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壮大我区物流产业的建议
物流,大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小到实现民众衣食住行的满足。物流产业作为我区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仅为我区的经济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撑,更为省市乃至全国,甚至世界的商品共享提供有力的保证。物流与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奠定了其重要性和发展的价值空间。物流活则产业活,物流兴则经济兴。我区是全市物流重镇,既有物流中心区域优势,又有物流产业资源集群优势,因此,重视物流业发展,特别是在经受疫情的考验下,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区物流业的现状
(一)区位优势及交通条件:我区位于武汉市的西大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公路方面,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450公里,公路网密度2.9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京珠高速、武荆高速、绕城高速、107国道在我区交汇形成物流业发展的黄金三角区域;铁路方面,沪汉蓉高速铁路、汉丹铁路贯穿我区,拥有舵落口铁路货运编组站,全国18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水运方面,辖区内汉江航道36公里,拥有舵落口港和青锋港,均是武汉新港总体规划中汉江支线上的重要港区。航空方面,随着机场二通道、慈天公路的建设,与机场高速公路一并将形成三条连接天河机场的快速出口通道,距天河机场仅15分钟车程。年内即将竣工的S108武汉段跨越府河/与汉孝公路主体互通,形成另一条快速到达机场的新通道。
(二)全区物流发展规模: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区共有从事物流及相关行业的企业6259家,其中运输部门备案2904家。全区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118家,其中A级以上物流企业57家,占全市201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总数的31%。、近年来,我区不仅引进了德国DHL、英国太古、美国盖世理等国外知名物流企业,以及顺丰、苏宁、德邦等国内物流巨头,还涌现出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武汉捷利物流有限公司、武汉山绿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本土优秀物流企业。
(三)全区物流布局规划情况:东西湖区物流企业多以物流园区为依托,沿107国道形成吴家山传统物流集聚区和规划建设的东西湖综合物流园区,整体呈哑铃状分布。据统计,全区大型物流园区共95家,总占地约4.3k㎡,入驻企业1306家,在册自有车辆629台。为加快推进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科学绘制东西湖物流产业发展蓝图,按照我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托“汉欧”大通道、综保区、铁路和公路口岸等功能平台,规划布局了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涵盖四大功能板块的东西湖综合物流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园区和物流专线缺乏整合。目前,全网型物流企业如顺丰、邮政、德邦、中通、壹米滴答等均已入驻我区,单为数众多的个体、专线物流仍是主体,操作方式落后、安全隐患较大,物流“小、散、乱、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受外部物流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我区物流业发展遭遇新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尽管当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疫情暴发时暴露出物流运输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如物流救急物资找不到合适仓库储存,车辆调度不及时,以及车源与驾驶员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抗疫战的进程与效率。
(二)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物流园区缺乏加油站,导致加油难,或造成主要道路交通不畅。东西湖区地理位置优越。在此落户的大型物流园区多达50余家。以捷利畅达现代物流产业园及相邻的武汉铁路中心站为例,园区附近的加油站主要分布在东西湖大道上,距最近的加油站点中国石化加油站(湖北武汉康富站)、中国海油、道达尔加油站均约4公里,不堵车情况下车程10分钟;较远一点的中国石化加油站(湖北武汉楚龙站)约8.5公里,不堵车情况下车程15-18分钟。与园区相邻的加油站点数量虽多,但均位于东西湖大道主干道旁。货车加油往返面临着以下四个突出问题:一是东西湖大道和惠安大道连接G107国道和S104省道,道路过往车辆多;二是货车因体型较大,时常受到交通规则的限制,只能绕行,导致太多时间浪费在加油往返的路上;三是干线车流量大,加油站时常处于繁忙状态,排队等待加油耗时太多;四是货运车辆一般油箱相对较大,加油时间长,从而加剧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
(三)对土地使用性质监管不严,将工业用地用于物流企业经营,造成同行业的不公平竞争。近几年,物流产业仍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其发展有着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区内土地有限,原有的仓储建设无序、设施陈旧、同质化现象突出和管理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本地物流产业难于打造出一个响赢全国的本土物流品牌企业。
(四)物流行业创新动能不足,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2019-2022年是我国新旧物流交替的重要节点,历史发展机遇期需要我们重新调整思路,结合“十四五”规划谨慎地审视,我们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落后物流,而是新业态、新动能的智慧物流,可以与我区未来主导产业相匹配的新物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我区传统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整合各类资源,重塑物流业价值链和创新链,发展以数字平台为引擎的智慧物流,必然成为我区由旧物流向新物流发展的方向。
三、建议
(一)提高应急物流处置体系,统筹我区物流业管理。新冠疫情仍在持续,结合防疫的常态化管理,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应急物流协调处理体系;二是建立专门的应急仓库与集中配送场所,以备应急之用;三是加强运力调配,平时加强演练,战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相对无编制无专业的志愿者的应急方式,有编制的则谋定而后动,较前者其优势显而易见。
(二)整合物流园区。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将我区打造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物流枢纽、物流集散地。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优势,一是打造物流品牌,通过物流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吸收合并低效能物流、抱团中小型物流,共同建设覆盖面广、功能性多、专业性强、素质过硬的集仓储、冷链、运输、集散、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将我区物流打造成为国际性物流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二是优化物流布局,通过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基地,有效整合我区物流分散布局,使物流产业集群化,大型龙头企业牵头、中小物流企业抱团取暖,形成协作共赢局面,进一步盘活经济。三是提高资源利用,通过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基地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配置资源,能够有效满足华中地区、全国、国际范围的货物集散和储备,同时能够应对突发事件、满足突发性因素产生的紧急物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同城物流专线和运力的整合。同城专线的物流的整合,此整合是一种物流生产方式的转型,即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单个生产经营方式向一体化生复合型生产方式转型。现在上海至武汉专线物流企业正在创新并偿试此模式,它的优势是能节省成本,增加收入,提升服务,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从而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运力的整合,将我区各种车队,在政府的牵头之下,整合起来,实现统一安全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年审的挂靠收费标准,取消黄牛中介参与,防止验车腐败滋生。
(四)充分发挥物流区位优势,打造物流总部经济。物流总部经济就是充分发挥物流重镇与物流集群的优势,把在武汉市、湖北各县市以及全国及世界各地物流名企,集中办公,注册,纳税,甚至还可以以物流人命名的如“物流精英住在小区”等配套服务来吸引优质物流企业”,从而培植物流产业链的总部经济效应。
(五)政府应加强对区内物流企业管理力度。一是要想解决目前物流行业散、乱、差的现象,必须通过市场行为进行收购重组、兼并联盟等方式来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从而帮助本土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对土地使用性质要加强监管,杜绝利用工业用地与物流用地在设计条件和建设要求上的差异,用工业地来建物流园区。如先用工业用地建厂房,待验收后又改成物流仓库,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消防隐患、安全隐患。政府要重点跟踪监管,否则会导致在没有规划的物流区域内用工业用地改建物流设施,若大众跟风效仿,则一发不可收拾。
(六)加强物流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物流。未来,科技与大数据将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可以将仓储、干线、终端、货物、车辆、人员、资金等要素连接起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帮助企业运营与管理,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决策与规划的实施,行业能达到有效监管,促进物流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第一,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网络货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货运将加速推进物流经济数字化。建议给予此类平台、科技型物流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精准有效促进我区小、散、乱物流企业逐步有序数据线上化。通过互联网科技手段,实现线上平台的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运营,与“武汉数谷”相呼应,有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城市新名片。第二,建议加快推进数字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建设数字物流产业孵化园,通过孵化园经济形成大数据平台,引进技术,吸纳人才,促进就业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