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11年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2月28日在东西湖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10-12-28 20:13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祥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暨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东西湖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等历史性机遇,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探索具有东西湖特色的发展道路,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平安区”、“省级卫生区”、“市级教育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经济实力整体提升,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速度持续攀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可比价),是“十五”期末的3.12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8.99%,是“十五” 期末的5.19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2.08%,是“十五” 期末的   4.0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年均递增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5.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3.7%。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0.5:49.8:39.7调整到2010年的4.6:60.3:35.1。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现代物流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业、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产值达到164亿元,是“十五” 期末的4.43倍;机械电子产业产值达到7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5倍;现代物流产业社会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11.3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75家,全区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73.5%,在全省名列前茅。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7万亩。台商工业园、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食品加工区、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金银湖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两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实施农业循环生态化、工业循环新型化、园区循环系统化、社会循环低碳化的循环经济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初见成效。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认真执行建设项目准入制度,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低水平扩张,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项目。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十五”期末分别下降30%和20%,全区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单位GDP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43%。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继续推进湖泊的退田还湖、湿地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对全区干、支沟渠和湖泊的清淤治理。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了大部门体制和大科室体制。电子政务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区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投入使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区级和市级审批事项从“十五”期末的263项精简到2010年的138项,积极实施三项并联审批。稳妥推进教育、卫生等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9.3%,2010年预计达到1.56亿美元,五年累计6.8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年均递增15.4%,2010年预计达到49.6亿元,五年累计186.5亿元。出口创汇年均递增13.6%,2010年预计达到1.21亿美元,五年累计5.33亿美元。先后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22个,全球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分别达到14家和22家。铁路口岸、公路口岸相继落户。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以来,通关货值列国务院扩大试点后的保税物流中心第一名。全国布点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制定并完善了“三城一新”发展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区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投资85亿元。路网建设力度加大,公路总里程达到1146.4公里,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92.4公里,居全省县市之首。轻轨1号线在全市远城区率先开通。继续推进防洪排渍设施建设,围堤堤顶道路全部实施了混凝土硬化,投资3.78亿元新建白马泾泵站。完成东部地区污水收集系统主干管网和泵站建设并投入使用,启动西部地区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吴家山“显山透绿”等一批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开放的游园、广场共36个,城镇现有绿化面积1706.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8%。

  大力实施旧城改造。稳步推进电影院片区、天合新界(原新希望饲料)片区、中心集贸市场的改造。南山美食中心、二雅美食城、闷家湖花鸟市场三个“小贩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大城管”机制,积极搭建城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10.4万元用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3400万元用于低湖地区田间道路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重点实施新沟镇街、柏泉、东山、辛安渡等办事处集镇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丹江口水库移民工程。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85元,均居全市远城区首位。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3.16万人,903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十一五” 期末,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3万人、7.11万人和4.82万人,国有农场7.65万职工全部纳入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城镇居民住房租金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对500余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启动区中心福利院建设,新建残疾人爱心家园。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新建 16 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 13 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完成了东西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共实施市级以上工业科技计划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10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逐年上升,人均筹资水平居全省第一。顺利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保持在9‰以内。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区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率先在全市实现有线电视“湾湾通”,76个行政村实现了宽带上网。

  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审计、仲裁、档案、保密、物价、统计、气象、史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喜结硕果。五年来,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工青妇、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绩。“五五普法”教育、“科普五进”成效明显。“平安东西湖”建设扎实推进,“打黑除恶”成效显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完善信访各项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及时依法处置重大动物疫情,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巩固和提升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努力增强文明城市的竞争力。继续深入推进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平台,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我区被批准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区”。常青花园社区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东西湖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1 %。全面完成了2010年区政府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敢于争先、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全区人民,向支持我们工作的各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东西湖区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一五”的成绩来之不易,回顾五年来工作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在发展思路上,统筹城乡一体,坚持“一区两片、三城一新”。全区大致以外环线为界划分为两片,外环线之内为都市发展区,外环线以外为农业发展区。加快建设吴家山新城、泛金银湖生态新城、台商产业新城及新农村等四大功能组团。以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动力,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更趋优化。以新城规划和旧城改造为抓手,使城市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以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使新农村建设有序深入推进,柏泉、慈惠两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在发展方式上,依托产业支撑,坚持“三大支柱、四个循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食品、机电、物流等三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农业、工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体系,在探索建立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在发展重点上,突出区位优势,坚持“一个中心、四个亮点”。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围绕项目转、打好总体战”,坚持项目兴区不动摇,努力打造台商工业园区、金银湖商务区、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特色新农村建设四大亮点,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差异化竞争力。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竞猜型赛马彩票试点准备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验收,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成功封关运行,柏泉和东流港牧业园新农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顺利获批,使我区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突出新农村特色上,倾力打造出“四季吉祥”、柏泉楚镇等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了一批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景点,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多功能开发。

