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06年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2月26日在东西湖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05-12-26 19:59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彭丽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暨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东西湖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是东西湖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区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积极应对“入世”后的各方面新变化,竭力化解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优势更加明显。5年来,全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攀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6亿元,年均递增15.1%。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3.7倍和3.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连续7年居全省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34.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6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7:50.6:27.7调整到2005年的14.4:54.9:3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1.6%,食品饮料和机械电子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5亿元和11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和9.7倍,其中,华润、统一等4家知名企业产值分别过5亿元。质量兴区初见成效,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全区引进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3个,培育中国名牌1个、湖北名牌7个。城郊农业逐步向都市农业转变,菜、奶、鱼等农业特色产业的产值达到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建成了惠安蔬菜长廊、东流港奶业、走马岭水产品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以光明、友芝友、湖北三五醇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房地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物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良好。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编制了《东西湖区发展战略规划》、《吴家山城镇总体规划》、《金银湖地区整合规划》、《东西湖区产业发展规划》等数十项规划,基本形成了全区三级城镇规划体系。以土地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为契机,加强了土地宏观管理,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项目用地“两审”等制度,严格项目准入条件,整合了土地资源,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经营性用地的地价屡创远城区新高。路网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投资18.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等级公路243.4公里,率先在全市完成了“村村通”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公路现代化。大规模推进防洪排渍设施建设,完成了34.65公里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和各农场重点排渍工程,更新改造了李家墩、塔尔头泵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显山透绿、景观道路、湖泊修复”等工程,全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6.5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9.4%,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新增变电容量30.4万千伏安,自来水普及率达95%,燃气使用率达到89.7%,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城镇管理综合执法,探索了市政维护、环卫作业等领域的招标运作机制,依法取缔吴家山地区“麻木”,开展大规模拆除违法建筑和整治违法占道行动,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启动“农村家园行动计划”,市、区、场投入近1600万元,实施了15个试点村湾的整治,以慈惠鸦渡大队整治提高、径河永丰大队拆村新建、辛安渡红星大队旧湾改造等为代表的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8亿美元,年均递增20.5%,连续5年居全市之首;出口创汇1.43亿美元,年均递增254%;实际到位内资73.33亿元,年均递增30.3%。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6个,在我区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分别达到13家和19家。积极争取武汉食品加工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落户我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分类推进各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显成效,政府部门精简行政编制20%,成立了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5项,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政府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国有农场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组建了7个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强化了办事处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组建了区城投公司,拓宽了投融资渠道。统筹协调,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国有农场7.8万名职工纳入全区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1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场办教师纳入区级财政供养体系。基本完成了国企改革任务。免征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区级排水费,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 

  --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5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8091个,是“九五”期末的2.7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198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14人。城镇低保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和退休农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十五”期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11.3万、1.7万和1.6万人。新改扩建5座福利院,五保户、无子女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率达100%,提高了百岁老人的长寿补贴。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每年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困难群众的住房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和赈灾救济工作。60岁以上独女或双女户家庭享受政府奖励补助政策。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增加到10230元,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542元,年均递增7.9%。科教兴区工作成效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重点,调整了教育布局,实行了场办教师竞争上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取得了新成绩,创办了国家重点职校和国家级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吴家山中学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复评,高中入学率达87.2%,高考上线率达95.4%。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成功战胜“非典”、较好控制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挑战。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出生性别失衡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了各年度人口控制计划。全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文明祥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加强同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的联系,五年累计办理人大、政协议提案698件。建立健全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乱作为和不作为案件的查处力度。推行审计公示、公开制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区顺利完成了社区、大队换届选举工作。工青妇及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广泛开展“树形象,做文明东西湖人”和“创一流机关”等活动,东西湖荣获省级文明城区,全区涌现出49家省、市级文明单位。全面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2.8平方公里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常青花园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吴家山街12个社区全部通过市级验收。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场活动、社区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三届“赛马节”等会节活动。五年累计有79个文化体育竞赛项目在全国和省、市获奖。开展“平安东西湖”创建活动,加强公安设施建设,改善了公安干警办公条件,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能力。对台、人事、统计、广播电视、编制、人防、物价、老龄、人民武装、保密、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得到加强。 

