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青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发布时间:2022-01-18 14:30 来源:长青街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期间,长青街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施“两个中心建设、两个基地再造”工程。

“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上,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打造金融街和金融中心的条件逐渐成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家各层面支持发展政策较多,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但也面临着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土地供应不足等多重发展要素制约,社会治理仍有弱项,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二、编制目的

面对“十四五”将出现的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长青街按照省市区有关工作要求,结合街道发展实际需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青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合理确定了“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加快长青街(吴家山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总体思路

《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打造“一轴引领、两个中心、三大板块”发展新样板,推进街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加快建设金融街,全面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新城区,开好局、起好步。

四、建设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湖北省将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武汉市将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围绕“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目标持续发力,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东西湖区初步规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综合新城;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开发强区。

根据国家和省市区的远景目标,作为东西湖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重要聚集区和功能区的长青街,到2035年,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典范,全面建成金融街和东西湖区内一流的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综合新城区,走在现代化国际化大武汉的前列。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长青街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并且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新城区。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文旅、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街打造初见成效,成为中部国际物流枢纽基地、区域产业创新改革示范基地。到2025年,经济增速东西湖区领先。

2.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以特色金融、电商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高。

4.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统筹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增强防洪排涝能力以形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综合功能品质为战略重点,实现从街道向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集聚区和功能区的转变。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6.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土地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格局得到优化,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青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发布时间:2022-01-18 14:30

来源:长青街   作者: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期间,长青街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施“两个中心建设、两个基地再造”工程。

“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上,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打造金融街和金融中心的条件逐渐成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家各层面支持发展政策较多,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但也面临着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土地供应不足等多重发展要素制约,社会治理仍有弱项,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二、编制目的

面对“十四五”将出现的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长青街按照省市区有关工作要求,结合街道发展实际需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青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合理确定了“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加快长青街(吴家山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总体思路

《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打造“一轴引领、两个中心、三大板块”发展新样板,推进街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加快建设金融街,全面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新城区,开好局、起好步。

四、建设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湖北省将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武汉市将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围绕“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目标持续发力,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东西湖区初步规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综合新城;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开发强区。

根据国家和省市区的远景目标,作为东西湖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重要聚集区和功能区的长青街,到2035年,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典范,全面建成金融街和东西湖区内一流的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综合新城区,走在现代化国际化大武汉的前列。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长青街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并且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新城区。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文旅、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街打造初见成效,成为中部国际物流枢纽基地、区域产业创新改革示范基地。到2025年,经济增速东西湖区领先。

2.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以特色金融、电商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高。

4.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统筹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增强防洪排涝能力以形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综合功能品质为战略重点,实现从街道向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集聚区和功能区的转变。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6.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土地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格局得到优化,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