  (四)在发展目标上,着眼民生改善,坚持“一个最大、四个完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的观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回顾“十一五”,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省、市相关精神及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国家级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打好台商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按照领先示范和先行先试的要求,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环境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的发展新区。

  ——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为支撑,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进入新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提前或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站在武汉发展的大格局中谋求“七个率先”,努力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以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率先建成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生物科技食品制造基地、高科技机电产品加工基地和进出口物流及贸易中心

  “十二五”期间,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是全力打造沿三环线至外环线环城工业带。根据这一要求,我区三分之一的区域在环城工业带内,加之国家级开发区的获批,这些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因此我们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必须用更大的气魄、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置于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将我区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推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率先实现工业倍增。

  优化调整工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快形成以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食品加工区、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等沿107国道产业带为拓展区,辐射带动全区的工业格局,努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加快推进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加快提高开发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招商引资上,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继续发挥台资扎堆效应,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在产业定位上,重点发展生物科技食品、高科技机电和现代物流业以及为物流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国家批准的19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向西拓展,向东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尽快提高开发区硬件设施水平,率先建成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生物科技食品制造基地、高科技机电产品加工基地和进出口物流及贸易中心。

  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进食品工业向生物科技发展,发挥食品工业基础优势,打造中部地区最具优势的食品工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力争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推进机电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巩固和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积极培育以飞机配件为重点的航空产业。加快机电产业以及关联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中部地区新兴机电产品加工、研发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机电及其配套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支持其他优势制造业加快发展。

  努力开创开放开发新局面。以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建立与开发区配套的招商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招大、引强、择优,突出产业集聚的招商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支撑型项目和优势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和知名品牌企业,重点跟踪食品、机电及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项目。积极支持效益好、有潜能的企业上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

  (二)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奋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率先建成武汉新城组群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全市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部署是一个主城区、六个新城组群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区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远城区重点沿“轨道沿线”布局发展。轻轨1号线先期贯通吴家山地区,根据规划,将有6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到达吴家山、金银湖和金银潭地区,这将成为6个新城组群中的最大优势。因此,要围绕“三城一新”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经过五年努力,在武汉中心城区周边的6个新城组群中率先崛起。

  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在吴家山新城突出宜居特色,按照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原则,加快新城开发步伐,重点打造五环大道商务服务轴。在泛金银湖生态新城突出宜游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商务休闲、金融信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金山大道——金银潭生态轴。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宜业特色,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107国道产业轴。在新农村建设区域,重点打造新沟镇街和柏泉、东山、辛安渡等办事处的4个集镇,同时带动中心村的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三城、四镇、27个中心村”的三级新城组群格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畅通能力为目的,构建内外对接、层次分明、多种交通互补、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系统。打通与周边地区快速通道,新建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缓解进出主城的交通矛盾。完善区内道路系统,打通断头路,改造提升城市道路,构建“五横八纵一环”的区内主干网络。加快通村公路和园区道路建设,实现与区域主干网络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以公共停车场为基础的“静态交通”、以公共自行车租赁为基础的“慢行交通”建设。加快吴家山、金银湖、金银潭地区公交枢纽站建设,与轨道交通对接,推动汉江开发,构建快速轨道、公交、水运等有效衔接、高效便捷、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供电、供气、给排水、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完善“大城管”工作机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执法职能,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城市整洁有序。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

  (三)以城乡融合式发展为方向,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武汉率先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融合式发展将大大提速,我们立足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逐步形成具有东西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完善“三区一环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布局,重点抓好蔬菜产业的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基本农田保有量的范围内,力争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的75%左右,成为我区现代都市农业的主体。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加快发展种子种苗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精品苗木花卉业,加快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标准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培植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技装备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庭院经济和林果经济,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吸引更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互动机制。以农村“新家园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及公共服务向城镇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统筹城乡社区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做好移民点后期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

  (四)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特点,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新发展,率先建成武汉西部的“物流大区、旅游新区”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中心城区的“首位经济”,我们作为远城区发展服务业,就要找准自身特点,实现差异化竞争,重点发展为生产服务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和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旅游休闲业。

