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水稻的价值有多大?在慈惠街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下称武汉益海嘉里),水稻正经历一场“全身都是宝”的蜕变:米粒制成粮食,米糠提炼油脂,稻壳变身燃料,就连稻壳灰也可用于轮胎制造。这套成熟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直观展现了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9月15日,武汉益海嘉里动力车间,锅炉内火焰正旺,利用热解气产生的高温烟气对余热锅炉进行持续加热,生成高温高压蒸汽,并通过管道输送至榨油与精炼车间,为粮油生产提供能源。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锅炉均以稻壳为燃料,完全替代了传统燃煤。
燃烧后的稻壳粒粒分明。
动力车间主任王成介绍,锅炉燃烧后留下的稻壳灰并非煤渣,而是可回收利用的稻壳炭,其用途主要有两类:一是用作钢厂的可再生绿色环保保温覆盖剂,二是用于制造高端绿色白炭黑及活性炭。
武汉益海嘉里副总经理惠志远算了一笔环保账和经济账:每1.8斤稻壳产生的蒸汽,相当于1斤燃煤,公司每年可借此替代1.2万吨燃煤,节省燃料费用约1000万元。相比煤炭,稻壳燃烧污染物排放更少、更易治理,年均可减少碳排放约2.7万吨,节约环保设备维修成本超1000万元。
稻壳利用只是“水稻循环经济”的一环。自2006年起,益海嘉里便投入巨资研发水稻全利用技术,历经近二十载探索,真正实现了对每一粒水稻的“吃干榨尽”。
不止稻壳,连米粒都能利用到极致。
原粮经机械脱壳,分离出糙米和稻壳。稻壳用作清洁燃料,而糙米则进入精米生产线,在此过程中剥离出的米糠,因富含植物油脂与营养成分,成为提炼稻米油的优质原料。
米糠虽好,却因含大量亲水性物质易导致酸败,制约了米糠油的发展。据了解,益海嘉里自主研发的“膨化保鲜”和“鲜胚制油”技术,实现米糠6小时内保鲜并提油,打破传统技术瓶颈,推动稻米油走向规模化生产。该油种不仅谷维素和维生素E含量高于多数食用油,原料成本还低于大豆油。
成品油质检。(资料图)
糠除了可以炼油,还可以提取出高附加值的卵磷脂、脂肪酸、米糠蜡等物质,广泛应用于专用油脂、化工、化妆品等领域,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据惠志远介绍,米糠炼油技术的突破,意味着在不新增耕地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对进口食用油原料的依赖,助力稳定粮油市场。据测算,全国每年水稻产量约2亿吨,可产出1600万吨米糠,若全部用于榨油,所产油脂相当于1300万吨大豆的出油量,将显著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牢牢端稳“油瓶子”。
武汉益海嘉里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目前,武汉益海嘉里年产值已达73亿元,10条自动化灌装线持续运转,除生产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等传统产品外,每日还可产出稻米油200吨,年消化水稻超30万吨。企业已构建起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绿色产业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象案例。
企业名片
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是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综合性粮油加工企业,从事粮油生产、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及进出口贸易等业务,覆盖食用油、饲料原料等产品领域,产品涉及“金龙鱼”等多个知名品牌,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联系方式:1388619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