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武汉市区十五公里的东西湖区柏泉山地有一口古井名曰“柏泉古井”,有关古井、松柏、木鱼的传说,在柏泉的民众中广为流传,故事情节离奇神异,尤其神异的是古井中的泉水常年不竭,井水水面常年高于月塘的水面;井水清凉可口,夏天饮之,沁人心脾,一切饮料,无与伦比。
相传,美丽富饶的柏泉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柏泉山月塘村西南一带有一百多个泉眼,涓涓泉涌叮咚,汩汩溢出地面,径流到低洼之处积聚,经年累月汇成了一个形似半月的水塘。于是旁边的村民们便把它叫做月塘,这个村也因此而得名为月塘角。岁月无痕,不知哪年一个云游四海的高僧路经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民勤劳善良纯朴,心想好一个佛门佳境。于是高僧便不辞辛劳,四方求助,八方化缘,终于在月塘边,柏泉山脚下盖起了一座名为“景德寺”的佛庙,香火终日缭绕,佛事兴旺,高僧喜不自胜。每当他看到月塘角的村民们洗衣洗菜、担水吃用都在月塘里,还把牛马牵到塘边喝水,十分不清洁,容易染上疾病,心里很不自在,总想着眼如何改变村民吃水用水不分的习惯。不久,他就在月塘里选择了最大的一个泉眼,把它砌成一口井,从此人们便饮上了干净的泉水,再不会把洗过衣服、农具的塘水挑回家去喝了。由于经年累月吃的是泉水,这里的男人变得英俊伟岸,女人变得更加秀丽婀娜。说来也奇怪,这井水常常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柏树味,有人不经意还见到井中有两条金色鲤鱼在水中游荡,大的长两尺多,小的长约一尺八寸,首尾相对,呈圆弧状排列,突出井底一尺多高,泉水从两个鱼头相对口中涌出,甚似两个热恋中的情侣在水中嬉闹,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不经意”一传十,十传百,即使没有看到这种井底奇观,人们也深信不疑,越传越神奇了。因为这口井汇聚了周围众多泉眼的泉水,人们就把它叫做“百泉井”。
传说有一年夏天,天干地裂,河流干涸。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不得不向泉井涌去,肩挑手提,争先恐后,为的是弄点水以解燃眉之急。眼看井里的水越来越有些供不应求,为了使更多的人吃上百泉井的水,村民们便动手淘井。事有凑巧,正好景德寺的高僧到汉阳龟山禹王庙进香,请求我佛大发慈悲,普降大雨,救民于饥渴火热之中。是时,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几道香后,高僧已是汗流浃背,便坐在禹王庙后院的大柏树下乘凉。奇迹出现了,高僧坐在与景德寺相距二十余公里的禹王庙后,居然能隐隐约约听到村里乡亲们的谈话声和掏井声。不可能吧,高僧不敢相信,于是侧耳伏地听之。村民劳动的声音特别清晰,高僧不得不信了。待他抬起头伸伸脖子时,更是妙绝!柏树上的树叶却随着井里村民掏井的节奏声,时黄时绿的。奇了!奇了!原来龟山禹王庙柏树的根延伸到了柏泉月塘底,原来井里的神鱼竟是禹王庙的柏树的根长成的,村民们都说是禹王爷赐给柏泉民众的稀世之宝——木鱼。歇凉中,高僧朦胧欲寐,昏昏然进入幻境,恍惚见到了禹王,面聆禹王指点。只听禹王爷千叮万嘱,要他好生看管木鱼,木鱼会使百泉井水永不枯竭,泉水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今村民已将井底的泥沙疏浚干净,泉涌如常,旱情将得缓解。末了禹王还特地告知高僧:如人们想要观赏木鱼神姿,需在仲夏之日正午阳光直照之时,且要以虔诚之心,方可瞻仰神鱼真容,没有诚心,过了此时此刻,则只待来日了。高僧听罢,心想现在正是观看木鱼风姿的时刻,高兴至极,竟如顽童,猛的一惊,原来一梦。高僧兴奋不已回到柏泉寺里,把自己在禹王庙里的所见所闻,敬香求雨,在午间休息中竟听见地下传来的声音以及梦遇禹王爷的情景告诉大家。乡亲们深信不疑,次日正午,一齐奔向百泉井,虔诚地磕了三个响头,此刻井水清澈见底,阳光正照,果见井底木鱼相对,泉水从鱼口中涌出,两泉相撞幻化出一朵巨大的水晶花,井水还散发出阵阵柏子香来。此后,井水任凭村民们汲取,源源不断,不见亏浅。由是村民们便将百泉井改名为柏泉井。柏泉井的名声不断远扬,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至,以观异井,景德寺的香火也因之更溢浓香。文人骚客游览于此,则吟诗作赋,品饮泉水,有的还特于仲夏日以观井底奇景。只可惜这些观井赏泉的作品所存无几。如明代诗人赵弼游柏泉井,饮柏泉水之后即兴赋诗一首,诗云:“影沁空霄玉鉴光,苔封石 色苍苍。汲来数仞清泉水,犹带高林柏子香。”该诗盛赞柏泉古井之泉水清澈透明,香味幽绵,道出了柏泉井的特异之处。
不知是从何年何月开始开始,柏泉井的位置逐渐在发生变化,以致处于五、六十米的塘中,井心周围方圆20多平米用砖石砌成高出月塘水面的平台,由平台砌成宽约8米连接月塘岸边的坝路,坝路周边也是砖石砌成。这确是一个奇观,你可曾在哪里见到过一口井竟然砌在水塘的中间啊!
如今,月塘满植莲荷。团团的荷叶,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夏日荷花,红的、白的含苞的绽放的、亭亭玉立,轻风拂过,婀锣多姿。柏泉人士又在月塘中,从古井到月塘对岸又建了一道九曲迴廊,使得柏泉古井这一景观不仗古而奇,而且又美了。
柏泉古井曾为原汉阳县八大景观之一。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4月7日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拨款修葺井台,并立碑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