  大力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公路口岸联动,发展国际物流,建设集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保税园区为一体的综合保税物流经济区。提高保税物流中心口岸与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的通关设施水平,强化与天河机场、阳逻深水港、沌口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发展,形成至武汉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物流经济圈。引进和发展一批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提升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度。建设走马岭物流园区,大力推进吴家山地区物流业西移拓展。加强电子口岸、联合联检大楼等物流功能性设施及武汉东西湖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抓住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景区开园、东方马城赛马旅游启动的机遇,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彰显魅力水乡特色。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乡村休闲游的档次,着力培植水景旅游产品。建立健全旅游投入机制,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游客接待环境。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向各领域的延伸。做好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的宣传,提升东西湖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武汉旅游新亮点。

  强力推进总部经济及服务外包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以及省内生产与经营相分离的企业集团。以打造中部最大服务外包基地为目标,推进武汉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引进一批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创意服务、商务服务、动漫游戏等服务外包企业。

  加快推进吴家山核心商圈建设,积极发展其他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中介、社区家政、医疗卫生、养老、市政公用事业等服务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完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落户东西湖。

  (五)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先导,奋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率先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省、市把我区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两型”理念落实到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等方面上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循环生态化、工业循环新型化、园区循环系统化、社会循环低碳化,搞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工作。以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建设一批以如意集团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减量化、低排放、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目标,建设一批以华润啤酒、径河化工等企业为代表的循环型示范企业。以绿色产业集群为载体,建设以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食品加工区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基地。以绿色消费和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不断加强水环境建设。巩固安全饮用水工程,完成供水管网改造,使东西湖安全饮水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好水安全工程,继续完善汉江大堤、东风垸等堤防整险加固。认真做好水生态修复,积极实施金银湖、金银潭、东流港、径河、杜公湖、巨龙湖、总干沟等重点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保护和建设好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完善城市发展区及农业排水体系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完成全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工程。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3.2 %。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重点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大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汉江沿线38公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稳步增长绿量,完善绿地结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探索各类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制定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节约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考核,加大闲置土地资源清查力度。以轨道交通沿线、骨干道路沿线、重点规划开发地区为重点,加大土地储备和控制力度,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六)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为目标,奋力推进经济、社会、民生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在武汉远城区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期间,武汉以建成“人民幸福城市”为目标。东西湖作为武汉远城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早、基础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因为国有农场土地的国有性质,城镇职工、农工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因此,在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与民生同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全民创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自主创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培训的比例达到90%。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在远城区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到“十二五”期末,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3000张,每百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6.45张,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自愿集中供养率100%。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加快还建房建设,有序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稳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引导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层次更多样、覆盖面更广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组建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支持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及特色教育发展,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才聚集效应,打造 “人才洼地”。

  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力争使我区到“十二五”期末跨入国家级卫生城区行列。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出生率预期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6‰以内。挖掘和开发全区文化资源,丰富赛马节等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努力推进“三网融合”。切实抓好城市的硬件建设和公共软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创建文明城区。继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开展社区社会事务分类,实施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扎实做好稳定工作,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推进“平安东西湖”建设,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全区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和风险责任抵押制度,努力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质量安全工作。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快推进区应急管理中心建设,健全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开辟维权“绿色通道”,推动以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妇女儿童为重点对象的法律援助工作。

  继续加强人防、双拥、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审计、仲裁、档案、保密、物价、统计、气象、史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支持工青妇、科协等群团工作。

  (七)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奋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在武汉远城区率先建成“电子政务区”

  “十二五”时期,全市确立了构建“智慧武汉”的目标,我们必须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创新政务处理模式,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同时,要通过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为人民群众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智能化服务。

  坚持转变职能。围绕提高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加强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与群众网上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务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实现区级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大力加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继续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PSM)。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及时公开各种政府信息,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坚持求真务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从严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坚决克服和制止推诿扯皮、刁难设卡、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工作作风漂浮等突出问题。

  坚持反腐倡廉。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改革、纠风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政府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力度,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实施重点监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保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

  2011年的主要经济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  15%和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直接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以上。

  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七个率先”和2011年的年度目标,我们必须突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努力打造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2011年是国家级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建设的第一年,我们必须举全区之力、借市场之势,集中打造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以国家批准的19平方公里为核心,按照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带动区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整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并在城镇园区全面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

  第二,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大道路建设力度。以九通路为起点,做好东吴大道、革新大道、惠安大道、田园大道、团结大道向西延伸及刷黑工作,策划金山大道西延,形成包括107国道在内的七条大道从东向西延伸的格局。完成新城十三路(团结南路—慈惠大道段)、新城十六路、联盟路等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路标准,并逐步按城市道路的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突破汉丹、汉宜铁路屏障,基本完成铁路穿孔立交工程。二是完善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星级酒店、商贸会展中心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

