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养生该注意哪几点?

发布时间:2025-08-13 08:43   来源: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协和东西湖医院 东西湖区中医医院 金银湖街卫生院   作者:周玉微 游乐 郭淑昀 陈智勇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8月7日,日历翻至“立秋”一页。然而,暑气并未如约退场,所谓“秋已立,暑难消”。在秋夏相交之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东西湖融媒特邀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区中医医院及金银湖街卫生院(西院区)中医专家们,结合各自专长领域,为市民奉上多维度养生指南。

协和东西湖医院 食补有方,三忌为要

协和东西湖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惠君提出,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入秋“六补”对恢复体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

一、百合安神:性微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缓解夏秋之交的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症状。二、秋梨生津:生津止渴、清热化痰,化解秋燥所致烦渴、眼赤肿痛、消化不良等。三、白萝卜通利:富含膳食纤维与消化酶,促进消化吸收,中医常用其清肺润喉、健脾助运。四、银耳滋补:补气补肾、和血润燥,兼具美容提神之效,为平补上品。

协和东西湖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惠君为患者把脉问诊。

美食当前,亦需三忌。切勿盲目贴秋膘:秋凉食欲增,易致热量超标。专家提醒秋季是体重管理关键期,建议选择低热量食品并增加活动量。慎食秋瓜防坏肚:“秋瓜坏肚”需谨记。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脾胃虚寒者尤需远离西瓜、甜瓜等。立秋伊始早防“燥”:“治燥之法,以润为贵。”可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例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尽量少饮酒。

协和东西湖医院中医科专家推荐

陈惠君 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周一全天、周四上午

擅长:中西医治疗颈、肩、腰腿痛、膝关节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各类疼痛病症及面神经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症等各类疑难杂症,中药调理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慢性湿疹、焦虑失眠等。

张浩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周二全天

擅长:手法正骨、针刀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炎、跟骨骨刺、腱鞘炎等);脾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肥胖等)及面瘫、肿瘤、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久咳失眠不孕等疑难杂症、乏力早衰中药养生调理。

郑东海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周五全天

擅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东西湖区中医医院 外治强体,茶饮润身

针灸康复科主任郭焱主治医师介绍,立秋后艾灸可“健脾补肾、温阳通络”,尤其适合阳虚、易感冒、关节疼痛者。

推荐穴位:足三里(健脾胃、增强免疫力);涌泉穴(滋补肾阴,改善睡眠);气海穴(益气通阳,缓解疲劳);肺俞穴(调理肺气,预防呼吸道疾病)。适用人群:体质虚寒、易感冒、关节痛、脾胃虚弱者。禁忌人群:阴虚火旺、实热证者不宜。

立秋后拔罐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尤其适合湿气重、肌肉酸痛者;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者;预防秋季感冒。注意拔罐后避免受凉,多喝温水促进排毒。

立秋后中药熏蒸可“祛湿健脾、宣肺通络”,尤其适合暑湿未清、头身困重者(如夏季积湿、食欲不振等);关节僵紧、气血不畅者(因空调久坐或温差不适);易感秋燥、呼吸道敏感者。注意熏蒸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结束后避风忌冷饮,阴虚体质者慎用。

立秋后中药熨烫可“温经散寒 健脾暖胃”,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者(如受凉腹泻、食欲不佳);肩颈腰背僵硬、气血瘀滞者(因风寒湿邪导致的肌肉酸痛);女性经期受凉、痛经怕冷者。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以皮肤耐受为宜);熨后注意保暖,2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皮肤敏感或炎症部位禁用。

在东西湖区中医医院,患者接受中药熏蒸。

夏去秋来,阳气渐收。区中医医院特别推出适合立秋时节的中药代茶饮:

养阴润肺茶:精选南沙参、麦冬、百合等,润肺止咳、养阴益气。适用人群:秋季咽干痒、易干咳、口渴者;阴虚内热潮热盗汗者。

饮食原则遵循“少辛多酸”。减少辛辣摄入,增加梨、百合、银耳等润燥食物。专家建议,立秋是调理黄金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区中医医院推出适合立秋时节的中药代茶饮。

区中医医院聚焦中医特色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名医堂,汇聚院内外中医专家,为患者搭建优质诊疗平台。同时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专科,为健康保驾护航:

治未病科(省二级医院中医重点专科):以“未病先防”为核心理念,设健康体检、体质辨识等专区,通过中医四诊+体质辨证,为偏颇体质人群、慢病人群定制个性化调理方案,更有中药代茶饮等特色服务,从源头筑牢健康屏障。针灸康复科:融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技术,配备中医康复、现代康复设备,开展小针刀、穴位埋线、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30余项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肥胖症等疾病,精准施术,有效促进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脾胃病,以内镜精准查病因,开展6类内镜诊疗技术,搭配穴位敷贴、耳穴压豆、中药灌肠等中医外治疗法,中医特色治疗覆盖超80%脾胃病患者,守护“后天之本”。

