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何以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25-11-18 11:00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杜志章 李想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经济发展正处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城市更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也提出了要求,全会《建议》指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这就要求,关于城市发展的路径,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摆脱过去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城市更新,这必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消费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关于城市发展的目标,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这必将带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要建设人民城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同时也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推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 城市空间在优化,经济增长必会在空间优化中转型

内涵式发展,要基于现有的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单位空间的价值。传统城市扩张的发展路径导致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城市“摊大饼”进程中往往还会侵占大量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空间,加剧城乡间的矛盾。内涵式发展要求城市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重心从拓展增量转向优化存量,在存量空间中做好经济增长的文章。这要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方面要有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通过将其有机嵌入邻近的城市功能分区实现相应的空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推动各类老旧小区、厂区、街区的改造提升,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实现土地在既有空间范围内的高效集约利用,使城市结构更紧凑、布局更合理、运行更高效。

内涵式发展还要求推动要素驱动的传统产业转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新兴产业,这是在空间约束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传统产业过度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高强度持续投入,随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继。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它要求城市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同时,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产业集群。使经济增长摆脱对传统要素的过度依赖,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内生性增长。

■ 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现代性城市特征,共同勾勒出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的理想样态。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它要求城市不仅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地,更要成为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它直接关乎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其中要着力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以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美丽”与“韧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底座。“美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当中,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拓展绿色生态空间。“韧性”则强调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内外冲击的能力。“文明”与“智慧”是城市软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要特别注重保护不同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塑造各具特色且富有魅力的城市精神。“智慧”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等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更聪明高效。

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六大特征也是对产业发展的导向和要求,要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以此铸就现代化城市的鲜明底色。由此反过来助推城市“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特征的加快形成。

■ 城市居民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也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活跃的消费者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的价值主线,是社会主义国家城市性质的根本体现。这一价值要求深刻回答了“城市为谁建、靠谁建、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的需求来展开,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根本追求。无论是增加公园绿地、改善空气质量,还是扩大就业机会、提高教育医疗水平,都要以人民是否满意、是否受益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发展依靠人民”强调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智慧贡献者。要尊重并激发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引导市民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良性循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检验人民城市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其核心在于实现发展红利的公平分配以及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实质性包容。

城市,通过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既直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活跃的消费者。由此形成“民生改善—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何以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 2025-11-18 11:00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杜志章 李想    访问: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经济发展正处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城市更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也提出了要求,全会《建议》指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这就要求,关于城市发展的路径,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摆脱过去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城市更新,这必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消费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关于城市发展的目标,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这必将带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要建设人民城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同时也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推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 城市空间在优化,经济增长必会在空间优化中转型

内涵式发展,要基于现有的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单位空间的价值。传统城市扩张的发展路径导致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城市“摊大饼”进程中往往还会侵占大量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空间,加剧城乡间的矛盾。内涵式发展要求城市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重心从拓展增量转向优化存量,在存量空间中做好经济增长的文章。这要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方面要有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通过将其有机嵌入邻近的城市功能分区实现相应的空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推动各类老旧小区、厂区、街区的改造提升,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实现土地在既有空间范围内的高效集约利用,使城市结构更紧凑、布局更合理、运行更高效。

内涵式发展还要求推动要素驱动的传统产业转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新兴产业,这是在空间约束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传统产业过度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高强度持续投入,随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继。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它要求城市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同时,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产业集群。使经济增长摆脱对传统要素的过度依赖,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内生性增长。

■ 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现代性城市特征,共同勾勒出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的理想样态。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它要求城市不仅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地,更要成为创新活动的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它直接关乎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其中要着力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以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美丽”与“韧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底座。“美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当中,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拓展绿色生态空间。“韧性”则强调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内外冲击的能力。“文明”与“智慧”是城市软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要特别注重保护不同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塑造各具特色且富有魅力的城市精神。“智慧”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等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更聪明高效。

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六大特征也是对产业发展的导向和要求,要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以此铸就现代化城市的鲜明底色。由此反过来助推城市“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特征的加快形成。

■ 城市居民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也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活跃的消费者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的价值主线,是社会主义国家城市性质的根本体现。这一价值要求深刻回答了“城市为谁建、靠谁建、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的需求来展开,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根本追求。无论是增加公园绿地、改善空气质量,还是扩大就业机会、提高教育医疗水平,都要以人民是否满意、是否受益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发展依靠人民”强调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智慧贡献者。要尊重并激发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引导市民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良性循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检验人民城市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其核心在于实现发展红利的公平分配以及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实质性包容。

城市,通过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既直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活跃的消费者。由此形成“民生改善—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