  第三,加快现有工业项目增资扩产。重点扶持益海嘉里、统一企业、华润啤酒、双汇食品、娃哈哈、艾帕克等企业,通过增资扩产、挖潜改造,将企业做大做强。加紧签约项目动工投产,抓好百事食品、台玻、亚钢、九州通等项目的建设,促使其早日投产达产。加紧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家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企业入驻,为开发区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配合上级部门认真研究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办事处、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形成与国家级开发区相适应的管理办法。

  (二)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加快规划建设吴家山轻轨新城和金银湖生态新城,推进径河两岸的保护与开发,启动新城一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市级重大项目轻轨1号线北延工作。

  第二,稳步推进旧城改造。继续做好吴家山电影院南北片区、吴家山中心市场等旧城改造项目。积极推进气象局片区、华立正源片区、将军路街综合村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规划启动汉江沿岸的整治与开发。

  第三,以农村“新家园建设工程”为契机,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重点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强柏泉、慈惠两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第四,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轻轨1号线沿线整治任务,做好额头湾至九通路轻轨沿线立面整治、环境整治和亮化工程。加快地铁2、3、8号线、机场第二快速通道、城际铁路、硚孝高速东西湖段等市级工程的拆迁进度。实施三环线东西湖段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张公堤东西湖段绿化景观带。完成马池路绿化配套、107国道二期绿化、金银湖公园改造等园林绿化工程。

  第五,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设3座小型垃圾中转站,推进将军路150吨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新沟镇10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集中力量治理违法建设。加强市场经营秩序管理。加大渣土运输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路段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实行严管。

  (三)在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突出三个重点

  第一,大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做强做大蔬菜产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规模化板块基地的形成。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000亩,新建钢架大棚3000亩。

  第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力争2011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继续突出如意模式,在辛安渡、东山、柏泉等办事处以及惠安大道、东柏路沿线整体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大力支持吉农沃尔特等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我区农业设施化、科技化水平。支持源香食品等企业建设原料生产配套基地。着力培植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10家,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初步完成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和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第三,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力争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四)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保税物流中心为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业提档升级。依托新建的华中现代物流城和汇通公司的整体搬迁,加快聚集物流企业,进行产业融合。

  第二,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以东方马城和金银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为核心,在泛马城区域形成旅游休闲区,推进武汉客厅、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柏泉古镇等旅游项目的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以财富大厦、湖北联通总部、三江企业总部、海关商务大厦等项目为引导,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中部慧谷——武汉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公园建设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第四,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业。建设高起点的商贸购物中心,加快中百集团商业改造、金银湖华尔登国际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联创产业城等新型现代服务业项目业态加快发展。以卓越亚马逊和京东商城华中大区总部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五)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大力建设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重点推进千里马、泰天、华城、湖南三一工程机械等为龙头的机械再制造项目,以百信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为龙头的食品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循环经济工业园废水处理阶梯利用工程。

  第二,加大水环境建设保护力度。全面完成白马泾泵站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东部污水支管网建设并与主管网对接,尽快发挥效益。全面推进中西部及柏泉地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推进金银湖、金银潭、径河等水体的综合治理,加大供水管网连通改造力度。

  第三,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用地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利用效应。

  第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011年新建和改造20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在农村集中连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新增秸秆气化700户以上。

  (六)在着力改善民生方面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新增就业6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人。

  第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未参保的各类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范围。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力度。完善被退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福利事业,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镇和农村低保、城镇居民住房租金补贴做到“应保尽保”。

  第三,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我区医保信息系统与市区对接,在远城区率先实现医疗保险“一卡通”,推进农村居民医疗卫生电子信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网。支持协和金银湖医院建设。

  第四,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东山小学、走马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第五,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还建房建设力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缓解人民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同时,加快发展其他社会事业。重点推进五馆合一、工会俱乐部等项目建设。加快农村“一门式”社区服务站建设和集镇型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启动“六五”普法工作。继续开展国民素质教育活动。妥善解决信访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七)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缩短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绿色通道”,实现行政审批事项100%在政务中心集中办理。

  第二,继续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

  第三,继续深入开展“改善投资软环境”工作。健全完善地方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综合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加大投资环境投诉处理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四,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体系。重点推进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努力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的一年,区人民政府将围绕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办好十件实事:

  1.建设30家农资连锁供应服务网点。

  2.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提高残疾人的补助标准。

  3.推进数字电视农网改造,让80%的农村居民家庭看上数字电视。

  4.建设6所公办幼儿园。

  5.新修西部农场田间道路200公里。

  6.解决12个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问题。

  7.优化惠民公交线路,增加车辆,扩大覆盖面。

  8.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改善工作环境。

  9.完成走马岭中心福利院建设。

  10.完成吴家山西侧显山透绿工程。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幸福新区”而努力奋斗!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2011年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2月28日在东西湖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10-12-28 20:13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作者:  

