通勤成本大大增加,仅有的边远教师补贴无法满足车费、油费等交通费用,降低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师资力量不均衡。边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大多不稳定,优秀教师引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青年教师扎不下;师资结构也不善合理,聘任老师多、专职音体美老师少,老师平均年龄偏大。
三、学校设施条件较差。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体、音、美、劳学科缺乏专业设施设备,未能达到现代教学相关标准。心理咨询室、卫生室设备功能不全,“创客”教室无人员、无设备,学校食堂、师生住宿、部分校舍道路有待维修建设。
四、家校协同意识不强。边远农村外来人口、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偏弱,家长协同配合度较低,未能与学校形成明显教育合力。部分学校和教师重“教”不重“育”,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弱化无力,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上缺乏工作主动性。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化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提高边远农村教育质量,普享优质教育资源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改善民生福祉、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为此,建议:
一、加大对边远农村学校发展的支持。通过统筹规划,实施校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按片区、项目、需求等,在学校校舍建筑,功能性教室,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劳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和坚实的基础保障,不断夯实学校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环境。
二、健全充实边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加大城乡教师队伍交流力度,实行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实现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加强教师、学生流动管理,建立师生流动管理机制。在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方面对边远农村学校适度倾斜,对部分农村优秀教师予以精准培养、倾斜政策、促进成长,打造骨干教师队伍。重视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大边远教师津补贴,适度提升边远教师待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增强农村教师光荣感、责任感、幸福感。
三、积极推动家校社共管共育。在边远农村打造家校社共育试点项目,推行学校主导、家庭协同、学校参与的育人工作机制。以学校为主阵地,实施辅导、帮扶、培优、补差、实践等关爱行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夯实文化基础。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加大沟通互动,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引导家长配合学校落实相关教育任务,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各界凝聚共识,弘扬“立德树人”民俗风尚,进一步落实关注学生安全、打击歪风邪气、关心贫困家庭、奖励扶持优秀学生等凌然举措,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优良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