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池二村:“问题村湾”→“童话小镇”

发布时间:2025-10-20 16:25   来源: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区委组织部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   作者:黄柳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清晨,府河大堤的微风拂过马池二村,蓝白相间的水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300米长的樱花主题步行街上,游客正举着相机记录美景;转角处的“云边小卖部”里,播放的短剧《梦寐以球》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很难想象,这个如今被称为“宫崎骏童话小镇”的网红村,一年多前还是个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村湾”。

马池二村西临机场河、南接常青北路,8.7万立方米的土地上,挤着343户人家。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平房里,不少家庭三代人蜷居在不足40平方米的空间;14条东西走向的巷道堵塞不堪,载重货车穿梭时尘土飞扬;30余处废品回收点与金银角再生资源市场相邻,空气里总飘着刺鼻气味。“下雨积水半米深,出门蹚水走。”村民张丽的回忆,道尽了居住的窘迫。彼时,“等拆迁”成了村民对生活的期待。

改变,始于2023年春节。为回应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期盼,东西湖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将军路街道主动扛起马池二村人居环境整治重任。“不能让村民再等了,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来!”街道组建一线攻坚指挥部,20余名骨干力量驻守村湾,一场持续一年多的“美丽蜕变”就此展开。

破“冰封”十三次敲门见真心

改造伊始,阻力不小。

“环境改造没效果,必须拆迁!”的声音在村湾里此起彼伏。张丽带头联名请愿,村民成利军更是把上门动员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12次,整治工程一度陷入“进不了门、动不了工”的困境。“不是我们不讲理,是怕改完还是老样子。”张丽坦言,当时大家对“改造”没信心,觉得只有拆迁才能真正改变生活。

面对僵局,街道组建宣讲专班,开启“敲门行动”。工作人员搬着小板凳坐在村民家门口,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改造规划。为了让大家眼见为实,街道分批组织200余名党员和居民代表,前往“乡伴慈惠”“江夏小朱湾”等改造成功的村湾考察。

马池二村的巨变,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诗和远方。

当看到小朱湾里白墙黛瓦、溪水潺潺,村民靠着民宿和文创产品增收时,张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要是咱村能有这一半好,我就帮着做工作。”听到这话,社区书记李捷当即承诺:“不止一半,会做得更好!”回到村湾后,张丽主动向邻居们分享见闻,成利军也在工作人员第13次登门时松了口气:“你们这么用心,应该不会让我吃亏。”当晚,他就签了同意书。

75岁的老党员余春海则用行动带动大家。在马池二村住了30多年的他,一家五口挤在90平方米的砖瓦房里,得知要改造,他第一个表态支持:“政府是为群众办好事的,我是党员,得带头。”他主动拆除自家违建,还把房子改成样板房,邀请邻居参观。在他的带动下,37名老党员、老模范纷纷加入,曾经抵触的村民们,逐渐变成改造的“主力军”。

啃“硬骨”从“重灾区”到“后花园”

金银角再生资源市场的整治,是村湾改造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个存在15年的市场,聚集了近3000名从业人员,垃圾堆积、机器轰鸣,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还污染了空气和土壤。“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货车进出还经常堵路。”村民史银香说道。

通过“地下地上空中”立体整治,马池二村俨然成为“世外桃源”。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街道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制定了“两步走”方案。第一步联合区市场监管局、环保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违法违规经营户查封整顿;第二步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关停废旧回收等落后产能,引进无污染的好项目。专班成员连续一个月泡在市场里,逐户讲解政策,帮经营户联系新场地。最终,93亩土地零成本清退,42家污染企业搬离,11家物流、精密加工企业入驻,困扰村湾多年的“污染源”彻底消失。

马池二村窗明路净,处处是景。

与此同时,“畅通工程”也在同步推进。施工队拓宽刷黑3.2公里主干道,新建2250米长的柏油环形道路,形成单向通行闭环。“以前消防车都进不来,现在开车出门再也不堵了。”村民刘治明笑着说。他早年举家迁到广东,听说家乡改造,专程回来考察,看到平整的道路、整洁的村容,当即决定翻修老屋并回迁。像他这样的回迁户,如今已有50余户。

史银香则成为了环境整治的“守护者”。为保护村湾里的百年古榕,她陪着施工队反复测算移栽方案;遇到不愿搬迁的老人,她连续两周上门劝说;2000余株水生植物的搬运现场,总能看到她带着家人忙碌的身影。“看着村湾一天天变美,再累也值。”她说。

换新颜 从“旧村湾”到“网红地”

