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住进“水下立体公寓”

武汉30万亩生态混养鱼塘增效又环保

发布时间:2025-07-18 05:2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红星福禄合作社的水产养殖基地。余康庭 摄

“上层养鳊鱼,下层养草鱼,鱼塘就像一栋‘立体公寓’,不同鱼种分层生活,和谐共处。”7月15日凌晨1时许,东西湖区红星福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灯火通明,十余位村民拉网起鱼,满载鳊鱼的运输车鱼贯而出,数小时后就能将这些鱼儿新鲜运达武汉市内各大生鲜市场。合作社理事长梁福禄站在塘边抹了把汗水高兴地说:“鱼塘经过生态混养技术升级后,原本冬季上市每斤售价4—5元的鳊鱼,实现错峰养殖,夏季就能上市,每斤售价可达10元左右。”

据了解,近年来,武汉持续面向水产养殖户推广“科学混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武汉市农业部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采用科学生态混养模式的水面已达30万亩。

■ 分层共生

科学配比重构“水下生态链”

“看,我们的鱼长得多肥美健硕。”捞起一条奋力甩尾的鳊鱼,梁福禄为自家鱼儿“点赞”。

几年前,传统单一的养殖模式曾让红星福禄合作社陷入困境,当时鱼病率高达30%,品质、效益双低。2021年,红星福禄合作社成为全市“科学混养”试点基地,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子栋一直关注着红星福禄合作社的养殖情况。他介绍,生态混养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构建一个鱼塘微型生态系统。

“比如说,鳊鱼和草鱼就是一对黄金搭档。”刘子栋指着合作社一片“鳊+草”示范鱼塘介绍,这片鱼塘按照鳊鱼与草鱼7:3的比例投苗,活泼的鳊鱼占据上层水域,以水草为食的草鱼负责清理底层。这种动态配比既平衡生态功能,又兼顾经济价值——草鱼清除水草维护水质,鳊鱼提升养殖效益,再辅以花白鲢净化水体,就在这个池塘中形成了立体生态链。

说起生态混养的好处,合作社社员谢安武赞不绝口:“新模式虽然前期投入稍大,但养殖过程中更省心省力,鱼饲料钱省了三成,鱼塘空间利用得更充分,最令人高兴的是鱼儿生病少了,产量提高了三四成,现在一亩鱼塘的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

据了解,红星福禄合作社有近40户社员,养殖水面超过3000亩,其中1200多亩已经用上了“科学混养”的新方法。

■ 科学养殖

本地鳊鱼错峰上市卖好价

据介绍,目前全市推广的科学生态混养技术,已有“草鱼+鳊鱼”“鳊鱼+鲫鱼”“小龙虾+鳜鱼”等混搭组合,“以鱼养水,以水促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提升了鱼的品质,还通过精准控制鱼苗投放等方式,实现鱼类错峰上市,为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

位于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夏王村的德瑶望种养殖合作社里,如今采用“草鱼+鳊鱼”“花鲢+鳊鱼”“青鱼+鳊鱼”等多个组合的混养模式,眼下,近万亩鱼塘迎来丰收季,每天约有2万斤淡水鱼错峰上市,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其中鳊鱼约占20%。

鳊鱼,又名“武昌鱼”,武汉人很爱吃。按照传统单一养殖方式,鳊鱼从鱼苗到商品鱼上市要近一年时间,通常在春季繁育,冬季上市,养殖成本较高。由于鳊鱼摄食量大,单一养殖容易导致池塘富营养化,冬季低温时水质恶化严重,影响鱼体健康,夏季高温时鳊鱼易出现缺氧浮头现象,若遇干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养殖成本还会增加。

而如今,德瑶望种养殖合作社采用生态混养模式,形成食物链自然循环系统,水优鱼优,还成功将鳊鱼上市期提前至盛夏。

合作社理事长胡国介绍,鳊鱼要想在夏季出售,每年2月份就要投放鱼苗,鱼苗的规格要偏大一些,在100—150g左右。“在‘鳊+草’混养的鱼塘里,一亩鱼塘可放鳊鱼鱼苗1500尾,草鱼鱼苗700尾,夏、冬两季都有收益。”

在汉阳七里庙生鲜市场,鳊鱼价格从月初的每斤10元涨到了现在的14元。正在买鱼的刘先生笑着说,“虽然价格涨了点,但本地鳊鱼不用长途运输,肉质更鲜嫩,家里人都爱吃。”在线上平台,条重一斤左右的鳊鱼最受欢迎,不少平台月销量破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混养鱼塘形成的自然生态链,同比可以减少60%以上的水质污染。在蔡甸桐湖基地,养殖户们让鳙鱼、草鱼、鳡鱼各司其职:鳙鱼负责清洁,草鱼吃水草,鳡鱼清理杂鱼;黄陂武湖基地则采用草鱼、鲢鱼、鲫鱼的组合,让鱼塘实现自我净化;江夏区金口街道的不少合作社构建了“小龙虾+鳜鱼”轮养模式,“一池两用”获得双收益……

据了解,为鼓励更多养殖户采用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政府还出台扶持政策:采用“虾鳜轮养”模式达到百亩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每亩可获800元的生态补贴。

(蔡梦娅 余康庭 周小平)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鱼儿住进“水下立体公寓”

