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在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约束不断加强和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全区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57000 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4024 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118538 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64438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8.7 %、 15.1 %、 16.7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29. 5:46.2:24.3 调整为 28.8:46. 1:25.1 。工农业总产值 (90 年不变价 )34451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3.4 %。
一、农 业
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深化改革,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大灾之年仍然取得较好的收成。 1998 年,全区农业增加值 74024 万元,比上年增长 8.7 %。 农林牧渔产值 117060 万元,增长 5.7 %,其中:农业产值 86826 万元,增长 6.8 %;林业产值 107 万元,比上年减少 1.4 %; 牧业产值 12569 万元,比上年减少 4.3 %;渔业产值 17558 万元,增长 8.9 %。 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特征的蔬菜、水果、 水产品等副食品多种经营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
1998 年 比 1997 年±%
粮 食 66782 吨 -14.6
棉 花 3823 吨 -2.0
油 料 3210 吨 -4.0
蔬菜(含藕) 584555 吨 5.7
冷 食 瓜 77537 吨 39.9
水 果 36741 吨 15.4
牲猪出栏 69079 头 2.4
牛 奶 5904 吨 -21.9
禽 蛋 6023 吨 -11.9
水 产 品 30624 吨 7.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1998 年市、区两级对农业的投入资金 1697 万元,其中 : 预算内支出 1240 万元、 支农及科技三项费用 299 万元、蔬菜基地建设 158 万元。 年末全区有效灌溉面积 25.3 万亩,常年基地菜园面积 7.77 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10627 千瓦,大、中型拖拉机 372 台,农用排灌动力 51693 千瓦, 全年化肥施用量 48242 吨,农村用电量 5345 万千瓦小时。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以骨干企业为重点,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基础管理,调整结构,不断提高经济 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1998 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 9980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2 %。 完成工业总产值 347740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5.1 %,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6655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3 %,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 74859 万元,比上年减少 11.6 %;非国有企业完成 191700 万元,增长 29.2 %。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在统计口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 230578 万元,比上年增长 21.1 %;重工业总产值 35981 万元,减少 16.7 % , 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 83.3:16.7 调整为 86.5 : 13.5 。啤酒、 饮料、方便面、纸制品等产品增长较快,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1998 年 比 1997 ±%
啤 酒 29.8 万吨 20.9
软 饮 料 96644 吨 54.7
方 便 面 31556 吨 93.8
配混合饲料 72378 吨 2.3
纱 8419 吨 12.9
布 2906 万米 -6.0
机制纸及纸板 11792 吨 -12.0
纸 制 品 10807 吨 9.2
水 泥 21.63 万吨 0.6
红 砖 10123 万块 -23.2
发 电 量 18202 万千瓦小时 -4.0
供 电 量 22582 万千瓦小时 -4.1
自来水生产量 1506 万吨 -4.3
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89.8 %,比上年提高 10.1 个百分点,其中:市建档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100 %,区属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100 %。全区累计采取国际标准的产品 29 个,其中今年采取国际标准产品 2 个。
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 1998 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19983 万元,比上年增长 6.5 %; 全区工业实现利税总额 26874 万元,比上年增长 51. 5 %, 其中利润总额 7921 万元,增长 437.7 %。 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5852 万元,比上年增长 52.9 %, 其中国有经济完成 1473 万元,减少 38.4 %; 非国有经济完成 24379 万元,增长 68.o %; 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92.5 %,比上年提高 10.7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3.8 %,总资产贡献率 6.9 %,分别比上年提高了 3.2 个和 1.3 个百分点;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总额达到 4204 万元,比上年减少 27.0 %。