“快看,那就是‘蓝色水塔’!像宫崎骏动画里的场景一样。”去年夏天,一组马池二村水塔的照片在社交平台走红,蓝白塔身配卡通彩绘,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水塔,成了新晋“网红地标”,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马池二村废弃老水塔变身网红景点。

这处创意源自街道干部的偶然灵感。为丰富村湾文化内涵,街道组建党员调研分队,先赴广州永庆坊、苏州园林等地考察,后结合该村围垦文化,确定水塔彩绘与“围垦主题”墙绘的改造方案。

随着“武汉小垦丁”“蓝色水塔村”等话题热度攀升,马池二村的招商工作取得突破。街道瞄准“生态文旅小镇”定位,引进河有鱼(渔湾炊烟)、望保甲鱼王等特色餐饮,以及言寺水彩、非遗文创体验馆等15家商铺。每到周末,商铺前就排起长队,平均每周客流量达1000人次。“没想到在家门口开个甜品店,生意能这么好。”花甜喜柿甜品店老板说道。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客,在马池二村追逐梦想。

为提升村湾知名度,街道打造“将军红”文化品牌,定期开展围垦红色文化体验、村湾骑行、花卉会展等活动。去年,以“云边小卖部”为拍摄地的短剧《梦寐以球》在抖音平台话题热度突破1000万,马池二村成为武汉“网红打卡地”。不少大学毕业生被吸引而来,在街道的扶持下投身文旅创业,为村湾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的马池二村兼具“颜值”与“产值”。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22亩花鸟市场和夜市经济综合区域,完善民宿配套,还将联动武汉梧桐雨、海合安武汉极地海洋度假区等景点,形成特色旅游线路。“不仅要让村民住得舒服,更要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马池二村已成为“网红地标”。

从“脏乱差”到“绿美净”,从“问题村湾”到“网红地标”,马池二村的华丽蝶变,是东西湖区服务和融入支点建设大局的生动缩影,更是基层干部以担当破难题、以谋定聚合力、以实干促发展、以创新开新局的鲜活实践。正如将军路街道负责人所说:“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靠干部沉下身子、真抓实干,把群众的期盼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现实。”

未来,马池二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更多老旧村湾实现“从发展末梢到振兴支点”的转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马池二村经验”。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马池二村:“问题村湾”→“童话小镇”

发布时间: 2025-10-20 16:25

来源: 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区委组织部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    作者: 黄柳    访问:

清晨,府河大堤的微风拂过马池二村,蓝白相间的水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300米长的樱花主题步行街上,游客正举着相机记录美景;转角处的“云边小卖部”里,播放的短剧《梦寐以球》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很难想象,这个如今被称为“宫崎骏童话小镇”的网红村,一年多前还是个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村湾”。

马池二村西临机场河、南接常青北路,8.7万立方米的土地上,挤着343户人家。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平房里,不少家庭三代人蜷居在不足40平方米的空间;14条东西走向的巷道堵塞不堪,载重货车穿梭时尘土飞扬;30余处废品回收点与金银角再生资源市场相邻,空气里总飘着刺鼻气味。“下雨积水半米深,出门蹚水走。”村民张丽的回忆,道尽了居住的窘迫。彼时,“等拆迁”成了村民对生活的期待。

改变,始于2023年春节。为回应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期盼,东西湖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将军路街道主动扛起马池二村人居环境整治重任。“不能让村民再等了,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来!”街道组建一线攻坚指挥部,20余名骨干力量驻守村湾,一场持续一年多的“美丽蜕变”就此展开。

破“冰封”十三次敲门见真心

改造伊始,阻力不小。

“环境改造没效果,必须拆迁!”的声音在村湾里此起彼伏。张丽带头联名请愿,村民成利军更是把上门动员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12次,整治工程一度陷入“进不了门、动不了工”的困境。“不是我们不讲理,是怕改完还是老样子。”张丽坦言,当时大家对“改造”没信心,觉得只有拆迁才能真正改变生活。

面对僵局,街道组建宣讲专班,开启“敲门行动”。工作人员搬着小板凳坐在村民家门口,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改造规划。为了让大家眼见为实,街道分批组织200余名党员和居民代表,前往“乡伴慈惠”“江夏小朱湾”等改造成功的村湾考察。

马池二村的巨变,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诗和远方。

当看到小朱湾里白墙黛瓦、溪水潺潺,村民靠着民宿和文创产品增收时,张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要是咱村能有这一半好,我就帮着做工作。”听到这话,社区书记李捷当即承诺:“不止一半,会做得更好!”回到村湾后,张丽主动向邻居们分享见闻,成利军也在工作人员第13次登门时松了口气:“你们这么用心,应该不会让我吃亏。”当晚,他就签了同意书。

