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坚持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守正创新,围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挥党在思政课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全方位、管大局,提高党组织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夯实主体责任,构建各级各类学校党委班子齐上阵、共下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建设融入工作全局。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核心,推动“思政金课建设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
坚持全过程、抓关键,加强党组织对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领导。加强党对课程体系构建的领导,保证思政课教材编写与修订工作的统一,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党的创新理念同步更新。同时,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和质量监督制度,推动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常态化发展。
健全全链条、共发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在社会实践中行稳致远,统筹促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调发展。
以“大思政课”拓展立德树人新格局
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用好“大思政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拓展思政课堂的内涵深度,延伸思政课的实践空间,将思政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增进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领略斗争精神,踏入延安革命纪念馆体会红色传统,革命圣地的“思政之旅”深受学生喜爱;在深圳,深圳大学“特区奋进”大思政课引领学生深入企业园区、见证高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拼搏浪潮中洞察时代机遇;走进贵州贵阳红飘带长征博物馆,“行走的思政课”使学生了解贵州长征故事,感悟“全域沉浸式数字体验”独特魅力,领悟长征精神的精髓……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思政课推陈出新,助力青年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推动新时代育人工作走深走实。新时代伟大成就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鲜活材料。
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阐释“数字中国与科技创新”,到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各领域提质增效”……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创发展新格局的有力证明,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实现深化改革的生动体现,大班讲授“知全局”,小班研讨“谋一域”,将思政课讲深讲实讲透,为青年学子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思政教育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改革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推动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在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纵向衔接,达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场域的横向贯通。要坚持系统思维,集成性打好“组合拳”。
一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队伍一体化建设。从横向融通的视域加强同一学段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即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团干部、组织员的协同建设;从纵向贯通的思维推进思政课教师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即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立常态化、科学化的长效交流机制。
另一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一体化建设。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供给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中的教学目标、方法、意义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依据不同学段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形式多样与内容深刻相结合、显性表达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确保课程教材内容的可认知、可理解。
此外,要坚持问题导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学内容衔接脱节、教学方法缺乏连贯性以及师资队伍协同不足等问题,亟需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贯通省、市、校一体化的培训渠道,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与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实际相匹配的评价标准,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导向,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学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找准实践转化堵点,推进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的集体备课机制。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对增强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促进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的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以“大思政课”拓展立德树人新格局、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形成党对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全面领导,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