金银湖街卫生院 顺应收敛,身心同调

金银湖街卫生院(西院区)中医科主任上官晓宇指出,秋季养生核心是“顺应收敛”,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的调和,让身体从夏季的“宣泄”转向“收藏”。

调和身心。起居: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养阴,早起舒阳。昼夜温差大时重点护肩颈、腹部与足部;室内湿度保持50%-60%,加湿器可护黏膜防燥。情志:中医认为“肺在志为悲”,秋季易出现情绪低落(“悲秋”),需注重调畅情志。建议减少耗神活动,尝试冥想深呼吸;多外出散步、亲近自然,疏泄抑郁情绪;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和缓运动流通气血。运动:秋季运动不宜剧烈,以微微出汗为宜,重点强健肺功能:练习“呬(xì)字诀”(六字诀之一),通过特定呼吸法调理肺气;散步时配合扩胸、深呼吸,增强肺泡通气量;按揉肺俞(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太渊(腕横纹桡侧凹陷处),可润肺理气。

金银湖街卫生院包括南、北、西三个院区,为居民提供精准中医保障:

北院区:开设体重管理、失眠门诊(中医科专家坐诊时间:周一至周四、周日8:00-12:00 14:00-17:00)。

南院区: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汤剂、针灸、火罐、艾灸、推拿等)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种。(中医科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2:00 14:00-17:00)。

西院区:开展银质针、刃针、小针刀疗法,治疗各类软组织疼痛疾病。开展正骨疗法治疗小关节紊乱、骨盆前倾、长短腿等骨关节疾患。开展小儿推拿治疗儿科消化及呼吸内常见病种。

专家下沉时间

每周二上午8:00-12:00:协和东西湖医院康复科专家坐诊  

每周三上午:中医内科赵彧坐诊

中医康复科门诊:周一至周五 8:00-12:00 14:30-20:00;周六、周日8:00-12:00 14:30-17:30

暑气徘徊,秋意渐生。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入秋!养生该注意哪几点?

发布时间: 2025-08-13 08:43

来源: 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协和东西湖医院 东西湖区中医医院 金银湖街卫生院    作者: 周玉微 游乐 郭淑昀 陈智勇    访问:

8月7日,日历翻至“立秋”一页。然而,暑气并未如约退场,所谓“秋已立,暑难消”。在秋夏相交之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东西湖融媒特邀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区中医医院及金银湖街卫生院(西院区)中医专家们,结合各自专长领域,为市民奉上多维度养生指南。

协和东西湖医院 食补有方,三忌为要

协和东西湖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惠君提出,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入秋“六补”对恢复体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

一、百合安神:性微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缓解夏秋之交的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症状。二、秋梨生津:生津止渴、清热化痰,化解秋燥所致烦渴、眼赤肿痛、消化不良等。三、白萝卜通利:富含膳食纤维与消化酶,促进消化吸收,中医常用其清肺润喉、健脾助运。四、银耳滋补:补气补肾、和血润燥,兼具美容提神之效,为平补上品。

协和东西湖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惠君为患者把脉问诊。

美食当前,亦需三忌。切勿盲目贴秋膘:秋凉食欲增,易致热量超标。专家提醒秋季是体重管理关键期,建议选择低热量食品并增加活动量。慎食秋瓜防坏肚:“秋瓜坏肚”需谨记。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脾胃虚寒者尤需远离西瓜、甜瓜等。立秋伊始早防“燥”:“治燥之法,以润为贵。”可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例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尽量少饮酒。

协和东西湖医院中医科专家推荐

陈惠君 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周一全天、周四上午

擅长:中西医治疗颈、肩、腰腿痛、膝关节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各类疼痛病症及面神经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症等各类疑难杂症,中药调理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慢性湿疹、焦虑失眠等。

张浩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周二全天

擅长:手法正骨、针刀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炎、跟骨骨刺、腱鞘炎等);脾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肥胖等)及面瘫、肿瘤、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久咳失眠不孕等疑难杂症、乏力早衰中药养生调理。