  特别是即将过去的2005年,是我区经济在高位平台上加速发展的一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27亿元和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9%和18%;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10230元,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2元,比上年增长9%。上述成绩,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位代表!“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是我们高举发展大旗,把加快发展的热情与科学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我们主动适应形势,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调控中争创优势的结果;更是我们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忱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东西湖发展的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及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五”的成绩来之不易,回顾五年来工作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把发展作为强区富民的主要任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排头兵”的发展定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目标着眼于发展、措施围绕着发展、成效检验发展。注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明月工程”,突出办大工业、上大项目、求大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西湖特色的发展之路。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咬定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不迟疑,奋力追赶不松劲,我们就一定会牢牢把握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二)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把强化优势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工业是本、农业是基的思想,紧扣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确立了三大支柱产业;加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力度,全力打造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鑫桥生态商务城、金银潭综合园等特色功能园区,初步显现板块经济优势;依托近郊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发展快慢与否,其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选准突破口,突出差异化。只有把发挥优势与培育特色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个别优势聚合为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竞争力。 

  (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五年来,我们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用改革的思维、经济的规则、法制的手段,不断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对外、对内开放并举,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互动并进,重点特色园区先行先试,行政管理体制配套推进,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开放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什么时候改革开放的力度大,什么时候发展就快;哪个地方改革开放办法多,哪个地方变化就大。 

  (四)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提升区域形象的重点来抓。抓规划就是抓科学、就是抓长远。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对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重大问题加强规划研究,并在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到宏观定位力求准确,微观层面便于操作。围绕提升区域功能,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工程,初步形成了与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与城镇经济发展实力相衔接的城市骨架,营造最适宜于创业和最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镇功能,才能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五)坚持生态立区,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任务。生态既是东西湖的特色,更是东西湖的财富。五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挖掘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品牌,彰显生态特色。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工业污染治理,重视农业面源和河道、水系污染治理,加强生态景观建设,落实生态保护举措,用生态扬名,借生态招商。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探索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实践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珍惜环境、建设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只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资源与环境相协调,才能真正把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 

  (六)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五年来,我们始终固守善政育民、德政富民的信念,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维护好农民利益;在推进企业改制过程中,维护好职工利益;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关心困难群体,竭尽全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沉下心来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东西湖的发展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不够,区域综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可用财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需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尚需转变,干部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的任务仍然繁重。所有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一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总之,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形势,既要充分肯定成绩,看到总体形势好的一面;也要足够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抓住机遇,团结奋进,乘势而上。全区上下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今后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细一些、更实一些、更主动一些,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保持经济稳健快速增长。打造生态立区的品牌,突出产业强区的地位,构筑人才兴区的基础,着力提升东西湖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力争早日把我区建设成为汉口生态新城。 

  --目标定位:以跨入全国百强县市前列为目标,打造食品、机电、物流三大百亿元产业和一批优势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区、现代物流区、水乡旅游区、生态居住区。积极融入大汉口,建设汉口生态新城,发展都市农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东西湖等方面走在全市的前列。 

  --主要指标:到2010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二以内;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年均递增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努力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结构调整仍是“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题。我们要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引进创新,推进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造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 