建筑业平稳发展。 1998 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 18737 万元,比上年增长 29.8 %;全年建筑业产值 49643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6 %;全员劳动生产率 46930 元 / 人;全年施工面积 80.4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39.5 万平方米;实现利税总额 2563.1 万元,比上年增长 2.5 %,其中利润 1290.4 万元,增长 11.4 %。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公共设施
投资总量保持一定规模。 1998 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83789 万元, 比上年增长 31.8 %, 其中:工业投资额 26593 万元,农林牧渔投资额 917 万元, 商业运输邮电业投资额 8632 万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加快。全年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 25647 万元。江申、华丰、今日集团、 武汉汉联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相继发挥效益。 列入市交委的东吴路改造,已投资 300 万元,改造 6 公里;张柏公路已全线通车;完成了西湖水厂一期工程;吴三中扩建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 107 国道吴家山高架桥、 金山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东西湖段的修建,将给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公有住房出售的改革,共出售房屋面积 11 万平方米。全年“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 4 万平方米, 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城镇公用设施日益完善。吴家山文明卫生新城按照武汉西郊园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强化管理,规范了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市场。以创建吴家山文明新城为重点,全面开展了市容环卫、市场秩序、交通运输秩序的整治。完成拆围透绿 1200 米,植树 8 万株,植草皮 12.6 万平方米, 安装了一批公益广告,兴建了街心草坪游园,美化了城镇面貌,提高城市功能。全年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 1214 万元, 完成工程处 1565 处。完成了新沟镇土堤加倍达标 958 米, 防水墙 322 米,栽植防护林 2.1 万株;投资 490 万元对李家墩大闸进行整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增强了综合防洪能力。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全年完成沥青路面维修 7.3 万平方米, 碎石路面 3072 平方米,修整路肩 1.2 万平方米,管道疏竣 7.6 万米,疏挖明沟 6.2 万米。 累计发展管道液化气用户 1000 户。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全年实现运输业总产值 828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8.3 %, 其中国有经济完成 2939.2 万元,减少 7.2 %;非国有经济完成 5350 万元, 增长 39.3 %。实现利税总额 407 万元,比上年增长 25.2 %,其中利润 183.2 万元,增长 36.1 %。 全年货运量 107.6 吨,增长 10.2 %;货运周转量 5822.3 万吨公里,增长 11. 1 %; 客运量 1128 万人,增长 21.8 %;客运周转量 34690 万人公里,增长 7.6 %。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 1998 年, 全区邮电业务总量 630 万元,比上年增长 6.8 %。区内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 3.8 万门,其中年内新增 5810 门。 年末电话用户由上年的 2 万户发展到 2.58 万户,其中吴家山地区电话普及率每百人 32 部,比上年增加 7 部,区场实行了村村通电话。
五、商 业
商业经济平稳发展。 1998 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9255 万元,比上年增长 15.1 %,其中农场商业完成 56039 万元,增长 10.4 %;区直商业完成 29568 万元,增长 1.4 %;城镇个体商业完成 53648 万元,增长 30.8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完成 37846 万元,占 27.2 %,比上年增长 11.4 %; 非国有经济完成 101409 万元,占 72.8 %,增长 16.6 %。全区商业企业利税总额 -17.5 万元,比上年有所好转,其中利润 -361 万元, 比上年减亏 204.9 万元。
六、对外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在东南亚金融风波和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下,调整招商引资战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全区对外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年新注册三资企业 8 项, 投资总额 1179 万美元,协议外资额 617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6 项,实际进资 2511 万美元。红桃K、乐百氏、百信药业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纷纷落户我区。三资企业投产运行状况良好,入库税收增长较快,已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点。全年完成入库税收 1210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4.7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 261.8 万美元, 比上年减少 15.2 %。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1998 年,全区对农场改制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 3 家,整体转为政府办事处 2 家。 通过实行区场分税制, 向农场返税 1200 万元,推动了农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已组建股份制合作制 23 家,筹集社会闲散资金 1203 万元;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破产,全年实施破产 3 家; 实施了红桃K集团对武汉第九药厂、武汉材料保护所对新华乳品厂的兼并工作,拍卖中小企业 42 家,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4000 万元,引进增量 2 亿多元。各项配套改革逐步向前推进。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住房等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在全市率先依照公务员招考录用办法。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1998 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 21132 万元, 比上年增长 25.3 %,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7.5 %提高到 8.2 %, 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 8238 万元,增长 7.7 %;地方财政支出 11508 万元,增长 9.9 %; 人均财政收入近千元。
