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友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东西湖区域府河、汉江生态保护的建议》收悉,提案内容与我局重点工作紧密相关,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经研究谋划和落实推进,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一)多措并举改善水环境,探索水生态保护新路径
1.全流域开展巡查。府河与汉江是东西湖区重要的两大水系,其流域内湖泊的生态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水环境质量。为确保监管实效,我们建立了专业飞检机制,对流域内所有湖泊实施每月不少于一次全面巡查。巡查工作系统覆盖从上游源头到下游河口的全流域范围,通过构建“常态化+精准化”的巡查监管体系,重点排查非法排污、违规侵占水域等破坏水生态的行为,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有效维护了府河、汉江流域湖泊的自然形态,为两大水系的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2.“河湖长+”助力湖泊管护。湖泊治理工作三分建、七分管,为巩固湖泊综合治理效果,增强湖泊水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我们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建立并完善“河湖长+”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湖泊日常巡查管护机制,组织区、街、社区三级河湖长按照
巡查频次定期开展现场巡查,压实湖泊水域岸线保洁工作,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置。同时汇聚民间河湖长的重要补充力量,通过监督、宣传、协同、精细化治理,让湖泊保护逐渐转变为 “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形成了共同支撑的河湖保护合力,确保湖泊水质与水生态环境稳定。去年,我区1名民间河湖长获评“武汉市十佳民间河湖长”,1名护河员获评湖北省“最美护河员”。
3.常态化清查违规建设。对府河、汉江流域湖泊管理范围实施定期全面排查,重点整治各类违规建设行为,确保新增违建“零增长”。通过强化遥感监测图斑核查与现场处置的闭环管理,持续巩固湖泊水系治理成效,切实维护流域内湖泊管理秩序,保障水系畅通和生态安全。
4.全面开展湖泊运维考核。创新建立多维度运维考核体系,对26个湖泊实施水域岸线保洁、水生态修复、应急管护、水质改善等全方位绩效评估。通过“定期飞检+随机抽查”的复合监管模式,确保考核工作实效。目前,流域湖泊运维管理质效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实现府河、汉江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积极开展蓝藻防控。针对府河、汉江流域部分湖泊面临的蓝藻水华风险,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与无人机巡航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蓝藻动态的实时精准监控。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全链条应急响应机制,确保蓝藻问题及时发现、快速清捞。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蓝藻治理技术创新应用,探索自动化打捞、智能监测等先进技术,旨在提升蓝藻防控的科技含量和处置效率。
6.持续开展湖泊健康评价。截至目前,府河、汉江流域26个湖泊已全面完成健康评估及建档工作。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精准掌握了各湖泊的生态本底状况,构建了完整的湖泊健康数据库。这项基础性工作为流域湖泊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将有效指导后续流域内差异化、精准化保护措施的制定实施。
(二)定期开展堤防整险加固,提升堤防管理及生态水平
1.东西湖堤防基本情况。东西湖大堤自三金潭张公堤(0+000)起至新沟镇(60+000)接汉江干堤止,全长60km,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设计水位为29.36m。其中易家山东至睡虎山一段长5.7km以山为堤,围堤实际修筑长度54.3km。堤顶高程为31.20m~32.00m,堤顶通道宽4.5m~6.0m。汉江干堤自新沟镇起(60+000)至舵落口(94+650)止,长34.65km,堤防级别为2级,防洪设计水位为30.15m,堤顶高程31.70~32.00m,堤顶通道宽6m。东西湖堤防担负着防洪保安和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是东西湖区防御外江洪水的重要堤防屏障,其建设受蓄滞洪区限制,现阶段暂无法进行提档升级。但我们每年会对堤防险情部位及薄弱节点进行整险加固,以确保全区防洪安全。
2.规范管理堤防道路。东西湖堤防作为防洪安全中最重要的工程设施,其堤顶道路仅作为防汛专用通道使用。从2023年起,水利部、省、市先后颁布法规对堤顶道路和上堤道路作出明确管理要求。如水利部印发的《堤防运行管理办法》(水利部2023年4月20日印发实施)第四十三条明确:“堤顶道路和上堤道路是堤防管理和防汛抢险的专用道路,原则上不得作为社会交通通道”。《湖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省人大表决通过,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条第一款明确,“水利工程管理者应当在无机动车通行功能的坝顶、堤顶或者戗台设置禁行标志”。《武汉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市人大会议通过,自2025年3月1日施行)第十五条“除下列情形外,禁止机动车在府澴河干流的堤顶、堤身通行:(一)执行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以及其他紧急任务的;(二)因生产、生活需要已形成必经通道,且无条件另行开辟通道的;(三)在堤顶、堤身建有公路、城市道路的。”
由于堤顶道路无红绿灯、限载限速、安全护栏等安全设施设备和警示标识,社会车辆在堤顶道路上面行驶速度过快,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前,东西湖区堤顶道路发生多起因车辆行驶过快冲堤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同时,社会车辆及重载车辆在堤顶防汛通道行驶日益增多且无序行驶、停放,造成堤顶道路、堤肩及堤身受到损坏较大,汛期防汛工作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存在防汛安全隐患。
为确保堤顶道路防汛功能完好,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堤顶道路及上堤道路实施管控,在各路口均设置了管控提示牌,确保堤顶道路及上堤道路保持畅通,有效保障了防汛安全和群众生命安全。
3.逐步提升堤防生态水平。我们坚持防洪保安与生态提质并重,近年来对东西湖堤防实施“固堤+景观”一体化更新,累计完成两林更新5189.35亩、栽植19.66万株,堤外以水杉、池杉、中山杉、落羽杉等耐淹速生树种密植成带,汛期有效削减风浪、固土护岸;堤内则配植三角枫、栾树、榔榆等彩叶景观树,四季呈色,形成“堤外山林晚照、堤内秋红叶落”的风景廊道,既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又兼顾休闲观光功能,实现堤防安全与“颜值”双提升。
(三)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构建高效节水与可持续利用新格局
1.强化水资源管理。编制了《东西湖区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对全区水资源情况进行摸底,并推进开展全区节约用水工作。制定了《用水计划核定下达工作方案》,对全区年用水量超过1万吨的非居用水户下达用水计划,强化各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动态管理全区水资源取用水管理,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相匹配相协调。