  1、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突出全市制造业五大板块之一的地位,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运用产业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以走马岭地区为主的食品工业组团、以金银潭、三店为主的机电工业组团、以慈惠为主的建材工业组团,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工业新布局。大力实施“三个三”工程。以突出主导产业为着力点,打造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现代物流三大百亿元产业;以增强企业规模效益为目标,培植华润、统一、武烟新厂等3?5个税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为主攻方向,滚动抓好30个骨干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2、调整优化发展模式。坚持土地利用集约、产业发展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以产业布局引导项目选址,推动重点项目向核心板块、重点园区集中,变分散开发为集中开发。强化园区建设成本意识,变政府主导开发为市场化运作,实现区域开发快速、高效、集约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改单一以农场、园区内生力量为主,逐步吸引区外有实力、有经验的团队进入,共同实施园区建设。落实利益分享政策,对项目信息的引进者和项目落户地,实行合理的项目信息有偿转让和利益补偿。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武汉地区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的科教优势,对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和高度技术关联性的产业领域,鼓励集成创新;对于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鼓励引进、消化、吸收,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海峡两岸科技创业中心孵化能力,完善运作机制,打造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十一五”期末,全区力争创新技术型企业达到5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建设汉口生态新城 

  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原则,以完善功能、强化配套服务为重点,精心规划,有序推进功能组团、重点镇、中心村建设,把我区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汉口生态新城。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东联、西拓、北延、南优”为发展取向,实现城镇发展空间的“融合、盘活、整合、激活”,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东联:发挥紧邻汉口主城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推进吴家山金银湖地区城市化,打造武汉市域西部的新城组群中心,实现东部地区与汉口主城的融合。西拓:集中沿107国道发展制造业与物流业,开发高桥地区,培育武荆高速与107国道立交的产业节点,带动沿线产业区域形成,彰显武汉市域西部产业走廊的地位,实现西部地区盘活。北延:围绕三店和径河集镇地区新区开发、巨龙湖等河湖水系水生生态环境改造、柏泉集镇及景区建设等目标,沿五环路北向延伸拓展城镇空间,全方位构筑生态城镇的框架体系,实现城镇功能完善与战略空间整合。南优:改造吴家山老城区和南部沿江地区,充实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吴家山山体景观建设和汉江沿线开发,优化公共景观资源和人居环境,实现城镇特色魅力的激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我区建设工程的对接,加快交通路网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以“五纵四横一辐射”为主的对外快速通道、区内主干道、各街园区连通道、村村通四个层次的区域道路网络,配套建设东山、辛安渡、柏泉等五级客运站。完成轻轨一号线二期延伸线西段、中环线北段建设。大力支持朱家台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杭兰、武荆、沪汉蓉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交通站点、航道及港口建设。进一步完善给水、排水、供电、燃气、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功能。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高桥国际物流园建设为重点,努力构筑大枢纽、大平台、大物流的基地。整合优化舵落口传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培育专业化骨干企业物流;支持武烟、华润、中百等企业发展自营物流。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开发以金银湖为品牌,形成以会所、会展、观水为特点的休闲度假游;以柏泉生态资源和景德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游;以水上运动基地、网球训练场、高尔夫、跑马场为代表的康体休闲游;以加勒比海欢乐世界、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游;支持农场依托林、木、花、果、菜基地兴办农家乐,构建都市农业游。拓展社区和中介服务业,抓好物业管理以及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各种服务。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 

  4、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区、街(办事处、园区)城镇管理职能。围绕加强城镇长效管理,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对市容环境、户外广告、市政道桥、燃气热力的管理力度。加快建设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市场。加强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抓好城市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三)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都市农业为取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牢牢抓住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将我区作为全省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试点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进“家园行动计划”。把实施“家园行动计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努力使农民生活质量、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实现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的发展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东部大部分地区建设农民社区,西部大部分地区建立中心村。 

  2、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抓好优质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菜、奶、鱼、肉、种子等农产品基地,打造菜、奶、 肉、糖等四个产值分别达十亿元的农业产业链。加快“棉改菜”、“稻改菜”等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创建生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合同契约、产品订单、股份制合作、土地参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十一五”期末,力争农业产业化种养面积和农户覆盖率达到65%以上。 

