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东西湖区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0-01-20 16:12 来源:区统计局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1999 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完善农场税收制度及企业各配套改革,克服通货紧缩、市场疲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快科教体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虎伐,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城镇面貌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84897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9704 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141243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73950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8 %、 16.4 %、 14.4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28.8:46.1:25.1 调整为 24.5:49.6: 25.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102 元,增长 8.9 %。
   一、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稳步前进。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买方市场的约束,生产总量保持上年水平。 1999 年,全区农业增加值 69704 万元,比上年增长 2.8 %,农林牧渔产值 108914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2.7 %,其中:农业产值 78586 万元,与上年持平;林业产值 125 万元, 增长 15.7 %;牧业产值 11185 万元,减少 6.0 %;渔业产值 19018 万元,增长 7.8 %。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特征的水果、水产品等副食品多种经营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主要农产品产量

                      1999 年      比 1998 年±%

           粮食       69500 吨          4.1
               棉花       2260 吨         -40.9
               油料       3454 吨          7.6
               蔬菜(含藕)   531416 吨         -9.1
               冷食瓜      86362 吨         11.4
               水果      41584 吨          13.2
               牲猪出栏     67276 头         -2.6
               牛奶       4621 吨         -21.7
               禽蛋       5206 吨         -13.6
               水产品      32977 吨         7.7

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全年调减粮棉耕地 1.7 万亩,新开发鱼池 3000 亩,新建果园 1.2 万亩、新增水生菜 2000 亩,粮棉产区扩大了秋冬播蔬菜、 西甜瓜、鲜食旱杂粮面积,多种经营产品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以武汉光明乳业和友芝友乳品公司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奶牛存栏发展到 2065 头,比上年增长 75.9 %。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共引进农业项目 32 个,资金 8172 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在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蔬菜路等一批示范工程项目。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有效灌溉面积 24.3 万亩,常年基地茶园面积 8 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01302 千瓦,大、中型拖拉机 369 台, 农用排灌动力 51327 千瓦,全年化肥放用量 46186 吨,农村用电量 5118 万千瓦小时。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狠抓引进架接,促进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工作,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1999 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 113628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2.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7670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8 %; 完成工业总产值 249578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3.2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 9372 万元,比上年减少 38.5 %, 完成工业总产值 44466 万元,比上年减少 29.3 %;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67337 万元, 比上年增长 30.6 %,完成工业总产值 205112 万元,比上年增长 23.9 %。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值 21346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1 %;重工业总产值 36112 万元,增长 26. 3 %。饮料、水泥、方便面、纸制品等产品增长较快,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99 年     比 1999 年±%

            啤酒       29.18 万吨        -2.2
              软饮料     15.28 万吨         58.2
              方便面      37675 吨        19.4
              配混合饲料    41393 吨        -42.8
                纱       8369 吨         -0.6
                布      2749 万米         -5.4
              机制纸及纸板   11575 吨         -1.8
              纸制品       13347吨         13.2
              水泥        26.5 万吨        24.1
              红砖       11038 万块        9.0
              发电量      21523 万千瓦小时     -4.7
              供电量      24851 万千瓦小时     10.1
              自来水生产量   1487 万吨         -1.3

