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25年二季度武汉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31 17:40 来源:武汉市应急管理局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一、天气预测分析

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4~6月)武汉市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平均气温22.5~23.5℃,较常年同期偏高0.5~1℃;降水量380~44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

预计2025年4月武汉市温高雨少。月累计降水量90~1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3成。月平均气温18~18.5℃,较常年同期偏高0.5~1℃。主要降水时段为上旬末至中旬初、中旬中期、下旬前期和后期。4月出现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增大。

二、水旱风险形势分析

二季度需高度关注局部洪涝及局地强降水以及山洪灾害等,要做好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汛准备。汉江上游来水与常年相比偏多1—2成,丹江口水库来水略偏多。降雨集中期(梅雨期),汉江干流水位较常年偏高,汉江干流有可能发生一般洪水。举水、倒水、滠水、府澴河流域、金水流域等主要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各区各部门:一是扎实推进“三个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防御工作体系“三个体系”建设。二是做实、做细、做牢各项防汛备汛规定工作、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防汛备汛工作要求,做好责任落实、预案修编、隐患排查、水毁修复、应急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规定工作;要认真总结分析辖区河湖水系特点和防汛备汛工作要求,针对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湖库防汛、蓄滞洪区、山洪灾害预防等,突出抓好相应重点工作;要结合洪水复盘模拟,仔细分析梳理辖区防汛体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要统筹协调好水安全和水环境的矛盾,对已分析发现的明显短板和难点问题,要一点一策、对症下药,形成整治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寻求各方支持,逐步加以解决。三是周密部署,坚决打赢防汛攻坚战。要履职尽“责”,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有“备”无患,强化“四预”措施;弥“补”短板,加快防汛排涝设施建设;“查”漏补缺,做好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三、森林防灭火风险形势分析

4—5月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是我市森林火灾高风险时期,上坟烧纸、焚香祭祀等野外用火增多,野营野炊等旅游休闲用火、烧荒烧秸秆等农业生产用火活跃,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大,加上气温升高,大风天气多,火情热点多发频发,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各相关区和部门:一是要进一步夯实防控责任,落实各级政府森林防灭火属地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管理责任、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区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护林员包山头网格化管理。二是要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平台,普及森林防灭火知识和政策法规,倡导绿色文明祭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村入户活动。三是要加强野外火源管控,重点做好火灾多发区、旅游风景区、墓区、人员活动频繁区等重要区域和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野外用火管理。四是要综合运用卫星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护林员巡查等手段,全天候、全覆盖、立体监测森林火情热点。五是要加强应急处置准备,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要加强训练演练,靠前驻防,一旦发生森林火情,要快速反应处置,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坚决防止小火酿成大灾。六是要严格信息报送。对省、市监测发现的森林火情热点,各区要及时反馈情况。发生森林火情后,要第一时间成立火场前线指挥部,迅速报送火情信息,及时研判火情发展态势,科学组织扑救,随时报送处置情况。七是要强化督导检查。开展分区包干督查,督促压实工作责任,做好灭火水源点、直升机起降点等设施设备的救援保障。紧盯城郊地区、国有林场和输送电设施等重点部位,加大火源管控和隐患排查力度。

四、农业生产风险形势分析

二季度要注意做好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抓住降水过程蓄水保水,保证春播用水;要防范强对流、雷暴、暴雨、大雾、霾、大风、连阴雨等天气灾害。农业生产上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围沟。早稻、中稻田要注意清理排灌沟渠,发生涝灾后,要根据天气及时排水,如果是阴天,则一次性排干渍水;如果是晴天,则田间仍要保留浅水层,在植株恢复1—2天后再排干,促进在田作物根系健壮生长,减少渍害影响,预防早衰和倒伏,在晴热高温天气条件下及时遮阳降温。加强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的防治,做好小麦“一喷三防”和油菜“一促四防”工作;高温高湿天气,易导致病虫害加重发生,水稻要注意防治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设施蔬菜大棚在大风天气来临之前,应提前强化设施维护,要检查棚架是否坚固、棚膜是否有破损,压膜线是否坚固。

五、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形势分析

二季度全市经济生产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人类工程活动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质环境影响由弱转强,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同时,受长江水位变幅影响,全市地下水位也将产生一定波动,将对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预计我市二季度地质灾害风险较第一季度将略有增加,存在诱发地质灾害可能,需加强防范。各区各部门:一是持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全市在册隐患点不定期进行隐患巡查,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以“隐患在哪里”为问题导向,进一步理清隐患底数,重点排查人口聚集区、交通沿线两侧、旅游景区、各类园区、堆渣倒土及填埋场、各类已建(在建)工程形成的高陡切坡,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二是紧盯雨情汛情,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认真做好雨情研判,提高预警信息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及时准确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特别是汛期和强降雨期间,加密监测频次,及时分析趋势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三是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技术支撑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特殊时段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履行职责,遇有紧急、重要情况或重大险情灾情,要立即报告,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2025年二季度武汉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31 17:40

