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

首页 > 调研文章

加快推进我街特色农产品优势建设 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东西湖区政协办公室 | 责任编辑:区政协辛安渡街联络委 | 发布日期:2021-08-20 09:21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发布。在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之外,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别是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方面也明确了措施和要求。文件提出,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已经入品牌建设时代,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不仅有助于打造地方特色优势,更能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辛安渡街基本情况

    辛安渡街位于武汉市西部,东与东山街道办事处相连、南与新沟镇街道办事处相依、西与汉川市相望、北与孝感相邻。辖区以蔬菜种植、水产及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现有可耕种面积4.96万亩,其中旱地面积3.13亩(露地面积2.46亩,设施大棚面积0.67亩),水田面积1.27亩;水面面积0.56亩。农作物品种主要分为粮食作物、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苗木花卉、渔业养殖和其他特色品种等9大类其种养殖效益见表一)。其中蔬菜常年耕地面积1.8万亩,2019年我街蔬菜播种面积4.59万亩,年产蔬菜12万余吨。水产养殖面积9714亩,年产鲜鱼3946吨,虾蟹类800吨,林果种植面积1962亩(主要果树品种:葡萄树、梨树和桃树),年产水果2843吨。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091元,同比增长9.5%

类别

备注

亩产值

(元)

亩投入

(元)

亩利润

(元)

面积

(亩)

粮食作物

露地种植

1701

663

1038

18413

棉花


1202

550

652

135

油料


1037

306

731

556

糖料


9000

3550

5450

500

蔬菜

露地种植

3580

1150

2430

13652

设施种植

7426

2531

4895

8898

水果

露地种植

6468

1364

5104

5219

设施种植

11895

2820

9075

1779

苗木花卉


4000

1850

2150

1000

渔业养殖


10291

5780

4511

8524

特色品种

栝楼

6500

1750

4750

67

太空莲

6000

1400

4600

40

蓝莓

24000

7000

17000

30

    根据表一街农作物产品亩产值、投入、利润和种养殖面积分析表,我街农业生产种养殖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农作物种养殖种类较为齐全基本涵盖当前市场需求,但是特色种养殖品种较少,仅有栝楼、太空莲、蓝莓、葡萄、螃蟹和对虾等10来个较有特色的品种;二是种养殖种类亩利润差距较大,例如特色产品蓝莓亩利润高达17000元,而传统种植品种棉花、油料亩利润只有700左右,只相当于蓝莓亩利润的4.1%;三是高利润种养殖规模有待扩大亩利润达到10000元以上种养殖面积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的0.06%;亩利润达到8000元以上种养殖面积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的14.11%;亩利润达到5000元以上种养殖面积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的32.99%;四是设施种养殖亩利润较为客观,但是设施种养殖面积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比例不高。

    二、辛安渡街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一)农业产业正处于转型阶段我街农业产业正处于由传统的粮棉油向现代都市农业的果蔬渔转变的阶段。5年前,辛安渡街传统粮棉油种植面积占整个街道耕地面积的80%以上,农业产业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实现农民收入稳增收较为缓慢。截至目前,根据调研统计数据显示,我街果蔬渔种养殖面积达到38209亩,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的76.73%;而粮棉油种植面积19319亩,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比例降到38.80%

    (二)缺乏特色农产品建设,农业产业链不完善。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逐渐对农产品要求更高,不仅追求价廉,对物美要求更高。目前,辛安渡街正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叠加期,农业产业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力度不足。现阶段多数农业产业链内各环节之间的作用、反馈渠道还未完全形成,街道之间、大队之间农产品种植重合度较高,缺乏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现有特色农产品栝楼、太空莲、蓝莓等农产品种养植规模较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螃蟹、黄颡鱼特色养殖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存储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市场占有等一系列压力。

    (三)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断链化”。一是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停留都在初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整体规模不大且种植品种繁多百花齐放,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不强。二是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广面不大,绝大部分企业和农户之间只存在土地流转费等较低的利益联结,关系较松散全产业链未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各自的机制内发挥着作用,各自为战,缺乏与其他产业形态对接和融合的意识,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较好链接,纵向、横向之间合作途径不宽,产、加、销一条龙的运营机制、组织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四)农业基础设施待完善提升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辖区内农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加强建设和改善,但还是难以满足新型农业发展需求。一是当前农业产业对电力需求愈加旺盛,田间地头电力设施难以满足种养殖户需求;二是部分的地区沟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排涝和灌溉需求;三是现有田间道路多为碎石路甚至泥土路且道路环境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特色种养殖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求

    三、辛安渡街特色农产品优势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一)树牢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2020年中央大城市近郊农业地域范围,按照农业一产三产化发展思路,一号文件精神,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建设。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做好长远谋划,立足辖区位于武汉特以名特优新,适度规模为原则,围绕三轴一园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二)围绕三轴一园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三轴即张辛路、东风路和大红线三条贯穿辖区农业用地的交通主干道,一园即都市田园综合体。在大红线着力打造红星、大桥两个板块在红星板块,突出亲子农业游采摘观光游、有机蔬菜、食用菌、特色桃种植,拟在红星五龙台打造“生态采摘农场”目前正在做概念性总体规划;在大桥板块,突出乡村赏花游、太空莲种植、特色中药材和紫薯种植。在张辛路着力打造红旗、试验站板块在红旗板块,以如意农业品牌为特色,打造金针菇、冰糖瓜品牌,加强其他特色品种的引进;同时利用市农科院国字号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乐活+特色水产示范基地”项目;在试验站板块,继续创优种植桃、梨、葡萄在东风线着力打造荷包湖、东风两个板块在荷包湖板块,突出立体种养殖和黄颡鱼养殖;在东风板块,突出栝楼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在张长湖片区,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和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种植园项目

    (三)强化品牌意识,规模化发展名特优新产品街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产品向名特优新品种转变的新阶段,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辖区产业规划调整布局的契机,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打造一批品质优良、科技含量高、深受市民喜爱的特色农产品。此外,还要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引导重点企业、合作社争取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对名特优新产品要积极主动申请商标,围绕品牌建设和要求,朝着达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精的目标,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农产品。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一是要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导向,突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汇聚起资源要素的合力,不唱独角戏要唱大合唱。既要让人才、资金、技术等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要把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等进产业链,共同分享产业发展成果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二是要做好全街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市场前景好、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结构,防止各类经营主体一哄而上,盲目扩大规模的倾向,同时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无缝对接,带动农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三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紧密结合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电子商务理念,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电商发展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对接第三方平台等形式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网店和单品电商平台。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各类农业电商培训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线上线下协同运营的商务模式。

    (强化点面结合,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街将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布局,强化点面结合,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特色种养殖区域为点、以全街路网布局为面,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选址,提高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利用率;二是要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占辖区农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打牢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强化重要电力、水利、道路基础设施等提档升级,以适应新时代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