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90.9 %,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其中:市建档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100 %,区属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100 %。全区累计采取国际标准的产品 31 个,其中 1999 年新采用国际标准产品 2 个。
  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 1999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14186 万元,比上年增长 5.5 %,实现利税总额 32315 万元,比上年增长 21.4 %, 实现利润 11777 万元,比上年增长 52.6 %。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077 万元,比上年增长 65.4 %,实现利润 -544 万元,比上年减亏 167.5 %; 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3023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2 %,实现利润 12321 万元,比上年增长 34.3 %。全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00.8 %,比上年提高 8.3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率 5.9 %,总资产贡献率 8.2 %,分别比上年提高 2.1 个和 1.3 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 1999 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 27615 万元,比上年增长 50.2 %; 全年建筑业产值 67273 万元,比上年增长 35.5 %;全员劳动生产率 53105 元 / 人; 全年施工面积 109.7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55 万平方米;实现利税总额 3408.2 万元, 比上年增长 33.0 %,其中利润 1398 万元,增长 8.3 %。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投资总量保持一定规模。全区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1999 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36032 万元,比上年增长 62.4 %,其中:工业投资额 62157 万元,农林牧渔投资额 571 万元,商业运输邮电业投资额 34186 万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加快。全年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 50618 万元。欧联东啤、 光明乳品、友芝友保健品等重点项目改造和建成投产,相继发挥效益。长江带钢、华恒包装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吴家山高架桥、金山公路已全线通车,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创新成绩显著。以“八路一桥”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堤防等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全区市容环境面貌和投资环境。城镇公用设施日益完善。全区以创建吴家山园林城为目标,全年规划实施了一批形象工程。如:吴中路东延等六路一沟工程;实施了 107 国道东西湖段、金山公路、 张柏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绿色长廊工程;金山公路管网路灯架设等配套工程等。金银湖生态园、西郊植物园、海景花园、吴家山中心绿化广场等项目全面启动。环湖防渍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了地震站和消防站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建设管理日益加强。健全了清扫保洁、路段管理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环卫工作由突击性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由单个部门管理向全社会管理转变。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了户外广告、标牌、交通秩序的管理,开辟了环城中巴线,新建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按“五个一”要求,完成了集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新沟镇在全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评比中进入四强行列。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实现运输业总产值 9074.6 万元,比上年增长 9.5 %。实现利税总额 433.3 万元,比上年增长 6.5 %,其中利润 221 万元,增长 20.6 %。全年货运量 124 万吨,增长 15.2 %;货运周转量 5973.2 万吨公里,增长 2.6 %;客运量 1206 万人,增长 6.9 %;客运周转量 48100 万人公里,增长 38.7 %。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 1999 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 560 万元。 区内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 4 万门,其中年内新增 6000 户。年末电话用户由上年的 2.4 万门发展到 3 万门。区场实行了村村通电话。
   五、商业
  商业经济平稳发展。 1999 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3684 万元,比上年增长 17.5 %,其中农场商业完成 59479 万元,增长 6.1 %;区直商业完成 32145 万元, 增长 8.7 %;城镇个体商业完成 72060 万元,增长 34.3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完成 50201 万元,占 30.7 %, 比上年增长 32. 6 %; 非国有经济完成 113483 万元,占 69.3 %,增长 11.9 %。全区商业企业利税总额 158.4 万元, 比上年有明显好转,其中利润 -281.7 万元。
   六、对外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引进三资企业 8 项,投资总额 11134 万美元,协资外资额 4531 万美元,实际进资 2175 万美元。内联协作引进内资项目 52 项, 协议资金 5.08 亿元,实际到位 1.8 亿元。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纷纷落户我区,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办好台商投资区的基础上,创办了海峡两岸高技术产业园和鑫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两园”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目前到“两园”洽谈投资的项目 50 余个,其中已入园开工建设的项目 5 个。三资企业投产运行状况良好,入库税收增长较快, 已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点。全年完成入库税收 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0 %。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 105 万美元,比上年减少 42.7 %。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加大改革力度,逐步理顺农场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政策,调动了各办事处招商引资、盘活企业、培植税源的积极性。 11 个办事处和新沟镇完成税收 630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64.0 %,其中 5 个办事处财政收入过 500 万元。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营化为具体取向,以有偿转让、破产拍卖、先租后售为主要形式的国企改革改制不断深化, 企业改制面达 56.4 %。通过改革,盘活资产存量近 3 亿元,引进增量资产 5 亿多元,同时剥离企业不良资产 1.07 亿元。一批改制企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1999 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 32128 万元,比上年增长 52.0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8.2 %提高到 11.3 %。人均财政收入 1478 元。区级财政收入完成 11329 万元,增长 37.5 %;工商税收完成 7964 万元,增长 39. 3 %;地方财政支出 15961 万元,增长 38.7 %。