  3、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协会、联合体等各类专业经合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好产地批发市场,拓展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支农的成效。健全动植物防疫和种子、种苗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疏通沟渠,改造、新建大中型泵站,完成府河大堤整险加固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们必须深化各项改革,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政府、街、办事处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发挥政务中心的作用,提高行政效能。 

  2、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国有投资监管,建立健全国有投资决策责任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有利于政府履行职能的公共财政体系。做好第三轮财税分配办法改革工作,增强区政府调控能力。建立办事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3、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使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制改企,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激活运行机制。 

(五)坚持内外资并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水平。力争五年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引进内资175亿元人民币, 完成出口创汇4.5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15%。 

  1、办好特色功能园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建设武汉食品加工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国际物流园等园区。进一步明确重点园区产业定位,深化园区的规划,规范项目审批管理,完善园区基础、公建设施配套,把园区培育成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力区、聚集产业的活力区。 

  2、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按照“主攻台港日、拓展欧美韩、盯住国内百强”的思路,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和国内百强企业来区投资,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配套和完善产业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由一般招商转向主题招商,由全面招商转向专业招商,由政府主导招商转向通过市场手段招商,促进招商方式企业化、市场化。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力求招商引资与培育后续税源相结合,项目落户与增强区级实力相统一。优化招商网络体系,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 

  3、加快口岸建设。引进国际物流知名企业,运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依托周边港口、机场、铁路集装箱编组站,积极争取公路口岸、铁路口岸落户我区,推进“大通关”建设。大力引进、培植外贸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出口退税、金融支持、信息服务等外贸出口政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未经限制的一切领域,完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积极创办民营工业园区,引导民营企业向支柱产业集聚,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骨干民营企业。重视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增强内在发展活力。“十一五”期末,全区力争培育10家税收过千万的“小巨人”企业,100家税收过百万的“星级”企业。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培育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园试点为契机,吸纳国际、国内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鼓励上下游企业间资源循环使用,形成生态工业网络。 

  2、加强环境保护。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八项”制度,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深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防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探索绿色GDP目标考核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十一五”期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以上,空气质量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3、建设节约型社会。强化节约意识,倡导节约行为。探索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评价管理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优化设计,运用新工艺节能降耗。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型房地产建设模式,引导服务业和居民生活节能。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的创建活动,逐步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东西湖”。 

  1、完善劳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更加关注民生,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府促进充分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技能再就业计划”,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实施“能力创业计划”,提高劳动者自主创业能力;实施“职业人生导航计划”,培养各种技能型的技师、工程师,提高劳动就业层次。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启动生育、工伤保险,提高参保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加快科技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引进、培育、孵化一批科技潜力大的企业。以创建“教育先进区”为目标,实施“壮强治薄”工程,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加大各类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构筑“人才兴区”的基础。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推进国防后备建设。 

  3、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分析体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做好2006年各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年。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5%;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提高区域发展经济实力。大力实施“三大百亿工程”。鼓励华润、统一、佳宝等已落户企业,通过技改、增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武烟新厂、双汇、如意来福等签约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达产;积极办好食品工业园,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培植、壮大机械电子产业。支持艾帕克、伟福、森六、扬子江等汽车零配件企业开工建设,推进江汉油田、襄樊航达、荷贝克等项目建成达产,抓好TCL配套工业园、冰山工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完成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铁道部武汉集装箱编组站建设,整合舵落口大市场的功能分区。力争机电、食品、物流三大产业全年实现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40亿元、10亿元。积极创造条件,启动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重点园区的建设步伐。高水平编制食品加工区、国际物流园等园区的控制性规划并启动项目建设。完善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鑫桥生态商务城、金银潭机电综合园等园区的配套设施。继续鼓励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完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质量档案,保持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100%,引导3家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五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力争全年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湖北名牌产品3个。 