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祥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暨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东西湖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等历史性机遇,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探索具有东西湖特色的发展道路,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平安区”、“省级卫生区”、“市级教育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经济实力整体提升,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速度持续攀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可比价),是“十五”期末的3.12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8.99%,是“十五” 期末的5.19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2.08%,是“十五” 期末的   4.0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年均递增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5.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3.7%。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0.5:49.8:39.7调整到2010年的4.6:60.3:35.1。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现代物流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业、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产值达到164亿元,是“十五” 期末的4.43倍;机械电子产业产值达到7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5倍;现代物流产业社会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11.3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75家,全区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73.5%,在全省名列前茅。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7万亩。台商工业园、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食品加工区、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金银湖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两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实施农业循环生态化、工业循环新型化、园区循环系统化、社会循环低碳化的循环经济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初见成效。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认真执行建设项目准入制度,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低水平扩张,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项目。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十五”期末分别下降30%和20%,全区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单位GDP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43%。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继续推进湖泊的退田还湖、湿地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对全区干、支沟渠和湖泊的清淤治理。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了大部门体制和大科室体制。电子政务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区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投入使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区级和市级审批事项从“十五”期末的263项精简到2010年的138项,积极实施三项并联审批。稳妥推进教育、卫生等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9.3%,2010年预计达到1.56亿美元,五年累计6.8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年均递增15.4%,2010年预计达到49.6亿元,五年累计186.5亿元。出口创汇年均递增13.6%,2010年预计达到1.21亿美元,五年累计5.33亿美元。先后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22个,全球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分别达到14家和22家。铁路口岸、公路口岸相继落户。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以来,通关货值列国务院扩大试点后的保税物流中心第一名。全国布点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制定并完善了“三城一新”发展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区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投资85亿元。路网建设力度加大,公路总里程达到1146.4公里,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92.4公里,居全省县市之首。轻轨1号线在全市远城区率先开通。继续推进防洪排渍设施建设,围堤堤顶道路全部实施了混凝土硬化,投资3.78亿元新建白马泾泵站。完成东部地区污水收集系统主干管网和泵站建设并投入使用,启动西部地区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吴家山“显山透绿”等一批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开放的游园、广场共36个,城镇现有绿化面积1706.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8%。

  大力实施旧城改造。稳步推进电影院片区、天合新界(原新希望饲料)片区、中心集贸市场的改造。南山美食中心、二雅美食城、闷家湖花鸟市场三个“小贩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大城管”机制,积极搭建城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10.4万元用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3400万元用于低湖地区田间道路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重点实施新沟镇街、柏泉、东山、辛安渡等办事处集镇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丹江口水库移民工程。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85元,均居全市远城区首位。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3.16万人,903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十一五” 期末,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3万人、7.11万人和4.82万人,国有农场7.65万职工全部纳入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城镇居民住房租金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对500余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启动区中心福利院建设,新建残疾人爱心家园。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新建 16 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 13 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完成了东西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共实施市级以上工业科技计划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10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逐年上升,人均筹资水平居全省第一。顺利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保持在9‰以内。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区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率先在全市实现有线电视“湾湾通”,76个行政村实现了宽带上网。

  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审计、仲裁、档案、保密、物价、统计、气象、史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喜结硕果。五年来,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工青妇、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绩。“五五普法”教育、“科普五进”成效明显。“平安东西湖”建设扎实推进,“打黑除恶”成效显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完善信访各项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及时依法处置重大动物疫情,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巩固和提升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努力增强文明城市的竞争力。继续深入推进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平台,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我区被批准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区”。常青花园社区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东西湖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1 %。全面完成了2010年区政府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敢于争先、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全区人民,向支持我们工作的各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东西湖区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一五”的成绩来之不易,回顾五年来工作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在发展思路上,统筹城乡一体,坚持“一区两片、三城一新”。全区大致以外环线为界划分为两片,外环线之内为都市发展区,外环线以外为农业发展区。加快建设吴家山新城、泛金银湖生态新城、台商产业新城及新农村等四大功能组团。以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动力,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更趋优化。以新城规划和旧城改造为抓手,使城市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以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使新农村建设有序深入推进,柏泉、慈惠两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在发展方式上,依托产业支撑,坚持“三大支柱、四个循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食品、机电、物流等三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农业、工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体系,在探索建立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在发展重点上,突出区位优势,坚持“一个中心、四个亮点”。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围绕项目转、打好总体战”,坚持项目兴区不动摇,努力打造台商工业园区、金银湖商务区、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特色新农村建设四大亮点,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差异化竞争力。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竞猜型赛马彩票试点准备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验收,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成功封关运行,柏泉和东流港牧业园新农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顺利获批,使我区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突出新农村特色上,倾力打造出“四季吉祥”、柏泉楚镇等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了一批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景点,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多功能开发。