  金融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11684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7.0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 117236 万元,增长 16.4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定员 163493 万元,增长 11.5 %。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 1999 年全区财产保险收入 1212 万元,比上年增长 21.1 %;人身保险收入 2340 万元,增长 20.8 %;支付财产保险赔款 630 万元,比上年减少 22.0 %,人身保险赔款 150 万元;区人身保险及学生健康保险近 9 万人次,全区工商企业参加保险 80 家。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区步伐加快。全区科研单位 16 个,科技人员 4925 人。全年共实施“三大计划” 23 项,其中科研攻关 5 项,星火计划 6 项,成果推广计划 12 项。达到国内竽水平的有 2 项,省内先进水平 3 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味精废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新增效益 600 万元。 “大口鲶繁殖及养殖技术”填补了武汉市水产战线的空白,可控电抗器在铁路系统挂网,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引进国外精品蔬菜中试取得成功。科技招商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鑫桥高新科技产业园引进龙人集团熊胆乙肝鹿囊等高新技术项目 5 项,协议投资额 3 亿元人民币。申报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获科技部批准,为我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水稻旱抛再、无公害蔬菜、无籽西瓜等技术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郊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教育事业逐步加强。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四制”改革。全区有各类学校 63 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 所、普通中学 19 所、 职业中学 5 所、小学 37 所。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 17256 人和 27874 人,毕业率分别为 98.4 %和 99.2 %。全年高考上线人数 298 人, 上线率为 61.5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 472 万元,危房改造 2016 平方米。全区中考一次性合格率居武汉市郊区之首,吴家山一中经省督导组评估,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教职队伍稳定,教学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工作以强化管理、规范市场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年举办全区性群众文化活动 13 次。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桃花奖”系列文化活动,创建先进文化场 2 个,合格文化站 2 个。区图书馆被批准国家一级图书馆。累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 2.25 万户,其中年内新增 1854 户,全区已开通 33 个电视节目频道。舆论监督力度加大,不断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生活。区电台、电视台全年累计自制节目播出时间 627 小时,共播出新闻稿件 1320 篇,其中有 156 篇新闻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工作以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医疗卫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中心,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卫生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01 个,卫生技术人员 1793 人,医院病床 915 张,病床使用率 42.7 %;全年医院门诊量 68.2 万人次, 收取住院病人 1.3 万人次。血防普查面积 8.32 万亩,灭螺面积 3300 亩。 公民无偿献血人数 1061 人,免疫接种率 96.0 %,药品监督覆盖率 100 %,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 100 %。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体育工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1999 年举办和开展全区性和市级以上群体竞赛活动 19 次,区组队参加国家、省、市各项体育比赛共获奖牌 77 枚,其中金牌 25 枚。创省、市级体育先进乡镇各 1 个。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全年共创省级文明单位 5 个,市级文明单位 21 个,区级文明单位 166 个,创建文明街镇 2 个,创建文明小区 4 个,创文明村队 18 个。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8 年,全区户籍人口 217450 人,比上年增长 1.8 %,其中,农业人口 136520 人, 占 63.0 %;非农业人口 80573 人,占 37.0 %。全年出生人口 2750 人,出生率为 9.81 ‰;死亡人口 892 人,死亡率 4.1 ‰。计划生育率 99.55 %。全区从业人员 101532 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999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 2931 元,比上年增长 1.0 %。 农业人平生活消费支出为 2282.4 元。百户主要耐用物品拥有量洗衣机 62 台,电风扇 285 台, 自行车 205 辆,彩色电视机 57 台,电冰箱 42 台。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三为主”,积极推广“三结合”,创新步伐,完善人口目标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抓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现了无多胎生育。
  社会保障事业具有新进展。全区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21 家,全区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 300 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 1530 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为 64.1 %,实施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有 59 家参加了社会统筹,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1.74 万人。退休养老和待业保险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房出售率达 91 %。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发展。 1999 年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 8 所,床位 150 张,集中供养人数 163 人。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 387 户,其中当年脱贫 186 户。 全年共下拨救灾款和社会捐赠款 103 万元。
  注: 1 、本公报人口数为东西湖区公安分局 1999 年末户籍人口。
     2 、各项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东西湖区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0-01-20 16:12