75岁的老党员余春海则用行动带动大家。在马池二村住了30多年的他,一家五口挤在90平方米的砖瓦房里,得知要改造,他第一个表态支持:“政府是为群众办好事的,我是党员,得带头。”他主动拆除自家违建,还把房子改成样板房,邀请邻居参观。在他的带动下,37名老党员、老模范纷纷加入,曾经抵触的村民们,逐渐变成改造的“主力军”。

啃“硬骨”从“重灾区”到“后花园”

金银角再生资源市场的整治,是村湾改造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个存在15年的市场,聚集了近3000名从业人员,垃圾堆积、机器轰鸣,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还污染了空气和土壤。“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货车进出还经常堵路。”村民史银香说道。

通过“地下地上空中”立体整治,马池二村俨然成为“世外桃源”。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街道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制定了“两步走”方案。第一步联合区市场监管局、环保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违法违规经营户查封整顿;第二步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关停废旧回收等落后产能,引进无污染的好项目。专班成员连续一个月泡在市场里,逐户讲解政策,帮经营户联系新场地。最终,93亩土地零成本清退,42家污染企业搬离,11家物流、精密加工企业入驻,困扰村湾多年的“污染源”彻底消失。

马池二村窗明路净,处处是景。

与此同时,“畅通工程”也在同步推进。施工队拓宽刷黑3.2公里主干道,新建2250米长的柏油环形道路,形成单向通行闭环。“以前消防车都进不来,现在开车出门再也不堵了。”村民刘治明笑着说。他早年举家迁到广东,听说家乡改造,专程回来考察,看到平整的道路、整洁的村容,当即决定翻修老屋并回迁。像他这样的回迁户,如今已有50余户。

史银香则成为了环境整治的“守护者”。为保护村湾里的百年古榕,她陪着施工队反复测算移栽方案;遇到不愿搬迁的老人,她连续两周上门劝说;2000余株水生植物的搬运现场,总能看到她带着家人忙碌的身影。“看着村湾一天天变美,再累也值。”她说。

换新颜 从“旧村湾”到“网红地”

“快看,那就是‘蓝色水塔’!像宫崎骏动画里的场景一样。”去年夏天,一组马池二村水塔的照片在社交平台走红,蓝白塔身配卡通彩绘,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水塔,成了新晋“网红地标”,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马池二村废弃老水塔变身网红景点。

这处创意源自街道干部的偶然灵感。为丰富村湾文化内涵,街道组建党员调研分队,先赴广州永庆坊、苏州园林等地考察,后结合该村围垦文化,确定水塔彩绘与“围垦主题”墙绘的改造方案。

随着“武汉小垦丁”“蓝色水塔村”等话题热度攀升,马池二村的招商工作取得突破。街道瞄准“生态文旅小镇”定位,引进河有鱼(渔湾炊烟)、望保甲鱼王等特色餐饮,以及言寺水彩、非遗文创体验馆等15家商铺。每到周末,商铺前就排起长队,平均每周客流量达1000人次。“没想到在家门口开个甜品店,生意能这么好。”花甜喜柿甜品店老板说道。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客,在马池二村追逐梦想。

为提升村湾知名度,街道打造“将军红”文化品牌,定期开展围垦红色文化体验、村湾骑行、花卉会展等活动。去年,以“云边小卖部”为拍摄地的短剧《梦寐以球》在抖音平台话题热度突破1000万,马池二村成为武汉“网红打卡地”。不少大学毕业生被吸引而来,在街道的扶持下投身文旅创业,为村湾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的马池二村兼具“颜值”与“产值”。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22亩花鸟市场和夜市经济综合区域,完善民宿配套,还将联动武汉梧桐雨、海合安武汉极地海洋度假区等景点,形成特色旅游线路。“不仅要让村民住得舒服,更要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马池二村已成为“网红地标”。

从“脏乱差”到“绿美净”,从“问题村湾”到“网红地标”,马池二村的华丽蝶变,是东西湖区服务和融入支点建设大局的生动缩影,更是基层干部以担当破难题、以谋定聚合力、以实干促发展、以创新开新局的鲜活实践。正如将军路街道负责人所说:“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靠干部沉下身子、真抓实干,把群众的期盼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现实。”

未来,马池二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更多老旧村湾实现“从发展末梢到振兴支点”的转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马池二村经验”。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