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瞄准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问题,分领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12项战略任务,明确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打出了一套战略战术战法组合拳。
对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两个部分对调了位次,“产业发展”放到了第一位,而“科技创新”调到了第二位。这种位次调整,绝不表示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性有所降低,也不能简单认为科技创新重要性低于产业发展,而是反映了从“十四五”规划时期到“十五五”发展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内在逻辑的深刻调整,体现了从“技术驱动”线性思维迈向“系统构建”整体思维的战略升级。这种位次调整,是中央深刻洞察内外环境变化后做出的战略性、系统性选择,是直面科技创新导向和价值实现等紧迫问题,着眼提升整个产业生态竞争力的战略安排,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明确,科创资源服务于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
■ 战略逻辑从“供给推动”向“需求牵引”重大转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置于产业体系之前,侧重于“供给推动”,即通过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投入,产生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新技术,进而催生新产业、改造旧产业,达到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目的,遵循“科技突破→产业应用→经济发展”线性模式逻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则将产业体系置于科技创新之前,更侧重于“需求牵引”。从认识论角度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本身就是科技创新最核心需求和最直接应用场。首先明确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而后根据产业体系短板、瓶颈、未来方向,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思路,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遵循“产业目标→技术需求→精准攻关”系统模式逻辑。从整体来看,我国将实现从“十四五”的追赶、学习型战略,向“十五五”自主创新、领先型战略的演进。
“产业体系”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完整性、韧性和安全性。“十五五”规划思路秉承“安全与发展”并重思想,将产业安全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放眼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科技封锁、供应链断链风险不断增加,一个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将产业体系置于科技创新之前,表明首要任务是确保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供应链的韧性,防止在关键环节被“卡脖子”。从优先次序来看,先确保“产业体系”安全,再谈体系“科技创新”水平。如果体系本身脆弱,再先进的科技也可能因外部冲击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和竞争力,保障产业体系完整、安全比单纯追求某一项技术的领先更为重要和紧迫。
■ 纠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刻不容缓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应用导向”,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纠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刻不容缓。从应用导向方面看,科技创新不应单纯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为目标,而必须将重点放在服务产业对科技需求之上,应将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指挥棒”。从价值实现方面看,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竞争力、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提升来体现。将产业体系放在前面,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效,确保研发投入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利润和人民福祉。
更重视“系统性竞争力”构建。单一的、点上的技术突破,并不必然能转化为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现代产业的竞争,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综合性、系统性竞争。“产业体系”强调的是“系统”,涵盖了从基础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到最终产品的全领域,以及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品牌服务的全过程。科技创新必须服务于整个链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更重视全球比较优势。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外部环境复杂等挑战,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压舱石”。因此,应将“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资源流向制造业。借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手段和核心驱动力,进一步完善现代经济体系,让手段服务于目标。
■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并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意义。
当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从根本上重塑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
第一,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历史进程表明,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引发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步入群体性突破新阶段,正在孕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引领性和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在新兴产业领域占据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第二,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部分传统产业面临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需要通过开发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大幅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确保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在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关键材料、高端装备等底层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突破,才能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断点,将产业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构建起具有更强自主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
科技创新本身并非目的,其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化应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一个结构严谨、先进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基础和应用场景。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无论是新材料、新算法还是新药,最终都需要通过制造来实现。同时,一个现代化的、复杂的产业体系本身就催生出海量的技术需求,没有产业需求牵引的科技创新,容易成为无源之水。
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和平台依托。高水平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人才、数据、设备投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强大的各类创新资源汇聚能力,并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为产学研用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迭代与动态演进。
第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科技创新实现价值“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一项技术发明最初可能只是一个“样品”,成本高昂。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使其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商品”,从而实现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同时,科技创新成果被嵌入产业体系后,不仅能提升产品的最终价值,更能重塑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彰显“乘数效应”。
■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归宿
新时期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紧密关系,推动二者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是促进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其内在联系与互动规律,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牵引科技水平跃升,形成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协同上升的螺旋发展态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强化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续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将提升产业能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不断丰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励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发其创新活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跨领域、跨地域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壮大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为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并启动海外创新合作伙伴计划,推进以我国为核心支撑的全球物流网、经贸网、创新网的深度融合互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