来源:区统计局   作者:  

1999 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完善农场税收制度及企业各配套改革,克服通货紧缩、市场疲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快科教体制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虎伐,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城镇面貌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84897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9704 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141243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73950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8 %、 16.4 %、 14.4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28.8:46.1:25.1 调整为 24.5:49.6: 25.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102 元,增长 8.9 %。
   一、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稳步前进。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买方市场的约束,生产总量保持上年水平。 1999 年,全区农业增加值 69704 万元,比上年增长 2.8 %,农林牧渔产值 108914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2.7 %,其中:农业产值 78586 万元,与上年持平;林业产值 125 万元, 增长 15.7 %;牧业产值 11185 万元,减少 6.0 %;渔业产值 19018 万元,增长 7.8 %。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特征的水果、水产品等副食品多种经营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主要农产品产量

                      1999 年      比 1998 年±%

           粮食       69500 吨          4.1
               棉花       2260 吨         -40.9
               油料       3454 吨          7.6
               蔬菜(含藕)   531416 吨         -9.1
               冷食瓜      86362 吨         11.4
               水果      41584 吨          13.2
               牲猪出栏     67276 头         -2.6
               牛奶       4621 吨         -21.7
               禽蛋       5206 吨         -13.6
               水产品      32977 吨         7.7

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全年调减粮棉耕地 1.7 万亩,新开发鱼池 3000 亩,新建果园 1.2 万亩、新增水生菜 2000 亩,粮棉产区扩大了秋冬播蔬菜、 西甜瓜、鲜食旱杂粮面积,多种经营产品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以武汉光明乳业和友芝友乳品公司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奶牛存栏发展到 2065 头,比上年增长 75.9 %。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共引进农业项目 32 个,资金 8172 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在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蔬菜路等一批示范工程项目。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有效灌溉面积 24.3 万亩,常年基地茶园面积 8 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01302 千瓦,大、中型拖拉机 369 台, 农用排灌动力 51327 千瓦,全年化肥放用量 46186 吨,农村用电量 5118 万千瓦小时。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狠抓引进架接,促进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工作,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1999 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 113628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2.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7670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8 %; 完成工业总产值 249578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3.2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 9372 万元,比上年减少 38.5 %, 完成工业总产值 44466 万元,比上年减少 29.3 %;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67337 万元, 比上年增长 30.6 %,完成工业总产值 205112 万元,比上年增长 23.9 %。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值 21346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1 %;重工业总产值 36112 万元,增长 26. 3 %。饮料、水泥、方便面、纸制品等产品增长较快,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99 年     比 1999 年±%

            啤酒       29.18 万吨        -2.2
              软饮料     15.28 万吨         58.2
              方便面      37675 吨        19.4
              配混合饲料    41393 吨        -42.8
                纱       8369 吨         -0.6
                布      2749 万米         -5.4
              机制纸及纸板   11575 吨         -1.8
              纸制品       13347吨         13.2
              水泥        26.5 万吨        24.1
              红砖       11038 万块        9.0
              发电量      21523 万千瓦小时     -4.7
              供电量      24851 万千瓦小时     10.1
              自来水生产量   1487 万吨         -1.3

