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高新产业办】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 4 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12-18 11:37 来源:区高新技术产业办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一、工作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按照区政府工作报告对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的工作要求,以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提档升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建设,构建具有两岸特色创业创新环境且适合台青企业发展融合交流平台,帮助创业台青对接辖区资源,引导培育利于“双赢”的延链补链强链创新产业,坚定创业信心,践行融合发展,打造全新模式的台青企业聚集地。

二、工作举措

(一)开展交流活动,践行融合发展

围绕台青社交圈相对封闭,与本地行业企业间缺乏交流互动,观念认知呈现一定交流障碍的问题,我办积极对接省、市、区台办以及相关协会,主动承办为台青企业“走出去”对外交流活动,拟主办四场外出交流活动和协办四场企业交流活动。赴福建、厦门、昆山等台企台青密集区开展学习交流推介活动,帮助台青开眼界、增才干,凝聚创业创新共识。同时,吸引台青来我区创业发展,加强台青与祖国大陆青年的交流合作,培育友情;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凝聚奋进力量,为台青企业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新办力量。

利用市区新闻媒体以及已引进的台青传媒企业;先后制作临空港经开区和台青基地宣传片,多层面、多视角宣传开发区惠台政策,服务体系和台青基地建设发展成就,吸引更多协会、媒体、职能部门关注台青基地发展,让更多区外、市外、省外台青落户海峡青创基地,深耕临空港经开区创业发展。

(二)落实惠台政策,助推台青发展

认真组织台青学习惠台政策以及涉台企业税务、法律知识,先后数次组织台青列席园区经济分析报告会和涉台企的法律知识培训会,请专业涉台企的律师,讲解台企法律知识;开展了“法律走进台青基地”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讲座、培训、互动,使广大台青进一步了解祖国大陆对台企合法经营的支持,同时,教育台青企业学会用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经济发展中的正当权益。加强基地间,协会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帮助台青企业发展。

(三)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各项资源

通过相关职能部门,整理相关政策,整合资源。利用临空港经开区台资密集优势,整合台企资源,组织台青深入台资企业和开发区有特色的重点企业,走访创业项目关联企业,坚定台青扎根开发区创业信心。整合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源,加强银企合作,对台企产品创新性强、商业模式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且团队稳定的台资项目,帮助对接相关银行,风投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加强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管理咨询等外部资源对接,全力为台青团队提供综合服务。

(四)转变基地共建发展模式,打造台青集聚平台

与以王天山为代表的台青共建台青科众创空间,运营模式从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向台青基地和台青平台合作共建模式转变。通过台青打造的平台,探索台湾青年自我引进、自我孵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与省市区台办联系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提升创业硬件建设,营造优质创业环境

加强台青创基地硬软件设施改造升级。维修更换台青创基地供电供水、网络等设施;更新台青基地大厅显示屏设备,定期循环滚动播放基地及开发区宣传视频;制作安装宣传台青创基地标识标牌和相关政策展牌,做好青创基地宣传;强化基础设施维修维护等工作,确保青创基地正常运行。

(六)助力企业解难纾困,践行两岸融合发展

提供便利措施,协助台青企业办理企业发展中涉及的迁移、转户、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入驻等各项手续;切实落实台青创业企业房租,水电费的减免政策;积极整合资源,举办创业门诊、沙龙活动、园区企业金融服务对接座谈会、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推介活动;全力支持台青企业申报湖北省台湾青年工作专项资金及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项目,缓解初创型台青企业经济压力,有力保障台青创业发展。

(七)制定台青基地孵化流程,理顺基地运行机制

制定并完善台青企业孵化协议及年度入孵企业综合考核制度,采取企业自评与基地综合考评相结合方式,对入孵企业按年度实行考核。持续探索台青基地市场化合作运营机制发展模式。

三、工作成效

(一)促进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台青基地引进超过100家台青创业企业,其中今年新增企业8家、大学生企业及科技企业10家,涉及文创设计、生物技术、科普教育、智慧体育,科技半导体等行业。

(二)集聚创业标杆实现基地高质量发展

台青基地自成立以来,集聚了一群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台青,他们荣获省市区各级荣誉称号,通过参与全国各类活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基地培育了一群创业标杆,涉及行业有生物技术、科普教育、文化传媒等等。通过标杆的建立,搭建了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更多的台青了解大陆的市场和政策,提高台青对青创基地的认知,并自觉的参与其中实现台青基地高质量建设。这种交流合作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推动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高速发展,为两岸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依托台青基地平台优势扩大媒体传播

2015年台青基地上榜新华社动态清样;2018年7月18日CCTV4《海峡两岸》节目以《打造两岸青年创业“梦工厂”》为题对台青基地的做法进行宣传推介;2015年至2023年,先后5次接待国家级领导走进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实地调研基地发展情况并与台湾青年进行了亲切交流,鼓励台湾青年融入湖北武汉发展。台青基地已成为台湾青年来鄂来汉创新创业就业的首选之地,成为省市区对台工作及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四、存在问题

一是台青基地面临着承载空间有限、基础设施老化、商务办公及生活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二是人员团队力量薄弱且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经验问题。三是台青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开拓市场领域还需加强。

五、下步打算

加快台青基地发展模式转变,加大同台青科合作共建力度,整合园区资源,完善硬件设施,吸引一批优质台企入驻;加强台青基地的人员、空间载体、经费等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社会效益;整合各项资源,帮助台企对接市场,融入本地商圈,解决“水土不服”交流障碍,帮助台青安心、放心、舒心创业。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高新产业办】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 4 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12-18 11:37

