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计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改革发展试点的发展时期,为深入落实武汉市委“健康武汉”发展要求,助力推进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引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参与到全民健身治理,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东西湖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体质,增强民生福祉,为武汉市创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活力之城作出积极贡献,特此编制《实施计划》。
二、《实施计划》总体思路
构建与东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结合武汉市及东西湖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落实武汉市委“健康武汉”发展要求,坚持以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吸引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参与到全民健身治理之中,着力解难题、补短板、破瓶颈,不断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
助力东西湖建成特色突出的“体育强区”。按照“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建设标准,完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通过人才培育战略,全方面提升东西湖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足球、龙舟等特色赛事活动,助力打造全国体育强区。
三、《实施计划》主要目标
身体素质方面: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辖区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建立区级市民测试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
场地设施方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力争建成一座集运动管理、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健康互动为一体,可满足不同各年龄层次的智慧体育公园,新建3处街道级体育中心;构建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12分钟健身圈。
赛事活动方面:每年举办有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300场次,每年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赛马赛事在全市处于引领地位。
组织建设方面:拥有区级体育总会,区级体育协会增加至40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名以上。
四、《实施计划》主要框架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结构
规划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谋划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蓝图,制定全民健身各项任务目标;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围绕全民健身事业中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社会组织等制定具体任务,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制度体系、监督管理三方面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支持。
(二)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通过优化场地设施布局、补齐场地设施短板、提升场地开放效能满足辖区群众对于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
优化场地设施布局。科学制定全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升级五年规划及远景规划,围绕全区“一谷、两轴、三带”,推进黄鹤文体中心、新沟镇街文化体育公园、华润二十四城文体中心建设,完善区、街道两级运动健康指导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体育公园。盘活辖区自然江河湖泊资源打造水上运动基地。新建复合功能型体育场地设施,通过“体绿融合”模式打造“黄金十字轴(临空港大道和金山大道)”健身步道。
补齐场地设施短板。聚焦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严格落实城乡居民住宅区全民健身设施达标要求,新建居住区按照“室内建筑面积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用地面积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鼓励场地设施政企共建、校企共建,企业运营。合理利用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的健身设施,进一步盘活资源。做好已建成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与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12分钟健身圈。
提升场地开放效能。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场地开放,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可用于健身的场地设施。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积极探索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工作,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率。
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构建群众赛事体系、创建赛事活动品牌、普及重点人群活动满足辖区群众对于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需求。
构建群众赛事体系。发挥综合性群众体育赛事带动作用,每年举办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指导各街道开展社区运动会。发挥区级体育协会主体作用,构建全社会参与、全人群覆盖、多项目普及、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创建赛事活动品牌。广泛开展足球、篮球、网球、健身操(舞)、瑜伽等群众喜爱、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普及龙舟、武术、健身气功、门球、舞龙舞狮、毽球等民族传统健身项目,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参加武汉市全民健身“五项五进”等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重点打造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临空港龙舟大赛、金银湖徒步大会(健康跑)等品牌赛事。
普及重点人群活动。发挥相关部门作用,推动青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参与健身。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运动干预。组织开展老年人健身锻炼,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休闲项目,举办东西湖区老年人运动会。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无障碍环境,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办好残疾人各类赛事活动。组织妇女积极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积极开展职工运动会,引导职工参与健身。
三是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通过完善科学指导机制、提质体育指导队伍、推广体育宣传交流满足辖区群众对于全民健身科学指导的需求。
完善科学指导机制。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供给,加快构建体卫融合新模式,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到2025年底,与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初步形成,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体卫融合服务平台,建成区级运动健康指导中心,有条件的街道建立街道级运动健康指导中心。各级运动健康指导中心向社会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及科学健身知识宣讲、体质和健康测试、运动建议、慢病干预、运动康复等服务,积极参与运动促进健康科研、人才培养、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场馆医疗保障等服务,鼓励邀请专业服务团队配合汇总、整理、分析数据,并为辖区内体卫融合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定期向社会公布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并向上级体育部门上报测试数据。
提质体育指导队伍。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落实培训经费,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普及推广健康理念、健身方法、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每年培训3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逐步实现每个社区(村)至少配备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志愿服务打卡”等形式拓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志愿服务绩效管理。
推广体育宣传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大力宣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各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积极开展公益健身讲座、公益体育培训、体育健身项目进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社区,普及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全区形成崇尚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以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为契机,通过积极申办、举办、承办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国篮球联赛等高水平国际(区域)赛事和创办国际(区域)体育品牌赛事等形式,主动加强与各类国际(区域)体育组织机构、体育协会及运动队伍的交流合作。通过对外合作交流,擦亮我区赛马文化品牌,不断巩固我区在全市马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鼓励利用新媒体搭建健身交流平台,普及体育健身知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鼓励辖区各类体育社团和体育机构依法依规与境外相关体育组织(团体)合作,加强国际(区域)性全民健身展示和青少年体育交流。
四是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通过完善社体组织结构、提升社体治理能力、强化社体服务功能满足辖区社会体育组织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完善社体组织结构。完善以区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覆盖全区、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引导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推动社区成立基层体育健身队伍,带动基层健身团队发展,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
提升社体治理能力。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夯实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党组织基础,建立社会体育组织党建工作体系。积极稳妥做好社会体育组织调整改革工作,坚持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完善治理结构,激发社会体育组织创新发展活力。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对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社会体育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强化社体服务功能。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力度,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承接购买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体育类服务事项,包括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
五是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通过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卫融合、协同体旅融合、推进体商融合发挥全民健身事业带动效应,协同促进多领域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全民健身+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持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运动技能系列培训活动,全面推进小学四年级开设游泳课程、马文化进校园活动,帮助全区青少年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技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推动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会组织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培训和服务。建设青少年体育促进体系,把青少年的锻炼习惯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支持学校通过办好体育传统项目,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社团)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促进体卫融合。发展“全民健身+康养”,大力发挥我区医疗资源优势,探索体育项目与医疗、康复机构合作,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运动康复科室,培养运动康复师,建立完善运动健康指导网络体系。政府统筹,各行业协同,多元治理,共同推进我区全民健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协同体旅融合。发展“全民健身+旅游”,充分发挥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资源优势,利用东山街巨龙湖生态园、慈惠街石榴红景区、柏泉街茶园、柏泉驯养基地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我区独特的农垦文化和古镇民俗文化为核心,开发亲子体育旅游路线,打造体旅融合品牌项目,带动区域体育文化旅游消费,丰富辖区居民生活,实现多行业协同发展。
推进体商融合。发展“全民健身+商业”,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推动作用,统筹规范全区健身设施建设,扩大与形成健身休闲、体育康养、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优势产业群,培育一批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品牌。实施政府向社会购买体育服务,在特定时段向特定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场馆活动体验券、全民健身卡,提高群众健身消费能力。到2025年,力争我区体育产业总产值位于武汉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