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图咀的银房楼

发布时间:2021-04-07 13:22   来源:区地方志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站立在兰图咀丘岗上向西北方望去,不远处有一座孤立的像一个小残岗的高高的平台,平台上有一片坐北朝南的白墙青瓦的高大建筑群,巍然耸立。这座高高的平台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刘家的人雇人挑起来的。平台高出地面近三米,平台顶部的平地有3000平方米,它是用作屋基地而筑成的。如此大的土方工程,其取土之多,费时之长可想而知。筑屋基的土就是在屋基前百多米远的较低的地方取来。屋基筑成,取土的地方也形成了一个大水塘,后来塘周栽植了许多杨柳果木,不料想竟自然凑成了一幅台湖相映成趣的美景。

为了防止屋基因雨水冲刷流失和它的稳固,刘氏主人将屋基四周的驳岸全用红砂条石纵横交错,成坡形垒砌起来,而且还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九条登上平台的礓踏,排列整齐,蔚为壮观。

屋基上有南北向三排房屋共十一栋。二、三排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横巷,房屋间有三条南北向的直巷,巷中路面全部用青条石铺成。每栋房屋的后院都植有桑枣树,房基周围都种植的是常青乔木,郁郁葱葱。走下平台,四周是广阔的田野。十一栋房屋结构造型大致上相同,都是八柱三间,上下多重(即前后几进),每重之间均有天井。房屋立身很高,内建有暗楼可贮藏物什。平川十多里之遥就可以看到这片高大显眼的房屋,邻近的群众都知道刘家是以开银炉坊起家,于是都称此处经刘氏几十年营造起来的村落为“银楼房”。

银楼房的刘氏家族,是巨龙岗刘氏三世祖四房沛祖的后裔,都种田的人。到第十四代刘世谱时,刘世谱所传五子,他让第三子刘作楷到汉口学火养银工,由于刘作楷疾病缠身,遂要第四子刘作榜顶替。作榜吃得苦,肯钻研,学习细心,终于掌握了铸造“元宝” 火养银等技术,也学到了许多经商之道。到清光绪初年,刘作楷、刘作榜两兄弟凑集资金在汉口开办了一家银炉坊,招牌为“刘祥兴钱记”。银炉生意一帆风顺,刘家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约在光绪十四年,刘家在兰图咀附近选定地基,筑台建房,逐年加建新房,约到民国8年,平台上最后一块屋基的房屋竣工落成,历时近30年,才形成“银楼房”别具一格的屋宇建筑群落。刘作榜以下又出了两代人,这个时候,刘世谱家族已是财旺人旺,家大业大了。

刘氏家族中的所有兄弟、子孙们,以及女婿外甥都学习火养银技术,前传后继都做钱庄生意。民国初年,刘家在武汉三镇先后发展了“守康”、“恒康”、“广兴”、“瑞生”等五大钱庄,后又发展了七、八家分店。刘家钱庄在武汉三镇钱业界能控制市场行情,有着极高的信誉和威望。

民国初的十多年军阀混战,时局不稳,社会动乱,群众生命难保,又何谈做生意,更不用说做银庄生意。不几年,刘氏在三镇的所有钱庄濒临倒闭,不得不偃旗息鼓,从创业到破产为时三十多年,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刘家的人出来重操旧业。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银楼房有一位叫刘敦化的走出家门参加了新四军,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的银楼房已经没有昔日的兴旺繁荣,人走楼空,一片萧条景象。1940年,新四年五师十三旅为协助汉孝陂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旅长周志坚曾率领部队进驻过银楼房。

银楼房始建于清代光绪14年,经过几十年的营造而形成的刘氏庄落,建筑上有其独到的风格,气势宏大,令人仰慕;抗日时期,曾为新四军的驻所,平添了一分革命的光彩,不能不说是当地一道亮丽的景观。只可惜人世沧桑,刘氏先辈建造的家业,再也无人维护,加以几度洪水冲损,以及人为毁败,银楼房的原貌只能成为老一辈人们的回忆了。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兰图咀的银房楼

