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技术需要,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为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基础设施网络提供了战略遵循。
把握体系化战略化推进的新阶段特征
网络基础设施领跑全球。以5G、光纤、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设施为数据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为万物互联和云端协同提供了强大支撑。
算力基础设施能级跃升。以通用、智能、超级算力等为代表的算力设施为数据提供了高效敏捷的处理能力。2024年,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架,算力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6.5%。以智能普惠为特征的算力网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显现,提升了复杂数据计算与分析、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等任务的算力响应效率。
流通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以数据空间、区块链、高速数据网为代表的数据流通设施,有助于打通数据共享流通堵点。国家数据局开展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并组织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星火·链网、区块链服务网络等设施的建设进展显著,推动了数据的大规模流通交易和融合应用,有助于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安全基础设施快速补强。以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为代表的数据安全设施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我国出台《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安全多方计算、全同态加密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基本建成全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在被动式的安全防御基础上,结合主动式的风险监测,建立了更加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数据安全屏障。
效能释放面临的深层次瓶颈制约
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当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在承载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及安全保障等核心功能上尚有欠缺,限制了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与再创造。配套制度和政策体系相对薄弱,导致数据基础设施效能难以高效发挥。多场景多应用多模态数据的流通规则尚未完全统一,削弱了数据基础设施之间的互操作性。数据产权制度和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限制了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
空间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供需错配问题突出。一是区域布局不平衡。西部能源价格优势与东部数据基础设施西迁的成本收益平衡缺乏保障。二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方面,部分区域算力基础设施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新兴数字产业对算力的要求未得到全面满足。
绿色低碳与安全可控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数据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的能耗和碳排放持续增长,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挑战。二是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威胁。三是面临外部攻击与内部威胁的双重压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因其重要性而易于受到外部非法攻击,同时,内部人员的权限滥用、工作失误或恶意行为也会带来数据泄露和系统安全问题。
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关键在于打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实现核心能力、区域布局、绿色安全的系统性突破。
紧扣“一体化”这个关键词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全国一体化的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交换和互操作,需要在推动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上下功夫。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全国联动。遵循2035年远景目标中的总体要求,动态考虑“十五五”期间的建设需求,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上下贯通、左右叠加”的全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纵向上,衔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横向上,有关部门在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协同联动。完善数据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和制度规则。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并强化基础性政策供给。
完善制度体系,贯通价值链条。优化空间布局,建立健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国联动机制。探索解决东西部资源使用和利益分配问题,总结和推广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强化赋能意识,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谋划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调节数据基础设施相关的数字人才结构与分布。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因地制宜优化人才培养政策,优化数字人才的供给与配置。
坚持绿色低碳,筑牢安全屏障。推动算力网、通信网、电网的多网联动和智能调度。加快低碳排放的算网存设备研发部署,积极引导绿色数据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确保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深入研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理机制,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外部防护与内部管理的综合能力。强化外部防护,部署主动防御与入侵检测系统,健全内生安全机制,完善安全运营与应急响应流程,强化灾备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作者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