郑东海 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周五全天

擅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东西湖区中医医院 外治强体,茶饮润身

针灸康复科主任郭焱主治医师介绍,立秋后艾灸可“健脾补肾、温阳通络”,尤其适合阳虚、易感冒、关节疼痛者。

推荐穴位:足三里(健脾胃、增强免疫力);涌泉穴(滋补肾阴,改善睡眠);气海穴(益气通阳,缓解疲劳);肺俞穴(调理肺气,预防呼吸道疾病)。适用人群:体质虚寒、易感冒、关节痛、脾胃虚弱者。禁忌人群:阴虚火旺、实热证者不宜。

立秋后拔罐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尤其适合湿气重、肌肉酸痛者;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者;预防秋季感冒。注意拔罐后避免受凉,多喝温水促进排毒。

立秋后中药熏蒸可“祛湿健脾、宣肺通络”,尤其适合暑湿未清、头身困重者(如夏季积湿、食欲不振等);关节僵紧、气血不畅者(因空调久坐或温差不适);易感秋燥、呼吸道敏感者。注意熏蒸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结束后避风忌冷饮,阴虚体质者慎用。

立秋后中药熨烫可“温经散寒 健脾暖胃”,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者(如受凉腹泻、食欲不佳);肩颈腰背僵硬、气血瘀滞者(因风寒湿邪导致的肌肉酸痛);女性经期受凉、痛经怕冷者。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以皮肤耐受为宜);熨后注意保暖,2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皮肤敏感或炎症部位禁用。

在东西湖区中医医院,患者接受中药熏蒸。

夏去秋来,阳气渐收。区中医医院特别推出适合立秋时节的中药代茶饮:

养阴润肺茶:精选南沙参、麦冬、百合等,润肺止咳、养阴益气。适用人群:秋季咽干痒、易干咳、口渴者;阴虚内热潮热盗汗者。

饮食原则遵循“少辛多酸”。减少辛辣摄入,增加梨、百合、银耳等润燥食物。专家建议,立秋是调理黄金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区中医医院推出适合立秋时节的中药代茶饮。

区中医医院聚焦中医特色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名医堂,汇聚院内外中医专家,为患者搭建优质诊疗平台。同时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专科,为健康保驾护航:

治未病科(省二级医院中医重点专科):以“未病先防”为核心理念,设健康体检、体质辨识等专区,通过中医四诊+体质辨证,为偏颇体质人群、慢病人群定制个性化调理方案,更有中药代茶饮等特色服务,从源头筑牢健康屏障。针灸康复科:融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技术,配备中医康复、现代康复设备,开展小针刀、穴位埋线、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30余项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肥胖症等疾病,精准施术,有效促进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诊疗脾胃病,以内镜精准查病因,开展6类内镜诊疗技术,搭配穴位敷贴、耳穴压豆、中药灌肠等中医外治疗法,中医特色治疗覆盖超80%脾胃病患者,守护“后天之本”。

金银湖街卫生院 顺应收敛,身心同调

金银湖街卫生院(西院区)中医科主任上官晓宇指出,秋季养生核心是“顺应收敛”,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的调和,让身体从夏季的“宣泄”转向“收藏”。

调和身心。起居: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养阴,早起舒阳。昼夜温差大时重点护肩颈、腹部与足部;室内湿度保持50%-60%,加湿器可护黏膜防燥。情志:中医认为“肺在志为悲”,秋季易出现情绪低落(“悲秋”),需注重调畅情志。建议减少耗神活动,尝试冥想深呼吸;多外出散步、亲近自然,疏泄抑郁情绪;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和缓运动流通气血。运动:秋季运动不宜剧烈,以微微出汗为宜,重点强健肺功能:练习“呬(xì)字诀”(六字诀之一),通过特定呼吸法调理肺气;散步时配合扩胸、深呼吸,增强肺泡通气量;按揉肺俞(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太渊(腕横纹桡侧凹陷处),可润肺理气。

金银湖街卫生院包括南、北、西三个院区,为居民提供精准中医保障:

北院区:开设体重管理、失眠门诊(中医科专家坐诊时间:周一至周四、周日8:00-12:00 14:00-17:00)。

南院区: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汤剂、针灸、火罐、艾灸、推拿等)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种。(中医科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2:00 14:00-17:00)。

西院区:开展银质针、刃针、小针刀疗法,治疗各类软组织疼痛疾病。开展正骨疗法治疗小关节紊乱、骨盆前倾、长短腿等骨关节疾患。开展小儿推拿治疗儿科消化及呼吸内常见病种。

专家下沉时间

每周二上午8:00-12:00:协和东西湖医院康复科专家坐诊  

每周三上午:中医内科赵彧坐诊

中医康复科门诊:周一至周五 8:00-12:00 14:30-20:00;周六、周日8:00-12:00 14:30-17:30

暑气徘徊,秋意渐生。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