  (四)在发展目标上,着眼民生改善,坚持“一个最大、四个完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的观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回顾“十一五”,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省、市相关精神及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国家级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打好台商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按照领先示范和先行先试的要求,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环境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的发展新区。

  ——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为支撑,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进入新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提前或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站在武汉发展的大格局中谋求“七个率先”,努力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以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率先建成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生物科技食品制造基地、高科技机电产品加工基地和进出口物流及贸易中心

  “十二五”期间,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是全力打造沿三环线至外环线环城工业带。根据这一要求,我区三分之一的区域在环城工业带内,加之国家级开发区的获批,这些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因此我们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必须用更大的气魄、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置于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将我区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推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率先实现工业倍增。

  优化调整工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快形成以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食品加工区、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等沿107国道产业带为拓展区,辐射带动全区的工业格局,努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加快推进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加快提高开发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招商引资上,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继续发挥台资扎堆效应,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在产业定位上,重点发展生物科技食品、高科技机电和现代物流业以及为物流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国家批准的19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向西拓展,向东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尽快提高开发区硬件设施水平,率先建成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生物科技食品制造基地、高科技机电产品加工基地和进出口物流及贸易中心。

  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进食品工业向生物科技发展,发挥食品工业基础优势,打造中部地区最具优势的食品工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力争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推进机电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巩固和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积极培育以飞机配件为重点的航空产业。加快机电产业以及关联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中部地区新兴机电产品加工、研发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机电及其配套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支持其他优势制造业加快发展。

  努力开创开放开发新局面。以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建立与开发区配套的招商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招大、引强、择优,突出产业集聚的招商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支撑型项目和优势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和知名品牌企业,重点跟踪食品、机电及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项目。积极支持效益好、有潜能的企业上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

  (二)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奋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率先建成武汉新城组群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全市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部署是一个主城区、六个新城组群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区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远城区重点沿“轨道沿线”布局发展。轻轨1号线先期贯通吴家山地区,根据规划,将有6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到达吴家山、金银湖和金银潭地区,这将成为6个新城组群中的最大优势。因此,要围绕“三城一新”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经过五年努力,在武汉中心城区周边的6个新城组群中率先崛起。

  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在吴家山新城突出宜居特色,按照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原则,加快新城开发步伐,重点打造五环大道商务服务轴。在泛金银湖生态新城突出宜游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商务休闲、金融信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金山大道——金银潭生态轴。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宜业特色,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107国道产业轴。在新农村建设区域,重点打造新沟镇街和柏泉、东山、辛安渡等办事处的4个集镇,同时带动中心村的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三城、四镇、27个中心村”的三级新城组群格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畅通能力为目的,构建内外对接、层次分明、多种交通互补、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系统。打通与周边地区快速通道,新建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缓解进出主城的交通矛盾。完善区内道路系统,打通断头路,改造提升城市道路,构建“五横八纵一环”的区内主干网络。加快通村公路和园区道路建设,实现与区域主干网络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以公共停车场为基础的“静态交通”、以公共自行车租赁为基础的“慢行交通”建设。加快吴家山、金银湖、金银潭地区公交枢纽站建设,与轨道交通对接,推动汉江开发,构建快速轨道、公交、水运等有效衔接、高效便捷、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供电、供气、给排水、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完善“大城管”工作机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执法职能,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城市整洁有序。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

  (三)以城乡融合式发展为方向,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武汉率先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融合式发展将大大提速,我们立足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逐步形成具有东西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完善“三区一环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布局,重点抓好蔬菜产业的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在全区基本农田保有量的范围内,力争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的75%左右,成为我区现代都市农业的主体。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加快发展种子种苗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精品苗木花卉业,加快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标准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培植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技装备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庭院经济和林果经济,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吸引更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互动机制。以农村“新家园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及公共服务向城镇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统筹城乡社区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做好移民点后期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

  (四)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特点,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新发展,率先建成武汉西部的“物流大区、旅游新区”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中心城区的“首位经济”,我们作为远城区发展服务业,就要找准自身特点,实现差异化竞争,重点发展为生产服务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和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旅游休闲业。

