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世界最大的“城郊农场群”做到极致,保障大武汉及周边地区的食品供应。在围垦建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作为东西湖人的自信。彼时的柏泉、径河农场,不会想到,其地域内的40平方公里的空间会在日后如此开阔。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当指针从1978年划过,农村的巨变正在萌芽升华。市中心地区迅猛的工业发展势头,让东西湖决定“每个农场、大队都必须参与工业发展,违者以行政处罚。”
发誓“不掉队”,1992年东西湖自办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107国道为轴线发展起物流、机电、食品产业,让区域经济改头换面;将金银湖地区与吴家山地区连成一片,让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发展向东拓展的金山大道,又为东西湖集聚起总部经济。及至2013年,国家级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打通开发区南北通道的临空港大道上,4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芯片、网安等新兴产业迸发,串起新兴产业链。为人熟知的京东方、康宁、中金以傲人姿态显示出中国制造的产业自信。
每一次地理中心的变迁,都是临空港城市建设开启加速发展的一次印证。它也让年轻的临空港懂得,超前思路才能为未来预留空间。
在东西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科余炜的记忆中,2012年,临空港国土规划还是“五环纵南北、径河贯东西”,后来,这句话逐步发展成“临空纵南北、径河贯东西,一核聚功能、三湖映新城”。经济社会变化、产业转型升级都直接体现于国土规划内容中,变更后的城市空间总体布局构架则更突出功能。
让这种改变发生的底气,来自于在吴家山、金银湖地区,产业布局、居住人口日益密集的发展阶段,临空港大道沿线的径河、柏泉地区有效补给了发展空间。正是这40平方公里的补给空间,使后来居上的武汉成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落户地,勇敢挑起国家战略大任。
超前规划背后,是临空港人的敏锐判断力。2010年,一家年销售收入几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入驻食品加工园区,企业担心步子迈得太大,仅计划用地40亩,通过综合考察,临空港食药产业办为其多预留了20亩地。事实证明这一举措非常明智,该企业入驻后成长飞速,二期、三期项目工程陆续签约投建,2016年,该企业全渠道销售额超过60亿元,入围“中国连锁百强”,这个企业就是休闲零食第一品牌——良品铺子。
在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临空港为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新格局提出思路,打造临空新城。超前规划由此体现得更为全面。
规划提出,按照“中心区功能、新城区形态”的要求,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产城联动,加快形成以临空港新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和以国家级开发区为统领的“一区多园”产业布局,并按一定比例,留足公共发展空间和商业活动空间。
如今,临空新城内,有产业有配套,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文化中心、五环体育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大学网络学院的到来,都是一个后起之秀的应有实力。
在每一次“谋”与“做”之间,临空港都在重构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未来在东部地区,临空港将推动沿张公堤和金山大道区域的深度城市化;在中部地区,推动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提升城市化水平;在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城镇建设,打造农村新社区,建设美丽新农村。通过努力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创新体系,具有临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临空港正形成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