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慈惠墩连同东西湖是隶属于汉阳县的一个乡,称作汉阳县柏泉乡,东湖和西湖加起来比如今武昌东边的东湖面积至少大一倍。湖东从舵落口一直向西到孝感的毛陈渡镇。
湖东的韩家墩、易家墩,湖南岸的什湖墩,湖中间吴家山,三家店,湖北面的睡虎山茅庙集,星散着各自的几十家以打鱼捞虾为生的农人,同时他们也在自家房屋周边种几畦萝卜白菜,然后就划着小划子沿湖汊划到汉口换来油盐米面。
因为是东向而去,汉江的水是向东流入长江的,因此,他们把这一行程叫作下汉口,如果要是到汉水的上游蔡甸镇,买一点豆腐油条,那就叫上蔡甸上街上去。
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原本是经由古汉阳县的南边流入长江的,汉阳就是汉水之阳,汉阳县应该在汉水的北面,水的北面为阳。
后来,因多年多次的洪水泛滥,汉水急不择路,随水势冲刷而改道,经汉川一带过古汉阳县往东过东西湖于钟家村龟山一线汇入长江。东西湖就和汉阳县隔汉水而分了。什湖一个东西湖东南方向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小汊湖就留在了汉阳县老家,而什湖墩却被汉水隔离到了北岸,也就是今天的慈惠墩了。为
什么把什湖墩改称为慈惠墩,主要是因为谐音,再加之慈惠两个字含义仁慈,恩惠,上下左右的人乐于接受,另外什湖也早已经远隔离在汉水河的南岸那一边了,名实不符了。是的,汉江也叫汉水,早些年老年人还把它叫作襄河呢。因为这里的人们大多晓得这条河是从自古就很有名气的襄阳城那边流淌过来的。
一九五八年前后围垦东西湖,围湖造地,从今天的额头湾开始,顺107国道一路向西,每隔四百米距离挖一条大壕沟,向南面排水入汉江,就有了一支沟,二支沟,三支沟直至二十几支沟。湖水下沉,沿汉江筑河堤,堤岸栽树,以杨柳居多,堤脚原本的老住户大致上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因为依靠汉江大堤一条边地势稍高,建房造屋可以避除水患,周围的人们把这一带叫河岭上人家。除了叫什么什么墩,也有不少地方叫台的。不过叫台的湾子一般以姓氏为其名之。胡姓人多,胡家台。江姓人多,江家台,龙家台,蔡家台,丁家向家台不一而足。不过也有叫湾的,比如吕家湾。慈惠就是从网船湾(现在叫王船湾,也许是因为王为大姓)一直沿汉江逆流而上,夹在汉江和汉丹铁路中间这一长条形地带上的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段就是慈惠农场。
如果沿汉江大堤继续向西,过了打靶堤的西边,那就是新沟农场的地盘。就是东西湖区的另外一个街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