  大力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公路口岸联动,发展国际物流,建设集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保税园区为一体的综合保税物流经济区。提高保税物流中心口岸与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的通关设施水平,强化与天河机场、阳逻深水港、沌口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发展,形成至武汉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物流经济圈。引进和发展一批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提升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度。建设走马岭物流园区,大力推进吴家山地区物流业西移拓展。加强电子口岸、联合联检大楼等物流功能性设施及武汉东西湖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抓住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景区开园、东方马城赛马旅游启动的机遇,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彰显魅力水乡特色。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乡村休闲游的档次,着力培植水景旅游产品。建立健全旅游投入机制,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游客接待环境。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向各领域的延伸。做好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的宣传,提升东西湖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武汉旅游新亮点。

  强力推进总部经济及服务外包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以及省内生产与经营相分离的企业集团。以打造中部最大服务外包基地为目标,推进武汉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引进一批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创意服务、商务服务、动漫游戏等服务外包企业。

  加快推进吴家山核心商圈建设,积极发展其他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中介、社区家政、医疗卫生、养老、市政公用事业等服务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完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落户东西湖。

  (五)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先导,奋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率先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省、市把我区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两型”理念落实到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等方面上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循环生态化、工业循环新型化、园区循环系统化、社会循环低碳化,搞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工作。以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建设一批以如意集团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减量化、低排放、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目标,建设一批以华润啤酒、径河化工等企业为代表的循环型示范企业。以绿色产业集群为载体,建设以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食品加工区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基地。以绿色消费和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不断加强水环境建设。巩固安全饮用水工程,完成供水管网改造,使东西湖安全饮水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好水安全工程,继续完善汉江大堤、东风垸等堤防整险加固。认真做好水生态修复,积极实施金银湖、金银潭、东流港、径河、杜公湖、巨龙湖、总干沟等重点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保护和建设好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完善城市发展区及农业排水体系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完成全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工程。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3.2 %。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重点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大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汉江沿线38公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稳步增长绿量,完善绿地结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探索各类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制定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节约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考核,加大闲置土地资源清查力度。以轨道交通沿线、骨干道路沿线、重点规划开发地区为重点,加大土地储备和控制力度,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六)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为目标,奋力推进经济、社会、民生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在武汉远城区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期间,武汉以建成“人民幸福城市”为目标。东西湖作为武汉远城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早、基础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因为国有农场土地的国有性质,城镇职工、农工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因此,在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与民生同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全民创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自主创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培训的比例达到90%。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在远城区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到“十二五”期末,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3000张,每百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6.45张,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自愿集中供养率100%。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加快还建房建设,有序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稳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引导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层次更多样、覆盖面更广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组建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支持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及特色教育发展,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才聚集效应,打造 “人才洼地”。

  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力争使我区到“十二五”期末跨入国家级卫生城区行列。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出生率预期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6‰以内。挖掘和开发全区文化资源,丰富赛马节等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努力推进“三网融合”。切实抓好城市的硬件建设和公共软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创建文明城区。继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开展社区社会事务分类,实施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扎实做好稳定工作,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推进“平安东西湖”建设,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全区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和风险责任抵押制度,努力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质量安全工作。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快推进区应急管理中心建设,健全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开辟维权“绿色通道”,推动以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妇女儿童为重点对象的法律援助工作。

  继续加强人防、双拥、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审计、仲裁、档案、保密、物价、统计、气象、史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支持工青妇、科协等群团工作。

  (七)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奋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在武汉远城区率先建成“电子政务区”

  “十二五”时期,全市确立了构建“智慧武汉”的目标,我们必须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创新政务处理模式,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同时,要通过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为人民群众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智能化服务。

  坚持转变职能。围绕提高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加强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与群众网上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务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实现区级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大力加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继续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PSM)。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及时公开各种政府信息,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坚持求真务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从严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坚决克服和制止推诿扯皮、刁难设卡、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工作作风漂浮等突出问题。

  坚持反腐倡廉。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改革、纠风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政府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力度,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实施重点监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保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

  2011年的主要经济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  15%和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直接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以上。

  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七个率先”和2011年的年度目标,我们必须突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努力打造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2011年是国家级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建设的第一年,我们必须举全区之力、借市场之势,集中打造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以国家批准的19平方公里为核心,按照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带动区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整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并在城镇园区全面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

  第二,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大道路建设力度。以九通路为起点,做好东吴大道、革新大道、惠安大道、田园大道、团结大道向西延伸及刷黑工作,策划金山大道西延,形成包括107国道在内的七条大道从东向西延伸的格局。完成新城十三路(团结南路—慈惠大道段)、新城十六路、联盟路等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路标准,并逐步按城市道路的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突破汉丹、汉宜铁路屏障,基本完成铁路穿孔立交工程。二是完善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星级酒店、商贸会展中心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

