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农业界别:
区政协农业界别提出的《关于统筹规划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指出,目前设施农用地供需矛盾问题依然突出、设施农业配套劳动力资源不足、设施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设施农业产业链条不健全等,建议科学规划布局、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技术研发、延伸产业链条等。对于区政协农业界别提出的建议,我们高度重视,明确了职责任务,区政府办公室制定了办理工作方案,现将区政协农业界别提出建议的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武汉市东西湖区作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及华中地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农业主导产业以蔬菜、水产为主,区内设施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鲜明的区域特色。2013年武汉市启动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东西湖区抢抓机遇政策,在东山、辛安渡等街开展了万亩蔬菜设施大棚建设,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东西湖区设施蔬菜面积已超过4万亩,设施渔业总规模超9万立方米。2024年,区级重点工程“西湖大农仓”项目启动,首期规划建设近千亩高标准单栋钢架大棚,区内设施类型目前已从最初的简易竹木大棚,发展至包括标准钢架大棚、连栋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在内的多元化、梯队化设施体系。在技术装备上,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小型农机耕作等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柏泉阳雀湖蔬菜设施大棚基地依托专家团队技术支撑,培育专用辣椒品种,已建成首期260亩连栋大棚,东西湖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维农种苗基地植物工厂引入了智能温控、湿帘风机、管道水培种植等先进装备,展示了智慧农业的雏形。东西湖区设施农业正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迈进。
二、相关措施
(一)激活存量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1.整合利用现有土地。一是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农用地租赁市场,规范我区国有农用地管理,盘活我区农用地资源,引导国有农用地有序租赁经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24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国有农用地租赁管理实施意见,该文件对我区农用地租赁原则、农用地租赁条件、农用地租赁经营方式、农用地租赁程序、农用地租赁合同规范管理、农用地租赁有关要求等进行了明确。二是今年各相关农场参照区级文件,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均制定了国有农用地租赁管理实施方案或暂行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全区国有农用地租赁。三是针对全区清理出的国有农用地问题合同,各相关街道均在进行整改。四是区资建局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做好与乡村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推进全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布局规划,联合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收集了柏泉街、辛安渡街、东山街等街道乡村振兴项目点状用地需求,将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结合多方诉求因地制宜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有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为设施农业项目争取更多配套用地指标。
2.打造设施农业示范点。一是抢抓政策机遇,2024-2025年,我区大力发展蔬菜设施大棚,以区农投集团及农场农业公司为依托,重点沿主干道及高速出口布局,两年共计划建设钢架大棚项目17个,共4000余亩,目前已完工项目12个,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引领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通过渔业发展补助项目扶持、加强技术指导等方式,重点支持区农投集团的国家万亩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基地、科洋公司的工厂化鳗鱼养殖基地、华碧源公司的鲟鱼养殖基地等设施渔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养殖集装箱、“零排放”养殖圈养桶、池塘微循环水流道等配套设施,配套池塘养殖面积450亩,总规模达到9.2万立方米,全面打造我区现代设施渔业产业体系。三是打造设施农业亮点,以区农投集团西湖大农仓设施农业项目、柏泉街阳雀湖连栋蔬菜大棚项目为重点建设蔬菜设施大棚,形成柏泉西湖和径河西湖及吴新干线、走新路沿线、汉江沿线等形成“两点三线三盆景”布局。
(二)拓宽融资途径,增强投入力度
1.发放国有农场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后农场下属农业公司等国有平台力量,依托东西湖区农场农业公司和区农投等国有平台,进一步扩大东西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2024-2025年我区17个蔬菜设施大棚项目中13个为国有平台公司建设,通过国有平台公司带头建设,各农场农业公司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如柏泉农业公司与湖南阳雀湖公司开展合作等。
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积极用好我区处于武汉近郊的区位优势,提升政务服务的速度和质量,区发改局在广泛调研,充分吸收市场主体及各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西湖区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通知》(东政办〔2025〕2号),《方案》围绕市场、法治、开放、政务、产业、科创6个方面提出20条重点任务,86条细化措施,全面落实营商环境建设任务,强化问题导向,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新生态,切实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八方来客”投资我区设施农业,促进政企联合发展,形成政企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目前已撬动湖南阳雀湖公司、湖北水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资本资金开展蔬菜设施大棚建设。
3.积极申请多项政策资金。区农业农村局除积极做好市级蔬菜设施大棚项目资金申请外,主动加强与发改部门的对接。2025年,区发改局协助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储备超长期特别国债设施农业有关项目2个,项目分别为东西湖万亩现代渔业保供基地建设项目、东西湖区农业现代化及农旅融合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西湖大农仓项目);积极申报东西湖万亩现代渔业保供基地建设专项债项目。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品牌价值
1.强化种苗研发与供应能力。一是加强技术合作,共谋农业科技合作,深化与华中农业大学及省、市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加快构建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目前顺利完成2024年度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创建年度考核工作,建成核心示范基地6个,总面积153亩。面向全区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技人员发布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共征集16条技术需求,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专家团队的对接,目前省农科院已对其中7条技术需求可提供技术支撑。持续推动我区与市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合作交流,共建东西湖区蔬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个(慈惠街、辛安渡街),争取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试验站点落地我区。二是强化科技引领示范,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个,试验示范新品种近400个,新技术、新模式6项。发布东西湖区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主推粮食、油菜、蔬菜等作物优良品种27个,高效技术8项,高效模式1项。三是积极同上级沟通,计划出台市级种苗发展专项政策,支持种苗标准制定,为种苗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联合省市科研院所推广优质种子,聚焦蔬菜种苗品质提升,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蔬菜种苗供应。