发布时间: 2021-04-07 13:22

来源: 区地方志    作者:    访问:

站立在兰图咀丘岗上向西北方望去,不远处有一座孤立的像一个小残岗的高高的平台,平台上有一片坐北朝南的白墙青瓦的高大建筑群,巍然耸立。这座高高的平台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刘家的人雇人挑起来的。平台高出地面近三米,平台顶部的平地有3000平方米,它是用作屋基地而筑成的。如此大的土方工程,其取土之多,费时之长可想而知。筑屋基的土就是在屋基前百多米远的较低的地方取来。屋基筑成,取土的地方也形成了一个大水塘,后来塘周栽植了许多杨柳果木,不料想竟自然凑成了一幅台湖相映成趣的美景。

为了防止屋基因雨水冲刷流失和它的稳固,刘氏主人将屋基四周的驳岸全用红砂条石纵横交错,成坡形垒砌起来,而且还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九条登上平台的礓踏,排列整齐,蔚为壮观。

屋基上有南北向三排房屋共十一栋。二、三排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横巷,房屋间有三条南北向的直巷,巷中路面全部用青条石铺成。每栋房屋的后院都植有桑枣树,房基周围都种植的是常青乔木,郁郁葱葱。走下平台,四周是广阔的田野。十一栋房屋结构造型大致上相同,都是八柱三间,上下多重(即前后几进),每重之间均有天井。房屋立身很高,内建有暗楼可贮藏物什。平川十多里之遥就可以看到这片高大显眼的房屋,邻近的群众都知道刘家是以开银炉坊起家,于是都称此处经刘氏几十年营造起来的村落为“银楼房”。

银楼房的刘氏家族,是巨龙岗刘氏三世祖四房沛祖的后裔,都种田的人。到第十四代刘世谱时,刘世谱所传五子,他让第三子刘作楷到汉口学火养银工,由于刘作楷疾病缠身,遂要第四子刘作榜顶替。作榜吃得苦,肯钻研,学习细心,终于掌握了铸造“元宝” 火养银等技术,也学到了许多经商之道。到清光绪初年,刘作楷、刘作榜两兄弟凑集资金在汉口开办了一家银炉坊,招牌为“刘祥兴钱记”。银炉生意一帆风顺,刘家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约在光绪十四年,刘家在兰图咀附近选定地基,筑台建房,逐年加建新房,约到民国8年,平台上最后一块屋基的房屋竣工落成,历时近30年,才形成“银楼房”别具一格的屋宇建筑群落。刘作榜以下又出了两代人,这个时候,刘世谱家族已是财旺人旺,家大业大了。

刘氏家族中的所有兄弟、子孙们,以及女婿外甥都学习火养银技术,前传后继都做钱庄生意。民国初年,刘家在武汉三镇先后发展了“守康”、“恒康”、“广兴”、“瑞生”等五大钱庄,后又发展了七、八家分店。刘家钱庄在武汉三镇钱业界能控制市场行情,有着极高的信誉和威望。

民国初的十多年军阀混战,时局不稳,社会动乱,群众生命难保,又何谈做生意,更不用说做银庄生意。不几年,刘氏在三镇的所有钱庄濒临倒闭,不得不偃旗息鼓,从创业到破产为时三十多年,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刘家的人出来重操旧业。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银楼房有一位叫刘敦化的走出家门参加了新四军,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的银楼房已经没有昔日的兴旺繁荣,人走楼空,一片萧条景象。1940年,新四年五师十三旅为协助汉孝陂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旅长周志坚曾率领部队进驻过银楼房。

银楼房始建于清代光绪14年,经过几十年的营造而形成的刘氏庄落,建筑上有其独到的风格,气势宏大,令人仰慕;抗日时期,曾为新四军的驻所,平添了一分革命的光彩,不能不说是当地一道亮丽的景观。只可惜人世沧桑,刘氏先辈建造的家业,再也无人维护,加以几度洪水冲损,以及人为毁败,银楼房的原貌只能成为老一辈人们的回忆了。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