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东西湖区十届四次会议上,《关于加强对孤独症患者援助关爱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提案背后,揭示了众多孤独症儿童家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筛查困难、康复艰难、社会支持匮乏。今年3月,东西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正式投入运营,填补了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在儿童康复医疗领域的空白。这一举措是对区政协重点提案的有力回应。
从无到有 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理念革新
新落成的儿童康复科严格按照省级标准建设,配备了感觉统合、言语治疗、个训室等十余间专业康复训练室,专为孤独症、发育迟缓等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儿童情景式运动训练室。

感觉统合训练室。
目前,已累计为46名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治疗。许多孩子在沟通互动和行动自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从最初的沉默抗拒转变为主动交流,从难以自理逐步学会了独立。
该科室致力于推动服务理念的转型升级——从以治疗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兼顾儿童全面发展、环境适应与家庭赋能的综合系统模式。科室负责人强调,通过“融合过渡”策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借助“家长赋能”措施加大家庭支持力度,进而构建“医——校——家”三位一体的康复支持网络。
从医院到校园 推开一扇融合的窗
10月10日,三名经过评估、情况稳定的孩子在治疗师陪同下,走进东西湖区一所公立幼儿园,开启一堂精心设计的“融合课”。

融合课。(通讯员供图)
园方提前做了充分准备,仔细排查场地安全、增设软包设施,并在前一天向孩子们介绍了三位即将加入的“新同学”。课堂上,孩子们在治疗师一对一陪伴下聆听傣族音乐、参与摇铃传递等互动。当老师邀请他们上台展示时,三位小朋友欣然参与,随着音乐摇铃转圈,赢得全班同学热烈掌声。
一位老师感慨道:“孩子的包容是最纯粹的,这正是融合教育的深远意义所在。”这场融合实践背后,是“医——校”联动的深度探索,儿童康复科提前提供评估报告,治疗师全程参与支持,课后双方共同复盘,为特殊儿童推开一扇融合社会的窗。
从无助到赋能 构筑家庭支持港湾
面对儿童康复之路的艰辛,家长不仅是孩子身边最坚定的陪伴者,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该院推出了“家长赋能课堂与互助沙龙”双轨支持机制。
“家长赋能课堂”侧重技能传授,指导家长将康复训练技巧融入生活细节,比如在陪孩子玩积木时,顺势引导其练习发音;在行为观察中读懂孩子需求,同时学会调节管理自身情绪压力。

家长座谈互助会。(通讯员供图)
“互助沙龙”则提供情感支持空间。看到孩子在“融合课”上的表现视频,一位妈妈动情地说:“没想到孩子愿意上台互动,以前我们尝试让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都害羞不愿意,看到她今天的进步,真的很开心。”
“以前觉得自己在黑暗中独行,现在发现有人同行,一个眼神就懂彼此的难。”一位父亲的话道出众多家长心声。这种“被理解”的感受,正转化为坚持前行的力量。
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宋丹表示,该院将持续加强儿童康复师资建设,不断完善从精准治疗到社会融合、再到家庭赋能的特殊儿童康复路径,为“星星的孩子”构建更立体、更温暖的成长支持系统。
开诊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8:30-12:00;14:00-18:00
每周六8:30-12:00
科室地址:
保健大楼二号楼一楼 儿童保健科
联系电话:
吕主任 1309833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