  第三,加快现有工业项目增资扩产。重点扶持益海嘉里、统一企业、华润啤酒、双汇食品、娃哈哈、艾帕克等企业,通过增资扩产、挖潜改造,将企业做大做强。加紧签约项目动工投产,抓好百事食品、台玻、亚钢、九州通等项目的建设,促使其早日投产达产。加紧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家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企业入驻,为开发区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配合上级部门认真研究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办事处、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形成与国家级开发区相适应的管理办法。

  (二)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加快规划建设吴家山轻轨新城和金银湖生态新城,推进径河两岸的保护与开发,启动新城一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市级重大项目轻轨1号线北延工作。

  第二,稳步推进旧城改造。继续做好吴家山电影院南北片区、吴家山中心市场等旧城改造项目。积极推进气象局片区、华立正源片区、将军路街综合村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规划启动汉江沿岸的整治与开发。

  第三,以农村“新家园建设工程”为契机,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重点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强柏泉、慈惠两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第四,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轻轨1号线沿线整治任务,做好额头湾至九通路轻轨沿线立面整治、环境整治和亮化工程。加快地铁2、3、8号线、机场第二快速通道、城际铁路、硚孝高速东西湖段等市级工程的拆迁进度。实施三环线东西湖段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张公堤东西湖段绿化景观带。完成马池路绿化配套、107国道二期绿化、金银湖公园改造等园林绿化工程。

  第五,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设3座小型垃圾中转站,推进将军路150吨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新沟镇10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集中力量治理违法建设。加强市场经营秩序管理。加大渣土运输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路段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实行严管。

  (三)在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突出三个重点

  第一,大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做强做大蔬菜产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规模化板块基地的形成。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000亩,新建钢架大棚3000亩。

  第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力争2011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继续突出如意模式,在辛安渡、东山、柏泉等办事处以及惠安大道、东柏路沿线整体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大力支持吉农沃尔特等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我区农业设施化、科技化水平。支持源香食品等企业建设原料生产配套基地。着力培植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10家,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初步完成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和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第三,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力争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四)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保税物流中心为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业提档升级。依托新建的华中现代物流城和汇通公司的整体搬迁,加快聚集物流企业,进行产业融合。

  第二,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以东方马城和金银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为核心,在泛马城区域形成旅游休闲区,推进武汉客厅、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柏泉古镇等旅游项目的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以财富大厦、湖北联通总部、三江企业总部、海关商务大厦等项目为引导,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中部慧谷——武汉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公园建设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第四,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业。建设高起点的商贸购物中心,加快中百集团商业改造、金银湖华尔登国际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联创产业城等新型现代服务业项目业态加快发展。以卓越亚马逊和京东商城华中大区总部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五)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大力建设新沟镇循环经济工业园。重点推进千里马、泰天、华城、湖南三一工程机械等为龙头的机械再制造项目,以百信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为龙头的食品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循环经济工业园废水处理阶梯利用工程。

  第二,加大水环境建设保护力度。全面完成白马泾泵站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东部污水支管网建设并与主管网对接,尽快发挥效益。全面推进中西部及柏泉地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推进金银湖、金银潭、径河等水体的综合治理,加大供水管网连通改造力度。

  第三,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用地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利用效应。

  第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011年新建和改造20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在农村集中连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新增秸秆气化700户以上。

  (六)在着力改善民生方面突出五个重点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新增就业6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人。

  第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未参保的各类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范围。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力度。完善被退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福利事业,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镇和农村低保、城镇居民住房租金补贴做到“应保尽保”。

  第三,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我区医保信息系统与市区对接,在远城区率先实现医疗保险“一卡通”,推进农村居民医疗卫生电子信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网。支持协和金银湖医院建设。

  第四,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东山小学、走马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第五,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还建房建设力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缓解人民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同时,加快发展其他社会事业。重点推进五馆合一、工会俱乐部等项目建设。加快农村“一门式”社区服务站建设和集镇型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启动“六五”普法工作。继续开展国民素质教育活动。妥善解决信访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七)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缩短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绿色通道”,实现行政审批事项100%在政务中心集中办理。

  第二,继续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

  第三,继续深入开展“改善投资软环境”工作。健全完善地方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综合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加大投资环境投诉处理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四,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体系。重点推进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努力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的一年,区人民政府将围绕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办好十件实事:

  1.建设30家农资连锁供应服务网点。

  2.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提高残疾人的补助标准。

  3.推进数字电视农网改造,让80%的农村居民家庭看上数字电视。

  4.建设6所公办幼儿园。

  5.新修西部农场田间道路200公里。

  6.解决12个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问题。

  7.优化惠民公交线路,增加车辆,扩大覆盖面。

  8.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改善工作环境。

  9.完成走马岭中心福利院建设。

  10.完成吴家山西侧显山透绿工程。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幸福新区”而努力奋斗!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