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90.9 %,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其中:市建档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100 %,区属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为 100 %。全区累计采取国际标准的产品 31 个,其中 1999 年新采用国际标准产品 2 个。
  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 1999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14186 万元,比上年增长 5.5 %,实现利税总额 32315 万元,比上年增长 21.4 %, 实现利润 11777 万元,比上年增长 52.6 %。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077 万元,比上年增长 65.4 %,实现利润 -544 万元,比上年减亏 167.5 %; 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3023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2 %,实现利润 12321 万元,比上年增长 34.3 %。全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00.8 %,比上年提高 8.3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率 5.9 %,总资产贡献率 8.2 %,分别比上年提高 2.1 个和 1.3 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 1999 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 27615 万元,比上年增长 50.2 %; 全年建筑业产值 67273 万元,比上年增长 35.5 %;全员劳动生产率 53105 元 / 人; 全年施工面积 109.7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55 万平方米;实现利税总额 3408.2 万元, 比上年增长 33.0 %,其中利润 1398 万元,增长 8.3 %。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投资总量保持一定规模。全区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1999 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36032 万元,比上年增长 62.4 %,其中:工业投资额 62157 万元,农林牧渔投资额 571 万元,商业运输邮电业投资额 34186 万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加快。全年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 50618 万元。欧联东啤、 光明乳品、友芝友保健品等重点项目改造和建成投产,相继发挥效益。长江带钢、华恒包装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吴家山高架桥、金山公路已全线通车,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创新成绩显著。以“八路一桥”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堤防等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全区市容环境面貌和投资环境。城镇公用设施日益完善。全区以创建吴家山园林城为目标,全年规划实施了一批形象工程。如:吴中路东延等六路一沟工程;实施了 107 国道东西湖段、金山公路、 张柏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绿色长廊工程;金山公路管网路灯架设等配套工程等。金银湖生态园、西郊植物园、海景花园、吴家山中心绿化广场等项目全面启动。环湖防渍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了地震站和消防站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建设管理日益加强。健全了清扫保洁、路段管理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环卫工作由突击性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由单个部门管理向全社会管理转变。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了户外广告、标牌、交通秩序的管理,开辟了环城中巴线,新建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按“五个一”要求,完成了集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新沟镇在全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评比中进入四强行列。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实现运输业总产值 9074.6 万元,比上年增长 9.5 %。实现利税总额 433.3 万元,比上年增长 6.5 %,其中利润 221 万元,增长 20.6 %。全年货运量 124 万吨,增长 15.2 %;货运周转量 5973.2 万吨公里,增长 2.6 %;客运量 1206 万人,增长 6.9 %;客运周转量 48100 万人公里,增长 38.7 %。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 1999 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 560 万元。 区内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 4 万门,其中年内新增 6000 户。年末电话用户由上年的 2.4 万门发展到 3 万门。区场实行了村村通电话。
   五、商业
  商业经济平稳发展。 1999 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3684 万元,比上年增长 17.5 %,其中农场商业完成 59479 万元,增长 6.1 %;区直商业完成 32145 万元, 增长 8.7 %;城镇个体商业完成 72060 万元,增长 34.3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完成 50201 万元,占 30.7 %, 比上年增长 32. 6 %; 非国有经济完成 113483 万元,占 69.3 %,增长 11.9 %。全区商业企业利税总额 158.4 万元, 比上年有明显好转,其中利润 -281.7 万元。
   六、对外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引进三资企业 8 项,投资总额 11134 万美元,协资外资额 4531 万美元,实际进资 2175 万美元。内联协作引进内资项目 52 项, 协议资金 5.08 亿元,实际到位 1.8 亿元。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纷纷落户我区,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办好台商投资区的基础上,创办了海峡两岸高技术产业园和鑫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两园”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目前到“两园”洽谈投资的项目 50 余个,其中已入园开工建设的项目 5 个。三资企业投产运行状况良好,入库税收增长较快, 已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点。全年完成入库税收 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0 %。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 105 万美元,比上年减少 42.7 %。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加大改革力度,逐步理顺农场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政策,调动了各办事处招商引资、盘活企业、培植税源的积极性。 11 个办事处和新沟镇完成税收 630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64.0 %,其中 5 个办事处财政收入过 500 万元。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营化为具体取向,以有偿转让、破产拍卖、先租后售为主要形式的国企改革改制不断深化, 企业改制面达 56.4 %。通过改革,盘活资产存量近 3 亿元,引进增量资产 5 亿多元,同时剥离企业不良资产 1.07 亿元。一批改制企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1999 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 32128 万元,比上年增长 52.0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8.2 %提高到 11.3 %。人均财政收入 1478 元。区级财政收入完成 11329 万元,增长 37.5 %;工商税收完成 7964 万元,增长 39. 3 %;地方财政支出 15961 万元,增长 38.7 %。