  (二)以提高引进项目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大全区招商网络整合力度,培养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队伍,提高招商人员的素质。突出主导产业,提升项目引进质量,重点园区全年力争引进大型企业和项目15个。建立“项目准入、预选址、协议备案、项目报批审核”的招商程序,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策划工作,做深做细项目的投资分析,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主动跟踪接洽国际国内大企业,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引导项目按产业布局规划落户,实现资源与项目的最佳配置。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加大限时办结、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责任追究等制度的落实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以提升城镇功能为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支持朱家台铁路集装箱编组站、轻轨一号线二期西段、武荆公路、亚行污水收集处理、中环线北段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完成107国道额头湾至收费站环境综合整治、吴家山东吴大道及环山路综合整治二期、40公里通中心村公路建设等三大建设任务。落实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区的空间布局,完善全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吴家山地区9平方公里旧城改造、10平方公里新区开发的详细规划,完善34平方公里金银湖地区专项规划,完成沿汉江15公里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控制规划和城镇重要地区、主要路段的城市设计。产业项目使用土地要符合产业布局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农用地转用指标要向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倾斜。认真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继续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查处不法排污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责任制、区域执法责任制、路段清扫招投标制、“门前三包”责任制,推动城管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开展“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创建活动,“双创”工作力争进入全市前列。加大城镇顽疾的整治力度,重点整治107国道汽车修理市场、五丰街小商品市场、四明路夜市场。以110社会服务网络为基础,启动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强城管执法现场监控,创建5个无违社区。加强交通综合管理,完善学校门前路灯及交通安全设施。 

  (四)以推进农村家园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中心村规划为依据,分期分批搞好现有村庄的整治。总结推广慈惠石榴红村、径河永丰苑等试点村队经验,启动20个农业大队(社区)家园行动计划建设项目。探索企业参与农村家园建设新模式,完成南湖新岗苑一期6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鼓励通过拆村并点、中心村建设等途径盘活存量用地,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大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的协调力度。加快道路、通信等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开展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全年力争转移劳动力2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达到45%以上。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惠安蔬菜长廊和北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新增“三高三省”及新优栽培技术种植模式3000亩,改造果园2000亩,发展水禽养殖80万只。着力打造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品牌,新增绿色食品标识品种20个。实施“显山透绿”、“景观道路”、“河渠绿化”等工程,全年完成植树造林50万株。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清整治107国道、昌家河等15条主干沟,更新改造区、场两级50座大中型泵站。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信息12121咨询台,办好农业信息网站、网刊。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抓好禽流感防治工作。推行农业机械化。依法整治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坑农害农行为。 

  (五)以提升协调发展水平为重点,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做好友芝友、小天鹅等科技创新基金申报、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工作,抓好华润啤酒、健民大鹏药业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专利技术项目,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加强教育工作,落实特困生“两免一减”政策,适当提高对边远地区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的补贴标准;继续实施“新世纪园丁工程”和“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设立园丁奖,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发展文体、卫生事业。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继续办好赛马节、桃花节、焰火节,启动区文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球训练基地等文体项目建设,改造五环广场。进一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实现电视行政村“村村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当提高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启动“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加强社区和村级医疗服务站(室)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继续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对计生家庭的奖励扶持政策。做好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等项工作,积极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政策,进一步加强编制、审计、统计、物价、地方志、档案、保密、国防、双拥等工作,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六)以提升社会和谐程度为目的,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对“3040”人员,加强技能培训,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4050”人员,依托街道、社区,继续实施再就业援助。推行用工补助制度,促进征地农工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对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免费培训1人;对农村有就业能力和外出愿望的“零转移农户”,帮助培训1人,力争转移1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将农场机关、医院的人员纳入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将原区属国有改制、破产、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启动工伤、生育保险,力争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万人。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等各项处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疗保险制度,解决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成立区级慈善机构,鼓励企业发展慈善事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黑恶必除、命案必破”, 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基础防范,创建 “平安社区、平安村湾、平安工地”。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事前防范,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启动“五五”普法,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加强信访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和限期办理制度,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七)以提高行政效能为中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前置审批向后续监管的转变,从源头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广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审批项目应进必进。组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大对机关效能的监督和奖惩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严格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增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严格因公出国(境)和出差管理,集中时间和精力沉下去抓大事、抓难事。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促进政府行为的科学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充分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政协议提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实施行政能力培训,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使全体公务员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继续落实领导干部包产业、挂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户责任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八)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各位代表,坚持执政为民,努力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的一年,区人民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切实办好七件实事: 

