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泉景镇寺

发布时间:2020-04-09 11:32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柏泉的景德寺位于柏泉农场东北的月塘角村隔月塘而望的黄土坡上,始建于唐代晚期(确切时间无考),盛于明清,毁于抗日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尚存几间破旧殿堂,如今只能在遗址上找到一些乱砖碎瓦了。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相传有一年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来到柏泉,他看中了这方状类狮子的灵脉,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乃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他与乡亲父老相商,意欲举善事,兴寺庙,恢弘宝地风水。老僧选定大山黄土坡为建寺之地。因此地是狮脉之首的额面,左有一夜山,右有白虎山,似两耳护卫,视野开阔,乃狮脉灵气所在。经与乡老们议定,老僧倾尽多年化缘之资,建起了这座寺庙,并定名为“金台寺”。到北宋景德年间,“金台寺”住持将寺院进行全面修缮,将“金台寺”更名为“景德寺”。

民国三十年间,景德寺曾为丰乐乡上会会庙。寺庙建筑规模有所扩大,殿阁飞檐彩瓦,红墙朱楹,宏伟壮观。寺内通道青砖条石铺成。景德寺整体结构分上中下三进。寺的正门高大宽敞,大门顶镶嵌着“景德寺”三个大字,庄重肃穆。大门对联精警怡心,上联为“暮鼓晨钟,惊醒尘寰名利客”,下联为“经声佛号,广度世间有缘人”。

第一进是东岳殿。神殿内供东岳神像,冠戴冕旒,身着朝服,手捧朝笏正色端坐。神龛上横幅为“帝出乎震”,两边柱上嵌刻黑底金字对联:“判善恶,注生休,为百灵主;禀造化,定权衡,居众岳尊。”大殿左有文昌阁,右有关帝祠。文昌、关帝神像金碧辉煌。关帝爷身着绿袍,正襟危坐,丹凤眼,卧蚕眉,赤面青髯,手抚“春秋”。关平护立其左,周仓卫立其右,威武伟岸,栩栩如生。敬香人注目礼拜,顿生敬畏之感。

第二进大雄宝殿。宝殿正中为三尊佛像坐于莲台之上,顶触梁际,遍身金光闪烁,神容庄重严肃、慈祥和善。左右韦驼相对站立,金盔铁甲,手执伏魔龙镖。大雄宝殿左边是观音堂。堂联上为“紫竹林中观自在”,下联为“白莲台上见如来”。堂上横匾为“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神像站立,下有莲花相托,一手握净瓶甘露杨枝,一手执拂尘,安祥静谧,笑唇微启。右边为娘娘殿百子堂。堂内一百个小儿塑像,姿态各异,憨貌可掬。堂额横匾是“来则得之”四个字。那时堂前神案上香烟缭绕,烛光熠熠。一些求嗣心切的媳妇嫂子婆婆门顶礼膜拜堂下,络绎不绝。

第三进为黄姓家庙,但同景德前后贯通,形成一体,添增了寺院的景观。家庙内有三尊铁佛,各高六尺有余。相传当时柏泉第一富豪黄希恺(柏泉黄姓氏族第五世祖),为了黄氏子子孙孙世代兴旺发达,富贵不衰,特邀请了汉阳小有名气的堪舆术士王天裘相宅相墓土。王先生在景德寺庙后大山即狮子山上相得一块阴宅作为黄姓祖茔地,并于茔地前紧接景德寺第二进兴修了黄氏家庙。王先生相基后,称所相之地为狮子盤绣球宝地。这块宝地的整体地形大致是:东北大山为狮首,左有一夜山,右有白虎山,是为两狮耳,寺的所在地黄土坡为狮额,山下月塘为狮口,原有两口井为狮眼,现存其一。过山坳,紧连大山的长山(架子山)为狮身向西南延伸达里许,南转罗狮风(祁湾后茶山顶)再略东向到寺元咀为狮尾,长山东侧山坳伸出四小咀,为四狮足,四足一尾共称五龙捧圣。

景德寺最神异的景象有二。一是白虎山下庙旁有两块望天收的香火田,无水救荫,只靠山沁,但年年丰收。一是正殿屋脊上自生一株桃树,高四尺左右,枝叶繁茂,年年开花结果,人们称为仙桃。相传景德寺自建立以来,世代都有衣钵传人。近时1936年年尾,曾由元祝寺遣耒一僧(黄陂籍人)充任住持。这位老僧会医道,常采草药为百姓治病,尤其是诊治疱疖,有药到病除之功效。该僧圆寂之后再无传人。庙中香火由当地合丰湾无依无靠的老人张才道照管,自给自养。

寺内曾设有学堂。柏泉有名的老师陶乙斋(庠生)、冯竹如、陶儒珊等曾在这里执过教,不少的人幼时读书是从这里启蒙的,柏泉旅台人士陶涤亚曾在这里读过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景德寺在抗战时就受了毁坏且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加以白蚁侵蚀,已见倾倒之势。1957年柏泉村民为建学校将寺庙拆除,将木料砖瓦运到万紫山修建柏泉红星小学。景德寺已不复存在了。

2002年春节过后,柏泉农场为将农场建成武汉市近郊休闲旅游庄园,因地制宜,修复或重建一些主要的名胜景观。景德寺也开始了重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景德寺已初具规模。它将是柏泉庄园一个重要的旅游、观赏、朝拜的景点。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柏泉景镇寺

