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院办公楼,打印机吞吐文书的沙沙声、电话铃声与干警迅疾的脚步声,交织成一首忙碌的交响曲。
调解室里,老法官俯身倾听当事人倾诉,笔尖在笔录纸上飞旋;办公桌前,年轻干警核对着执行数据,屏幕光映着专注的眉眼;法警列队走过,制服徽章在走廊灯光下闪闪发亮。
这里的每一步匆忙都藏着秩序感——当法槌落下时,严谨的司法程序里,总有人在寻找法律与人心的平衡点。
35.3万元背后的亲情选择题
“刚去社区跑了趟外勤。”鬓角染霜的熊波法官话音未落,怀中卷宗滑落,“丁某申请执行李某”的字样下,一张孩子的笑脸照片若隐若现。执行局党支部的晨会上,这起35.3万元的执行案,被列为“重点攻坚案件”,其背后是一段复杂的亲情纠葛。
2015年,丁某与李琴(化名)热恋时,出于对未来的期许,向李琴父亲李某转账35.3万元购置婚房。因未签订书面协议,这个疏漏在日后埋下隐患。2017年二人结婚,2019年迎来孩子丁某沐。然而,2022年两人离婚,这笔款项因性质存疑,被裁定“另行解决”。两年沟通无果后,2024年8月,丁某将岳父诉至法庭,年幼的丁某沐也被卷入这场利益与亲情的冲突。
“熊法官,被执行人账户要不要先冻结?”刘善羿法官的询问划破办公室的寂静。熊波的目光落在卷宗内丁某沐的出生证明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张边缘,缓缓开口:“丁某每月付抚养费,李某又是孩子外公。冻结账户容易,但这会让两家人心结难解。孩子以后见爸爸,老人心里有隔阂怎么办?执行不能‘一冻了之’,得为这个家的未来打算。”
作为执行局党支部“老党员智囊团”的成员,熊波始终将“党建+执行”理念融入每一个案件。在他看来,司法工作不仅是法律条文的机械适用,更是践行党员初心使命、传递温暖的重要途径。三十年执行生涯,他深知唯有以心换心,才能真正化解矛盾。
老党员熊波跟年轻党员和干警一起商讨案件执行情况。
走访时,熊波亲眼目睹李某在幼儿园门口踮脚为外孙递书包的慈爱模样;调解室里,丁某红着眼圈倾诉“这是我爸妈卖老房子的钱,现在连看孩子都被拦”的无奈。这些画面让他坚定:这个案件,必须解开“法结”,更要抚平“心结”。
经过三次调解,熊波凭借耐心与智慧,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他既从法律角度剖析案件,又以长辈身份倾听诉求,用拉家常的方式缓和对立。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欠款总金额抵扣丁某应支付的抚养费后,剩余款项李某十日内向丁某返还,并保证不阻碍丁某探视。一次执行和解同时化解欠款、抚养费、探视三个矛盾。
“卷宗里不仅有法律条文,更有群众的期盼。”熊波常对年轻党员和干警说,“每一起案件都是化解矛盾的契机,不能做‘结案即了事’的机械裁判者。”无论是大案要案,还是家长里短,他都秉持“多思善虑、情法交融”的理念,用行动诠释着老党员法官的担当,也让“党建+执行”的理念在年轻干警心中生根发芽,温暖每一位当事人。
四次调解 拧开企业“生存结”
2019年春,某学校将武汉东西湖区1.4万余平方米教学综合楼出租给A公司,双方还签订两份补充协议调整租金。然而,A公司及其实际承租人B公司自始至终未付分文租金。学校多次催收无果,2021年首次起诉,法院判决两公司支付577万余元租金及115万余元违约金,两公司上诉被驳回后仍拒不履行。到2022年6月,欠款越积越多,学校再次起诉,法院最终判决解除合同,两公司腾退房屋、支付租金及违约金,股东黎某承担连带责任。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青年党员程虹法官主动请缨。在法院会议室,支部党员围聚讨论,会议总结出的“调解四步法”——查病灶、听诉求、找共赢、固成果,以及老党员们“执行要情理法交融”“先倾听再调解”的经验之谈,为程虹指明“以调解促和解”的方向。
程虹法官倾听当事人诉求。
程虹接手后,并未急于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这位青年党员把党小组会上讨论的“助企纾困十项举措”逐条标注在案卷上,随后多次走访租赁大楼,听到两公司负责人因疫情生意受挫、无力支付的无奈,也感受到学校急需租金维持运转的坚决。他秉持“先听再劝,以心换心”的原则,认真记录双方诉求。
第一次调解,会议室里气氛剑拔弩张,双方各执一词。程虹提出的分期支付方案,因时间和金额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两周后的第二次调解,程虹拿出两公司经营报表,指着亏损数据,诚恳地对学校代表说:“您看,他们确实举步维艰,强硬执行恐怕也难有结果。”又严肃地告诫两公司:“不履行判决,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以后发展更难。”他建议两公司先筹措一部分资金,剩余分三年支付,同时希望学校降低违约金。尽管双方态度有所缓和,但首期付款金额仍是横亘在前的障碍。
此后,程虹又组织了两次调解。得知两公司在寻找新场地,他亲自带着工作人员实地考察,筛选合适场地;还多次与银行沟通,为企业争取低息贷款机会。面对学校代表,他耐心劝说:“企业已有诚意腾退,也在积极筹款,适当让步,能更快拿到款项。”
终于,在第四次调解时,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两公司承诺三个月内腾退房屋,先支付200万元,剩余款项分三年付清,学校将违约金降至未付租金的15%。看着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程虹长舒一口气。当学校代表接过首期200万元支票,眼眶湿润;企业负责人语气坚定地承诺“一定腾退”时,程虹深刻理解了老党员所说的“执行温度”。
如今,程虹的手机备忘录里,还记着案件执行的时间节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给双方,问问腾退进度,问问还款情况。他说:“执行不是冷冰冰的,多想想办法,多做做工作,才能让案子真正解决。”
从熊波手中泛黄的卷宗到程虹备忘录里的时间节点,每个案件都在诠释:当法律与温情相拥,当党建与执行同频,就能在解开“法结”与“心结”的路上,让公平正义以最温暖的方式抵达人心。
“要坚持把大别山精神的信念、抗洪精神的担当、抗疫精神的奉献,转化成‘一个案例挽救一个家庭’‘一次执行盘活一家企业’的司法实践。”郑小红副院长谈道,“始终让每次执行化作传递法治温度的坚实步履,让每起案件成为践行初心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