  1、免除全区孤儿和特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孤儿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2、支持在西部地区建设1个农产品产地市场,解决农工卖产品难的问题。 

  3、全区60%农业大队配齐农科教电教设备,及时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4、实施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缓解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5、提高新型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数额,由10元增加到15元。 

  6、启动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改善医疗条件。 

  7、启动五环路地下停车场建设,规范交通秩序,加强交通管理,解决吴家山地区停车难问题。 

  各位代表:面向未来,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人民的重托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昂的斗志锐意改革,以饱满的热情致力创新,以求实的精神加速发展,为早日把我区建设成为汉口生态新城而努力奋斗!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2006年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2月26日在东西湖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05-12-26 19:59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作者:  

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彭丽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东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暨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东西湖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是东西湖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区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积极应对“入世”后的各方面新变化,竭力化解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优势更加明显。5年来,全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攀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6亿元,年均递增15.1%。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3.7倍和3.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连续7年居全省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34.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6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7:50.6:27.7调整到2005年的14.4:54.9:3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1.6%,食品饮料和机械电子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5亿元和11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和9.7倍,其中,华润、统一等4家知名企业产值分别过5亿元。质量兴区初见成效,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全区引进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3个,培育中国名牌1个、湖北名牌7个。城郊农业逐步向都市农业转变,菜、奶、鱼等农业特色产业的产值达到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建成了惠安蔬菜长廊、东流港奶业、走马岭水产品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以光明、友芝友、湖北三五醇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房地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物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良好。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编制了《东西湖区发展战略规划》、《吴家山城镇总体规划》、《金银湖地区整合规划》、《东西湖区产业发展规划》等数十项规划,基本形成了全区三级城镇规划体系。以土地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为契机,加强了土地宏观管理,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项目用地“两审”等制度,严格项目准入条件,整合了土地资源,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经营性用地的地价屡创远城区新高。路网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投资18.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等级公路243.4公里,率先在全市完成了“村村通”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公路现代化。大规模推进防洪排渍设施建设,完成了34.65公里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和各农场重点排渍工程,更新改造了李家墩、塔尔头泵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显山透绿、景观道路、湖泊修复”等工程,全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6.5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9.4%,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新增变电容量30.4万千伏安,自来水普及率达95%,燃气使用率达到89.7%,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城镇管理综合执法,探索了市政维护、环卫作业等领域的招标运作机制,依法取缔吴家山地区“麻木”,开展大规模拆除违法建筑和整治违法占道行动,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启动“农村家园行动计划”,市、区、场投入近1600万元,实施了15个试点村湾的整治,以慈惠鸦渡大队整治提高、径河永丰大队拆村新建、辛安渡红星大队旧湾改造等为代表的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8亿美元,年均递增20.5%,连续5年居全市之首;出口创汇1.43亿美元,年均递增254%;实际到位内资73.33亿元,年均递增30.3%。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6个,在我区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分别达到13家和19家。积极争取武汉食品加工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落户我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分类推进各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显成效,政府部门精简行政编制20%,成立了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5项,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政府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国有农场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组建了7个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强化了办事处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组建了区城投公司,拓宽了投融资渠道。统筹协调,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国有农场7.8万名职工纳入全区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1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场办教师纳入区级财政供养体系。基本完成了国企改革任务。免征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区级排水费,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 

