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开发区、东湖风景区减灾委员会,市减灾委成员单位,有关单位:
为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近日组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地震局)等单位对2021年“五一”期间及5月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形成了《2021年“五一”期间及5月份武汉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附后)。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武汉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4月27日
2021年“五一”期间及5月份武汉市
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5月份是我市春季向夏季转换的季节,气象条件复杂。伴随“五一”假期及我市5月1日入汛,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风险增加,做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尤为重要。
气象灾害以强对流天气为主。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预计“五一”期间,5月1日、5月5日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最高气温在1~2日将升至30℃左右;5月2日夜间至5月4日受高空低槽影响,我市有一次较明显降水过程发生,其中5月3日中到大雨,并可能伴有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性天气,要严密防范其对旅游、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此外,据气象部门预测,5月份我市平均气温23~24℃,较常年同期偏高0.5~1.2℃,出现雷电、短时强降水、大风、大雾、霾的可能性较大,暴雨、连阴雨也有可能出现。预计我市5月份降水量100~1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3成;以过程性降水为主,主要过程可能出现在5月上旬后期、中旬中后期、中旬前期和末期,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较多,且突发性强、周期短、危害大。各区、各部门和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工作联动,及时向辖区和行业领域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提醒防范灾害天气对群众出行、旅游、公路交通、水上航运、航空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局部干旱、区域性洪涝灾害均有可能出现。据气象、水文等部门预测,今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或局部干旱,不排除“旱涝同期、旱涝急转”的情况。初步预测我市今年汛期(5—9月)降雨量600~800毫米,南部正常略多,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主汛期(6—8月)降雨量500~6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南部偏多1成左右,北部偏少1成左右。各区、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局部强降水引发的城乡渍涝、山洪、滑坡等灾害,加强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排险加固,提前做好防渍排涝各项工作,防止出现“城市看海”;同时,持续强化全市防汛备汛工作。
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风险。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全部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实施日常巡查监测、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隐患规模均为中小型,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其中,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相对较高。4月份以来,我市无新增地质灾害发生。进入5月份后,受工程活动和降雨影响,我市地质灾害风险较4月份增加,各区、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和各相关工程建设、施工等单位,要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点的安全监测,密切监控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预警预报、除险排患和组织群众转移。
农业病虫害威胁增加。据农业农村部门研判,今年草地贪夜蛾和水稻“两迁”害虫北迁更早、区域更广、危害更大,我市防控任务较重。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机制和“治早治小、压前控后”要求,提前做好技术指导和物资准备,全面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工作,聚焦重点区域,加强分类指导,全力遏制草地贪夜蛾和水稻“两迁”害虫爆发成灾,保障我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生产安全。
持续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五一”假期和天气转暖,市民进山入林踏青、游玩等活动增加,农民烧荒、烧田埂草、农事用火和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加大。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继续强化森林防火宣传,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巡护和重点盯守,认真落实防灭火备勤和培训演练。一旦发生火情,科学安全扑救,确保“打小、打早、打了”。
继续加强地震监测。通过查阅近年武汉市及邻区发震情况及地震前兆资料,尚未发现有价值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需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维护与地震趋势会商,做好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警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