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开展技术指导,联动市农科院蔬菜所、环安所等农业科技资源,组建技术小组,包街开展技术服务培训,今年以来开展专题技术培训11场次,田间技术指导180余次,培训指导人数超800余人次,编发农技简报10期。遴选2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针对性培育100名科技示范户,提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开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及区内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搭建农业人才发展平台,组织举办“双创”比赛,激发农村人才立足农业创业兴业的意愿。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做到应评尽评,形成递进式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四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对接“楚天英才”计划,推荐2名候选人申报“楚天英才”。组织遴选2个兴农人典型案例,参与市级宣传拍摄。利用省市级培训资源,推荐优秀带头人参与省级“头雁”培训项目,加强农业优秀人才推介。
3.构建区域特色自主品牌。持续稳步推进“金银湖”品牌选品工作,重点筛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基础良好、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潜力较大的十个优质农产品品类,将其纳入本年度品牌体系,不断丰富品牌内涵。秉持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工作理念,积极引导本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壮大东西湖“三品一标”品牌群体,全区已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31个,其中绿色食品129个、地理标志2个。今年上半年,本区新增申报绿色食品企业2家、产品4个,续展申报绿色食品企业2家、产品16个。在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的基础上,以我区蔬菜、水产和水果等三个特色品种申报蔬菜、水产和水果等3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完成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市级审查,待省级评审。
(四)立足市场需求,推动提质增效
1.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拟定《东西湖区农产品产销供应链平台工作方案》,明确由区农投集团牵头,联合农场农业公司、生产销售企业及合作社,负责全链条运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完善“五统一”生产、统一定价、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等机制,确保平台规范运行。目前,芭比食品与强鑫合作社正在探索小白菜的订单生产模式,旭东瓜子正在和东山街、新沟镇街洽谈农产品原材料生产合作。
2.拓展产业链条深度。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紧盯区内设施蔬菜、设施渔业等优势主导产业,高效统筹安佰滋、巴比食品、美益美欣等5家企业完成2025年农产品加工项目申报工作,申请补贴资金达2200万元。指导辖区内符合条件的21家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省级贷款贴息,申报总金额逾3000万元;指导17家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市级贷款贴息,申报金额为1042万元。2025年1月,新增湖北周黑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家、23家和60家。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展现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渐趋完善、效益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八大产业链集群(乳制品、畜禽、蔬果、休闲食品、饲料、粮油、预制菜、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3.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拟搭建一个集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田管理、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产销衔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以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为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成立全区农产品“生产-集采-加工-销售”的农产品产销联合体,对区内六家大型农产品流通配送企业开展专项调研,形成《2025年农产品配送需求表》,梳理2024年白沙洲、四季美市场月度均价,为订单生产定价提供市场依据。区农投集团搭建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推动西湖大农仓优质农产品向外省批发市场供应,建立社区直销网点,蔬菜直接从田间走向市民餐桌,后续拟进一步与农场农业公司合作,助力区内农产品销售。区商务局组织区内大型餐饮、电商平台企业和大型超市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探索建立“农田-中央厨房-商超货架”直通渠道。武汉市东西湖区临空小镇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与东西湖机关事务中心、农投金银湖餐饮公司、恩施州临空小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农产品进机关、农产品进食堂活动,有效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三、下步计划
(一)科学规划布局,持续夯实设施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持续利用好闲置农业设施、低效利用大棚、零散建设用地等存量资源,鼓励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将分散土地资源集中用于设施农业开发,提升规模效益。二是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结合多方诉求因地制宜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区域,优先支持利用未利用地等非耕地或低效耕地发展设施农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三是按照我区《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持续做好设施农用地备案上图入库服务工作,规范和完善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
(二)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持续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重点突破设施农业绿色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环境智能调控等关键技术瓶颈。二是实施设施农业人才培育计划,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重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全面提升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举办基层农技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深入各街道开展专题培训,继续开展包街服务,深入开展技术指导。
(三)坚持市场导向,持续促进设施农业产业融合增效
一是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支持其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保护,提升设施农业产品品质和价值。二是稳步推进“金银湖”品牌选品工作,明确品牌定位,完善准入标准,严控产品质量,重点遴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基础好、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潜力大的10个优质农产品品类,纳入2025年度品牌体系,充实品牌内涵,放大品牌效应,带动我区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附加值。三是利用省、市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加强我区设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宣传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优质优价。
最后,感谢区政协农业界别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