武汉30万亩生态混养鱼塘增效又环保

发布时间: 2025-07-18 05:27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访问:

红星福禄合作社的水产养殖基地。余康庭 摄

“上层养鳊鱼,下层养草鱼,鱼塘就像一栋‘立体公寓’,不同鱼种分层生活,和谐共处。”7月15日凌晨1时许,东西湖区红星福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灯火通明,十余位村民拉网起鱼,满载鳊鱼的运输车鱼贯而出,数小时后就能将这些鱼儿新鲜运达武汉市内各大生鲜市场。合作社理事长梁福禄站在塘边抹了把汗水高兴地说:“鱼塘经过生态混养技术升级后,原本冬季上市每斤售价4—5元的鳊鱼,实现错峰养殖,夏季就能上市,每斤售价可达10元左右。”

据了解,近年来,武汉持续面向水产养殖户推广“科学混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武汉市农业部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采用科学生态混养模式的水面已达30万亩。

■ 分层共生

科学配比重构“水下生态链”

“看,我们的鱼长得多肥美健硕。”捞起一条奋力甩尾的鳊鱼,梁福禄为自家鱼儿“点赞”。

几年前,传统单一的养殖模式曾让红星福禄合作社陷入困境,当时鱼病率高达30%,品质、效益双低。2021年,红星福禄合作社成为全市“科学混养”试点基地,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子栋一直关注着红星福禄合作社的养殖情况。他介绍,生态混养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构建一个鱼塘微型生态系统。

“比如说,鳊鱼和草鱼就是一对黄金搭档。”刘子栋指着合作社一片“鳊+草”示范鱼塘介绍,这片鱼塘按照鳊鱼与草鱼7:3的比例投苗,活泼的鳊鱼占据上层水域,以水草为食的草鱼负责清理底层。这种动态配比既平衡生态功能,又兼顾经济价值——草鱼清除水草维护水质,鳊鱼提升养殖效益,再辅以花白鲢净化水体,就在这个池塘中形成了立体生态链。

说起生态混养的好处,合作社社员谢安武赞不绝口:“新模式虽然前期投入稍大,但养殖过程中更省心省力,鱼饲料钱省了三成,鱼塘空间利用得更充分,最令人高兴的是鱼儿生病少了,产量提高了三四成,现在一亩鱼塘的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

据了解,红星福禄合作社有近40户社员,养殖水面超过3000亩,其中1200多亩已经用上了“科学混养”的新方法。

■ 科学养殖

本地鳊鱼错峰上市卖好价

据介绍,目前全市推广的科学生态混养技术,已有“草鱼+鳊鱼”“鳊鱼+鲫鱼”“小龙虾+鳜鱼”等混搭组合,“以鱼养水,以水促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提升了鱼的品质,还通过精准控制鱼苗投放等方式,实现鱼类错峰上市,为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

位于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夏王村的德瑶望种养殖合作社里,如今采用“草鱼+鳊鱼”“花鲢+鳊鱼”“青鱼+鳊鱼”等多个组合的混养模式,眼下,近万亩鱼塘迎来丰收季,每天约有2万斤淡水鱼错峰上市,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其中鳊鱼约占20%。

鳊鱼,又名“武昌鱼”,武汉人很爱吃。按照传统单一养殖方式,鳊鱼从鱼苗到商品鱼上市要近一年时间,通常在春季繁育,冬季上市,养殖成本较高。由于鳊鱼摄食量大,单一养殖容易导致池塘富营养化,冬季低温时水质恶化严重,影响鱼体健康,夏季高温时鳊鱼易出现缺氧浮头现象,若遇干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养殖成本还会增加。

而如今,德瑶望种养殖合作社采用生态混养模式,形成食物链自然循环系统,水优鱼优,还成功将鳊鱼上市期提前至盛夏。

合作社理事长胡国介绍,鳊鱼要想在夏季出售,每年2月份就要投放鱼苗,鱼苗的规格要偏大一些,在100—150g左右。“在‘鳊+草’混养的鱼塘里,一亩鱼塘可放鳊鱼鱼苗1500尾,草鱼鱼苗700尾,夏、冬两季都有收益。”

在汉阳七里庙生鲜市场,鳊鱼价格从月初的每斤10元涨到了现在的14元。正在买鱼的刘先生笑着说,“虽然价格涨了点,但本地鳊鱼不用长途运输,肉质更鲜嫩,家里人都爱吃。”在线上平台,条重一斤左右的鳊鱼最受欢迎,不少平台月销量破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混养鱼塘形成的自然生态链,同比可以减少60%以上的水质污染。在蔡甸桐湖基地,养殖户们让鳙鱼、草鱼、鳡鱼各司其职:鳙鱼负责清洁,草鱼吃水草,鳡鱼清理杂鱼;黄陂武湖基地则采用草鱼、鲢鱼、鲫鱼的组合,让鱼塘实现自我净化;江夏区金口街道的不少合作社构建了“小龙虾+鳜鱼”轮养模式,“一池两用”获得双收益……

据了解,为鼓励更多养殖户采用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政府还出台扶持政策:采用“虾鳜轮养”模式达到百亩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每亩可获800元的生态补贴。

(蔡梦娅 余康庭 周小平)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