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西乡姚营寨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学习。入学不久即参加了中共在开封领导的学潮,以“共党嫌疑”被捕。出狱后被学校开除,流浪北平,从此在失学失业中忍受贫穷,艰难地刻苦自学。
1929年9月以笔名“雪垠”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两个孤坟》。到1937年已成为知名的青年作家。先后发表和出版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金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重逢》和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母爱》、《长夜》。其中《差半车麦秸》受到茅盾、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评价,《长夜》被誉为“五四”以后长篇小说的杰作之一。
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1958年8月由武汉市下放到东西湖农场“监督劳动”,第一年被分配到荷包湖农场,第二年转到吴家山农场。在这段时间里,他从中华民族古代英雄身上、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找到精神支柱和榜样的力量,毅然决定偷偷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紧张繁重的劳动中,他一方面注意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坚持秘密创作《李自成》。在每日出工或收工的路上,在工余的中午和晚上,思考有关《李自成》的写作问题,并将考虑所得记在日记本上。1959年秋,他利用回武汉作协机关治病的机会,用了十多天的时间,不分昼夜整理已经写出的《李自成》草稿达数十万字。1960年国庆节前夕,“极右”帽子摘掉了,被分配到市文联搞创作工作。当他拿出几经艰辛而写出的《李自成》的一部分稿件时,很快得到了武汉市领导的热情支持,千方百计地为他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写作条件。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把原来写的《李自成》第一卷整理成40多万字的初稿,于1963年秋出版。1975年经中央批准调入北京,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内容复杂、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悲剧——近400万字的《李自成》送到广大读者眼前。文学大师茅盾誉之为“‘五四’以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91年4月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姚雪垠仍关注着东西湖的发展,曾题词祝贺“东西湖在改革中阔步前进”。1999年病逝于北京。
姚雪垠
发布时间: 2022-04-05 13:44
来源: 区地方志 作者: 访问: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西乡姚营寨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学习。入学不久即参加了中共在开封领导的学潮,以“共党嫌疑”被捕。出狱后被学校开除,流浪北平,从此在失学失业中忍受贫穷,艰难地刻苦自学。
1929年9月以笔名“雪垠”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两个孤坟》。到1937年已成为知名的青年作家。先后发表和出版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金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重逢》和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母爱》、《长夜》。其中《差半车麦秸》受到茅盾、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评价,《长夜》被誉为“五四”以后长篇小说的杰作之一。
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1958年8月由武汉市下放到东西湖农场“监督劳动”,第一年被分配到荷包湖农场,第二年转到吴家山农场。在这段时间里,他从中华民族古代英雄身上、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找到精神支柱和榜样的力量,毅然决定偷偷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紧张繁重的劳动中,他一方面注意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坚持秘密创作《李自成》。在每日出工或收工的路上,在工余的中午和晚上,思考有关《李自成》的写作问题,并将考虑所得记在日记本上。1959年秋,他利用回武汉作协机关治病的机会,用了十多天的时间,不分昼夜整理已经写出的《李自成》草稿达数十万字。1960年国庆节前夕,“极右”帽子摘掉了,被分配到市文联搞创作工作。当他拿出几经艰辛而写出的《李自成》的一部分稿件时,很快得到了武汉市领导的热情支持,千方百计地为他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写作条件。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把原来写的《李自成》第一卷整理成40多万字的初稿,于1963年秋出版。1975年经中央批准调入北京,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内容复杂、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悲剧——近400万字的《李自成》送到广大读者眼前。文学大师茅盾誉之为“‘五四’以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91年4月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姚雪垠仍关注着东西湖的发展,曾题词祝贺“东西湖在改革中阔步前进”。1999年病逝于北京。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