金融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80860 万元,比上年增长 20.1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 100634 万元,增长 23.2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146502 万元,增长 7.0 %。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 1998 年全区财产保险收入 1001 万元,比上年减少 23.0 %;人身保险收入 1516 万元,增长 24.0 %;支付财产保险赔款 807.7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5.4 %,人身保险赔款 621 万元,为上年的 9.4 倍;区人身保险及学习健康保险近 9.5 人次,全区工商企业参加保险 85 家。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实施“攻关、推广、星火”三大计划 58 项,其中实施星火计划 5 项。 “转基因贮藏蕃茄中试”项目已通过市级鉴定;“婴儿口服液”产品年产值 1500 万元,创税 108 万元; “万亩竹架中棚群的建立及新技术综合利用”,创产值达亿元;“功能性儿童奶粉”获市科技成果 3 等奖。 全年水稻旱抛再、经棉套作、无籽西瓜、藕稻连作技术共推广面积 6 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郊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教育事业逐步得以加强。全区有各类学校 63 所,其中:普通中等学校 2 所、 普通中学 19 所、职业中学 5 所、小学 37 所。中、小学在校学生 12504 人和 28706 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 15.0 %和 1.6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 %;中、小学毕业率分别为 99.1 %和 99.4 %。今年高考上省线人数 159 人,上线率 23.3 %。总升学率为 38.8 %。全年对外来灾区生、特困生和外来承包子女共减免各种费用 35.23 万元, 大大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98 年区场区投入教育经费 64 万元,新建、扩建面积 9559 平方米,总投资 562 万元;危房改造 750 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普九”维修面积 2100 平方米。教职队伍稳定,教学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 1998 年举办全区性群众文化活动 17 次,各类培训班 7 次,区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图书馆验收,被评为省特色图书馆。年内新增加有线电视用户 2200 户,全区已开通 31 个电视节目频道。区电台、 电视台全年累计自制节目播出时间 623 小时, 共播出新闻稿件 1000 篇。舆论监督力度加大 , 不断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生活。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01 个,卫生技术人员 1272 人, 医院病床 915 张,病床使用率 50.0 %;全年医院门诊量 74.5 人次,收取住院病人 1.2 万人次。血防普查面积 8.3 万亩,灭螺面积 3050 亩。公民无偿献血人数 411 人,免疫接种率 95.0 %,药品监督覆盖率 100 %, 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 100 %。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1998 年举办全区性和市级以上体育活动 29 次,区组队参加省、市各项体育比赛共获奖牌 77 枚,其中金牌 24 枚,通过了全国体育先进区复查验收。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全年共创省级文明单位 5 个, 市级文明单位 21 个,区级文明单位 166 个,创建文明街镇 2 个,创建文明小区 4 个, 创文明村队 18 个。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8 年,全区户籍人口 213689 人,比上年增长 0.7 %,其中,农业人口 140831 人,占 66.0 %;非农业人口 72500 人,占 34.0 %。全年出生人口 2020 人,出生率为 9.8 ‰;死亡人口 725 人,死亡率 3.4 ‰。计划生育率为 99.89 %。 全区从业人员 112695 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998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 2907 元,比上年增长 7.7 %。 农业人平生活消费支出为 2421 元。 百户主要耐用物品拥有量洗衣机 60 台,电风扇 282 台, 自行车 203 辆,彩色电视机 55 台,电冰箱 42 台。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加快“三结合”创新步伐,完善人口目标与 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依靠管理,实现了无多胎生育。计生工作被国家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单位。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全面展开。全区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22 家,全年共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 86.42 万元, 下岗职工中有 1297 人次实现了再就业,参加转业转岗培训 776 人。 社会保障制度步伐加快。全区有 56 家参加了社会统筹,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1.74 万人,比上年增长 2.4 %, 退休养劳和待业保险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发展。 1998 年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 8 所,床位 150 张,集中供养人数 129 人。 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 423 户,其中当年脱贫 182 户。全年共下拨救灾款和社会捐赠款 266 万元,发放社会捐赠物资价值近 650 万元,大灾之年保证了灾区人民的正常生活。
注: 1. 本公报人口数为东西湖区公安分局 1998 年末户籍人口。
2. 各项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