来源:武汉市应急管理局   作者:  

一、天气预测分析

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4~6月)武汉市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平均气温22.5~23.5℃,较常年同期偏高0.5~1℃;降水量380~44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

预计2025年4月武汉市温高雨少。月累计降水量90~1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3成。月平均气温18~18.5℃,较常年同期偏高0.5~1℃。主要降水时段为上旬末至中旬初、中旬中期、下旬前期和后期。4月出现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增大。

二、水旱风险形势分析

二季度需高度关注局部洪涝及局地强降水以及山洪灾害等,要做好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汛准备。汉江上游来水与常年相比偏多1—2成,丹江口水库来水略偏多。降雨集中期(梅雨期),汉江干流水位较常年偏高,汉江干流有可能发生一般洪水。举水、倒水、滠水、府澴河流域、金水流域等主要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各区各部门:一是扎实推进“三个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防御工作体系“三个体系”建设。二是做实、做细、做牢各项防汛备汛规定工作、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防汛备汛工作要求,做好责任落实、预案修编、隐患排查、水毁修复、应急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规定工作;要认真总结分析辖区河湖水系特点和防汛备汛工作要求,针对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湖库防汛、蓄滞洪区、山洪灾害预防等,突出抓好相应重点工作;要结合洪水复盘模拟,仔细分析梳理辖区防汛体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要统筹协调好水安全和水环境的矛盾,对已分析发现的明显短板和难点问题,要一点一策、对症下药,形成整治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寻求各方支持,逐步加以解决。三是周密部署,坚决打赢防汛攻坚战。要履职尽“责”,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有“备”无患,强化“四预”措施;弥“补”短板,加快防汛排涝设施建设;“查”漏补缺,做好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三、森林防灭火风险形势分析

4—5月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是我市森林火灾高风险时期,上坟烧纸、焚香祭祀等野外用火增多,野营野炊等旅游休闲用火、烧荒烧秸秆等农业生产用火活跃,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大,加上气温升高,大风天气多,火情热点多发频发,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各相关区和部门:一是要进一步夯实防控责任,落实各级政府森林防灭火属地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管理责任、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区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护林员包山头网格化管理。二是要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平台,普及森林防灭火知识和政策法规,倡导绿色文明祭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村入户活动。三是要加强野外火源管控,重点做好火灾多发区、旅游风景区、墓区、人员活动频繁区等重要区域和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野外用火管理。四是要综合运用卫星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护林员巡查等手段,全天候、全覆盖、立体监测森林火情热点。五是要加强应急处置准备,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要加强训练演练,靠前驻防,一旦发生森林火情,要快速反应处置,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坚决防止小火酿成大灾。六是要严格信息报送。对省、市监测发现的森林火情热点,各区要及时反馈情况。发生森林火情后,要第一时间成立火场前线指挥部,迅速报送火情信息,及时研判火情发展态势,科学组织扑救,随时报送处置情况。七是要强化督导检查。开展分区包干督查,督促压实工作责任,做好灭火水源点、直升机起降点等设施设备的救援保障。紧盯城郊地区、国有林场和输送电设施等重点部位,加大火源管控和隐患排查力度。

四、农业生产风险形势分析

二季度要注意做好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抓住降水过程蓄水保水,保证春播用水;要防范强对流、雷暴、暴雨、大雾、霾、大风、连阴雨等天气灾害。农业生产上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围沟。早稻、中稻田要注意清理排灌沟渠,发生涝灾后,要根据天气及时排水,如果是阴天,则一次性排干渍水;如果是晴天,则田间仍要保留浅水层,在植株恢复1—2天后再排干,促进在田作物根系健壮生长,减少渍害影响,预防早衰和倒伏,在晴热高温天气条件下及时遮阳降温。加强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的防治,做好小麦“一喷三防”和油菜“一促四防”工作;高温高湿天气,易导致病虫害加重发生,水稻要注意防治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设施蔬菜大棚在大风天气来临之前,应提前强化设施维护,要检查棚架是否坚固、棚膜是否有破损,压膜线是否坚固。

五、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形势分析

二季度全市经济生产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人类工程活动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质环境影响由弱转强,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同时,受长江水位变幅影响,全市地下水位也将产生一定波动,将对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预计我市二季度地质灾害风险较第一季度将略有增加,存在诱发地质灾害可能,需加强防范。各区各部门:一是持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全市在册隐患点不定期进行隐患巡查,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以“隐患在哪里”为问题导向,进一步理清隐患底数,重点排查人口聚集区、交通沿线两侧、旅游景区、各类园区、堆渣倒土及填埋场、各类已建(在建)工程形成的高陡切坡,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二是紧盯雨情汛情,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认真做好雨情研判,提高预警信息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及时准确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特别是汛期和强降雨期间,加密监测频次,及时分析趋势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三是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技术支撑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特殊时段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履行职责,遇有紧急、重要情况或重大险情灾情,要立即报告,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