  金融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11684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7.0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 117236 万元,增长 16.4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定员 163493 万元,增长 11.5 %。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 1999 年全区财产保险收入 1212 万元,比上年增长 21.1 %;人身保险收入 2340 万元,增长 20.8 %;支付财产保险赔款 630 万元,比上年减少 22.0 %,人身保险赔款 150 万元;区人身保险及学生健康保险近 9 万人次,全区工商企业参加保险 80 家。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区步伐加快。全区科研单位 16 个,科技人员 4925 人。全年共实施“三大计划” 23 项,其中科研攻关 5 项,星火计划 6 项,成果推广计划 12 项。达到国内竽水平的有 2 项,省内先进水平 3 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味精废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新增效益 600 万元。 “大口鲶繁殖及养殖技术”填补了武汉市水产战线的空白,可控电抗器在铁路系统挂网,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引进国外精品蔬菜中试取得成功。科技招商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鑫桥高新科技产业园引进龙人集团熊胆乙肝鹿囊等高新技术项目 5 项,协议投资额 3 亿元人民币。申报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获科技部批准,为我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水稻旱抛再、无公害蔬菜、无籽西瓜等技术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郊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教育事业逐步加强。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四制”改革。全区有各类学校 63 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 所、普通中学 19 所、 职业中学 5 所、小学 37 所。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 17256 人和 27874 人,毕业率分别为 98.4 %和 99.2 %。全年高考上线人数 298 人, 上线率为 61.5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 472 万元,危房改造 2016 平方米。全区中考一次性合格率居武汉市郊区之首,吴家山一中经省督导组评估,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教职队伍稳定,教学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工作以强化管理、规范市场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年举办全区性群众文化活动 13 次。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桃花奖”系列文化活动,创建先进文化场 2 个,合格文化站 2 个。区图书馆被批准国家一级图书馆。累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 2.25 万户,其中年内新增 1854 户,全区已开通 33 个电视节目频道。舆论监督力度加大,不断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生活。区电台、电视台全年累计自制节目播出时间 627 小时,共播出新闻稿件 1320 篇,其中有 156 篇新闻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工作以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医疗卫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中心,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卫生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01 个,卫生技术人员 1793 人,医院病床 915 张,病床使用率 42.7 %;全年医院门诊量 68.2 万人次, 收取住院病人 1.3 万人次。血防普查面积 8.32 万亩,灭螺面积 3300 亩。 公民无偿献血人数 1061 人,免疫接种率 96.0 %,药品监督覆盖率 100 %,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 100 %。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体育工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1999 年举办和开展全区性和市级以上群体竞赛活动 19 次,区组队参加国家、省、市各项体育比赛共获奖牌 77 枚,其中金牌 25 枚。创省、市级体育先进乡镇各 1 个。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全年共创省级文明单位 5 个,市级文明单位 21 个,区级文明单位 166 个,创建文明街镇 2 个,创建文明小区 4 个,创文明村队 18 个。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8 年,全区户籍人口 217450 人,比上年增长 1.8 %,其中,农业人口 136520 人, 占 63.0 %;非农业人口 80573 人,占 37.0 %。全年出生人口 2750 人,出生率为 9.81 ‰;死亡人口 892 人,死亡率 4.1 ‰。计划生育率 99.55 %。全区从业人员 101532 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999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 2931 元,比上年增长 1.0 %。 农业人平生活消费支出为 2282.4 元。百户主要耐用物品拥有量洗衣机 62 台,电风扇 285 台, 自行车 205 辆,彩色电视机 57 台,电冰箱 42 台。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落实“三为主”,积极推广“三结合”,创新步伐,完善人口目标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抓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现了无多胎生育。
  社会保障事业具有新进展。全区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21 家,全区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 300 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 1530 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为 64.1 %,实施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有 59 家参加了社会统筹,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1.74 万人。退休养老和待业保险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房出售率达 91 %。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发展。 1999 年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 8 所,床位 150 张,集中供养人数 163 人。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 387 户,其中当年脱贫 186 户。 全年共下拨救灾款和社会捐赠款 103 万元。
  注: 1 、本公报人口数为东西湖区公安分局 1999 年末户籍人口。
     2 、各项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