2.推进节水创新发展。在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开展节水技术创新利用。农业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建设农业喷滴灌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设施农田建设;建成康生源“智能集装箱养殖基地”、金港养殖专业合作社“圆形桶内循环养殖基地”“高位池养殖”等一批节水科技养殖基地。工业领域:大力推进雨水回收利用、水重复循环利用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节水技术,在京东方、达能、百事食品、华润雪花等企业建设雨水回用设施及水循环技术,共创建25家省级节水型企业,联合华润雪花申报成功工信部水效领跑者及省级节水标杆,指导武汉深能环保新沟垃圾发电公司创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示范单位,引领全区工业企业节水增效新方向。城镇领域: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结合老片区更新改造,抓紧补齐供水管网短板,新片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供水管网。按需选择分区计量实施路线,建设分区计量工程,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管网改造、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使得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4.91%。
3.开展中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大力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利用污水处理厂尾水对区内中心沟、机场河、蔬十支沟等沟渠进行生态补水及两侧绿化清洁,日再生水生产利用量约为12.67万吨,再生水的利用率达到29.64%。积极引导湖北达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建设中水系统,将企业中水无偿提供给周边园区和居民区作为绿化清洁用水。
4.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制订《东西湖区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成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对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施监测。定期组织对白鹤嘴水厂、余氏墩水厂、西湖水厂、走马岭水厂等4个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水务部门、属地街道进行对接,消除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问题。今年开展饮用水源地联合执法1次。
我们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核心,狠抓节水基础管理,坚持不懈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力推动水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万元GDP水耗12.15吨/万元,较“十三五”初期下降56.38%,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9.6%,用水效率显著高于全市及全国水平。连续三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获市级优秀表彰,2023年,我区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四)强化生态保护宣传,规范涉企执法监管
1.开展主题宣传,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以“生态环境主题宣传日”为抓手,围绕“国家安全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和“国家生态日”等开展生态环境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参观科普湿地馆、组织线下科普讲座、线上答题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在校学生、辖区企业员工及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等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2.规范涉企执法监管,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印发了《关于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差异化”执法监管工作的通知》,通过构建差异化执法检查模式,对正面清单、风险低的企业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对重点行业、高风险企业实施靶向监管。充分运用污染源在线监控、振动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加强日常监管,统筹双随机抽查与专项检查计划,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机制。既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又体现服务温度,推动企业自觉守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共出动人员254人次,检查企业127家次。目前查处企业6家,处罚金额18万元。
二、关于“白鹤咀段郊野公园打造与治理”建议的回复
白鹤咀郊野公园地处汉江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底线区,在白鹤咀、余氏墩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保护范围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故而该水源保护地无法建设公园基础设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提升流域内湖泊水质。锁定重点湖泊,滚动实施“一湖一策”治理方案,强化考核刚性,确保水质指标持续向好;同步优化水系连通,科学布设水生植物遮光抑藻,加密水质在线监测与预警,做到蓝藻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坚决防止大规模爆发;拓展深化“河湖长+”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河湖长制影响,发挥好民间河湖长作用,建立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河湖保护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河湖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打造绿色生态堤防。持续推进“固堤+景观”一体化建设,优化堤防两林更新,提升生态防护效能。重点推进堤外耐淹树种补植及堤内彩叶景观带建设,打造“四季有景、生态宜居”的滨水廊道。同时,加强堤防日常管护,完善防汛设施与生态景观的协同管理,探索“智慧堤防”建设,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堤防安全监测与生态维护水平,实现防洪保安与生态效益双赢。
(三)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工业、农业、城镇节水技术推广,推动节水标杆企业创建;优化非常规水源利用,扩大再生水在生态补水、市政绿化等领域的应用;完善取用水动态监测体系,严格用水计划核定与定额管理,确保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
武汉市东西湖区水务和湖泊局
202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