来源:区高新技术产业办   作者:  

一、工作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按照区政府工作报告对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的工作要求,以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提档升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建设,构建具有两岸特色创业创新环境且适合台青企业发展融合交流平台,帮助创业台青对接辖区资源,引导培育利于“双赢”的延链补链强链创新产业,坚定创业信心,践行融合发展,打造全新模式的台青企业聚集地。

二、工作举措

(一)开展交流活动,践行融合发展

围绕台青社交圈相对封闭,与本地行业企业间缺乏交流互动,观念认知呈现一定交流障碍的问题,我办积极对接省、市、区台办以及相关协会,主动承办为台青企业“走出去”对外交流活动,拟主办四场外出交流活动和协办四场企业交流活动。赴福建、厦门、昆山等台企台青密集区开展学习交流推介活动,帮助台青开眼界、增才干,凝聚创业创新共识。同时,吸引台青来我区创业发展,加强台青与祖国大陆青年的交流合作,培育友情;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凝聚奋进力量,为台青企业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新办力量。

利用市区新闻媒体以及已引进的台青传媒企业;先后制作临空港经开区和台青基地宣传片,多层面、多视角宣传开发区惠台政策,服务体系和台青基地建设发展成就,吸引更多协会、媒体、职能部门关注台青基地发展,让更多区外、市外、省外台青落户海峡青创基地,深耕临空港经开区创业发展。

(二)落实惠台政策,助推台青发展

认真组织台青学习惠台政策以及涉台企业税务、法律知识,先后数次组织台青列席园区经济分析报告会和涉台企的法律知识培训会,请专业涉台企的律师,讲解台企法律知识;开展了“法律走进台青基地”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讲座、培训、互动,使广大台青进一步了解祖国大陆对台企合法经营的支持,同时,教育台青企业学会用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经济发展中的正当权益。加强基地间,协会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帮助台青企业发展。

(三)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各项资源

通过相关职能部门,整理相关政策,整合资源。利用临空港经开区台资密集优势,整合台企资源,组织台青深入台资企业和开发区有特色的重点企业,走访创业项目关联企业,坚定台青扎根开发区创业信心。整合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源,加强银企合作,对台企产品创新性强、商业模式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且团队稳定的台资项目,帮助对接相关银行,风投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加强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管理咨询等外部资源对接,全力为台青团队提供综合服务。

(四)转变基地共建发展模式,打造台青集聚平台

与以王天山为代表的台青共建台青科众创空间,运营模式从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向台青基地和台青平台合作共建模式转变。通过台青打造的平台,探索台湾青年自我引进、自我孵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与省市区台办联系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提升创业硬件建设,营造优质创业环境

加强台青创基地硬软件设施改造升级。维修更换台青创基地供电供水、网络等设施;更新台青基地大厅显示屏设备,定期循环滚动播放基地及开发区宣传视频;制作安装宣传台青创基地标识标牌和相关政策展牌,做好青创基地宣传;强化基础设施维修维护等工作,确保青创基地正常运行。

(六)助力企业解难纾困,践行两岸融合发展

提供便利措施,协助台青企业办理企业发展中涉及的迁移、转户、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入驻等各项手续;切实落实台青创业企业房租,水电费的减免政策;积极整合资源,举办创业门诊、沙龙活动、园区企业金融服务对接座谈会、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推介活动;全力支持台青企业申报湖北省台湾青年工作专项资金及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项目,缓解初创型台青企业经济压力,有力保障台青创业发展。

(七)制定台青基地孵化流程,理顺基地运行机制

制定并完善台青企业孵化协议及年度入孵企业综合考核制度,采取企业自评与基地综合考评相结合方式,对入孵企业按年度实行考核。持续探索台青基地市场化合作运营机制发展模式。

三、工作成效

(一)促进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台青基地引进超过100家台青创业企业,其中今年新增企业8家、大学生企业及科技企业10家,涉及文创设计、生物技术、科普教育、智慧体育,科技半导体等行业。

(二)集聚创业标杆实现基地高质量发展

台青基地自成立以来,集聚了一群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台青,他们荣获省市区各级荣誉称号,通过参与全国各类活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基地培育了一群创业标杆,涉及行业有生物技术、科普教育、文化传媒等等。通过标杆的建立,搭建了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更多的台青了解大陆的市场和政策,提高台青对青创基地的认知,并自觉的参与其中实现台青基地高质量建设。这种交流合作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推动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高速发展,为两岸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依托台青基地平台优势扩大媒体传播

2015年台青基地上榜新华社动态清样;2018年7月18日CCTV4《海峡两岸》节目以《打造两岸青年创业“梦工厂”》为题对台青基地的做法进行宣传推介;2015年至2023年,先后5次接待国家级领导走进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实地调研基地发展情况并与台湾青年进行了亲切交流,鼓励台湾青年融入湖北武汉发展。台青基地已成为台湾青年来鄂来汉创新创业就业的首选之地,成为省市区对台工作及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四、存在问题

一是台青基地面临着承载空间有限、基础设施老化、商务办公及生活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二是人员团队力量薄弱且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经验问题。三是台青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开拓市场领域还需加强。

五、下步打算

加快台青基地发展模式转变,加大同台青科合作共建力度,整合园区资源,完善硬件设施,吸引一批优质台企入驻;加强台青基地的人员、空间载体、经费等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社会效益;整合各项资源,帮助台企对接市场,融入本地商圈,解决“水土不服”交流障碍,帮助台青安心、放心、舒心创业。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