发布时间: 2020-04-09 11:32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访问:

柏泉的景德寺位于柏泉农场东北的月塘角村隔月塘而望的黄土坡上,始建于唐代晚期(确切时间无考),盛于明清,毁于抗日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尚存几间破旧殿堂,如今只能在遗址上找到一些乱砖碎瓦了。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相传有一年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来到柏泉,他看中了这方状类狮子的灵脉,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乃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他与乡亲父老相商,意欲举善事,兴寺庙,恢弘宝地风水。老僧选定大山黄土坡为建寺之地。因此地是狮脉之首的额面,左有一夜山,右有白虎山,似两耳护卫,视野开阔,乃狮脉灵气所在。经与乡老们议定,老僧倾尽多年化缘之资,建起了这座寺庙,并定名为“金台寺”。到北宋景德年间,“金台寺”住持将寺院进行全面修缮,将“金台寺”更名为“景德寺”。

民国三十年间,景德寺曾为丰乐乡上会会庙。寺庙建筑规模有所扩大,殿阁飞檐彩瓦,红墙朱楹,宏伟壮观。寺内通道青砖条石铺成。景德寺整体结构分上中下三进。寺的正门高大宽敞,大门顶镶嵌着“景德寺”三个大字,庄重肃穆。大门对联精警怡心,上联为“暮鼓晨钟,惊醒尘寰名利客”,下联为“经声佛号,广度世间有缘人”。

第一进是东岳殿。神殿内供东岳神像,冠戴冕旒,身着朝服,手捧朝笏正色端坐。神龛上横幅为“帝出乎震”,两边柱上嵌刻黑底金字对联:“判善恶,注生休,为百灵主;禀造化,定权衡,居众岳尊。”大殿左有文昌阁,右有关帝祠。文昌、关帝神像金碧辉煌。关帝爷身着绿袍,正襟危坐,丹凤眼,卧蚕眉,赤面青髯,手抚“春秋”。关平护立其左,周仓卫立其右,威武伟岸,栩栩如生。敬香人注目礼拜,顿生敬畏之感。

第二进大雄宝殿。宝殿正中为三尊佛像坐于莲台之上,顶触梁际,遍身金光闪烁,神容庄重严肃、慈祥和善。左右韦驼相对站立,金盔铁甲,手执伏魔龙镖。大雄宝殿左边是观音堂。堂联上为“紫竹林中观自在”,下联为“白莲台上见如来”。堂上横匾为“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神像站立,下有莲花相托,一手握净瓶甘露杨枝,一手执拂尘,安祥静谧,笑唇微启。右边为娘娘殿百子堂。堂内一百个小儿塑像,姿态各异,憨貌可掬。堂额横匾是“来则得之”四个字。那时堂前神案上香烟缭绕,烛光熠熠。一些求嗣心切的媳妇嫂子婆婆门顶礼膜拜堂下,络绎不绝。

第三进为黄姓家庙,但同景德前后贯通,形成一体,添增了寺院的景观。家庙内有三尊铁佛,各高六尺有余。相传当时柏泉第一富豪黄希恺(柏泉黄姓氏族第五世祖),为了黄氏子子孙孙世代兴旺发达,富贵不衰,特邀请了汉阳小有名气的堪舆术士王天裘相宅相墓土。王先生在景德寺庙后大山即狮子山上相得一块阴宅作为黄姓祖茔地,并于茔地前紧接景德寺第二进兴修了黄氏家庙。王先生相基后,称所相之地为狮子盤绣球宝地。这块宝地的整体地形大致是:东北大山为狮首,左有一夜山,右有白虎山,是为两狮耳,寺的所在地黄土坡为狮额,山下月塘为狮口,原有两口井为狮眼,现存其一。过山坳,紧连大山的长山(架子山)为狮身向西南延伸达里许,南转罗狮风(祁湾后茶山顶)再略东向到寺元咀为狮尾,长山东侧山坳伸出四小咀,为四狮足,四足一尾共称五龙捧圣。

景德寺最神异的景象有二。一是白虎山下庙旁有两块望天收的香火田,无水救荫,只靠山沁,但年年丰收。一是正殿屋脊上自生一株桃树,高四尺左右,枝叶繁茂,年年开花结果,人们称为仙桃。相传景德寺自建立以来,世代都有衣钵传人。近时1936年年尾,曾由元祝寺遣耒一僧(黄陂籍人)充任住持。这位老僧会医道,常采草药为百姓治病,尤其是诊治疱疖,有药到病除之功效。该僧圆寂之后再无传人。庙中香火由当地合丰湾无依无靠的老人张才道照管,自给自养。

寺内曾设有学堂。柏泉有名的老师陶乙斋(庠生)、冯竹如、陶儒珊等曾在这里执过教,不少的人幼时读书是从这里启蒙的,柏泉旅台人士陶涤亚曾在这里读过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景德寺在抗战时就受了毁坏且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加以白蚁侵蚀,已见倾倒之势。1957年柏泉村民为建学校将寺庙拆除,将木料砖瓦运到万紫山修建柏泉红星小学。景德寺已不复存在了。

2002年春节过后,柏泉农场为将农场建成武汉市近郊休闲旅游庄园,因地制宜,修复或重建一些主要的名胜景观。景德寺也开始了重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景德寺已初具规模。它将是柏泉庄园一个重要的旅游、观赏、朝拜的景点。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