  --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5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8091个,是“九五”期末的2.7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198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14人。城镇低保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和退休农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十五”期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11.3万、1.7万和1.6万人。新改扩建5座福利院,五保户、无子女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率达100%,提高了百岁老人的长寿补贴。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每年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困难群众的住房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和赈灾救济工作。60岁以上独女或双女户家庭享受政府奖励补助政策。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增加到10230元,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542元,年均递增7.9%。科教兴区工作成效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重点,调整了教育布局,实行了场办教师竞争上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取得了新成绩,创办了国家重点职校和国家级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吴家山中学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复评,高中入学率达87.2%,高考上线率达95.4%。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成功战胜“非典”、较好控制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挑战。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出生性别失衡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了各年度人口控制计划。全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文明祥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加强同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的联系,五年累计办理人大、政协议提案698件。建立健全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乱作为和不作为案件的查处力度。推行审计公示、公开制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区顺利完成了社区、大队换届选举工作。工青妇及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广泛开展“树形象,做文明东西湖人”和“创一流机关”等活动,东西湖荣获省级文明城区,全区涌现出49家省、市级文明单位。全面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2.8平方公里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常青花园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吴家山街12个社区全部通过市级验收。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场活动、社区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三届“赛马节”等会节活动。五年累计有79个文化体育竞赛项目在全国和省、市获奖。开展“平安东西湖”创建活动,加强公安设施建设,改善了公安干警办公条件,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能力。对台、人事、统计、广播电视、编制、人防、物价、老龄、人民武装、保密、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得到加强。 

  特别是即将过去的2005年,是我区经济在高位平台上加速发展的一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27亿元和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9%和18%;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10230元,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2元,比上年增长9%。上述成绩,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位代表!“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是我们高举发展大旗,把加快发展的热情与科学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我们主动适应形势,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调控中争创优势的结果;更是我们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忱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东西湖发展的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及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五”的成绩来之不易,回顾五年来工作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把发展作为强区富民的主要任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排头兵”的发展定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目标着眼于发展、措施围绕着发展、成效检验发展。注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明月工程”,突出办大工业、上大项目、求大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西湖特色的发展之路。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咬定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不迟疑,奋力追赶不松劲,我们就一定会牢牢把握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二)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把强化优势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工业是本、农业是基的思想,紧扣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确立了三大支柱产业;加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力度,全力打造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鑫桥生态商务城、金银潭综合园等特色功能园区,初步显现板块经济优势;依托近郊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发展快慢与否,其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选准突破口,突出差异化。只有把发挥优势与培育特色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个别优势聚合为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竞争力。 

  (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五年来,我们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用改革的思维、经济的规则、法制的手段,不断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对外、对内开放并举,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互动并进,重点特色园区先行先试,行政管理体制配套推进,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开放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什么时候改革开放的力度大,什么时候发展就快;哪个地方改革开放办法多,哪个地方变化就大。 

  (四)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提升区域形象的重点来抓。抓规划就是抓科学、就是抓长远。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对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重大问题加强规划研究,并在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到宏观定位力求准确,微观层面便于操作。围绕提升区域功能,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工程,初步形成了与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与城镇经济发展实力相衔接的城市骨架,营造最适宜于创业和最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镇功能,才能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五)坚持生态立区,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任务。生态既是东西湖的特色,更是东西湖的财富。五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挖掘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品牌,彰显生态特色。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工业污染治理,重视农业面源和河道、水系污染治理,加强生态景观建设,落实生态保护举措,用生态扬名,借生态招商。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探索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实践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珍惜环境、建设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只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资源与环境相协调,才能真正把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 

  (六)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五年来,我们始终固守善政育民、德政富民的信念,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维护好农民利益;在推进企业改制过程中,维护好职工利益;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关心困难群体,竭尽全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沉下心来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东西湖的发展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不够,区域综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可用财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需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尚需转变,干部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的任务仍然繁重。所有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一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总之,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形势,既要充分肯定成绩,看到总体形势好的一面;也要足够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抓住机遇,团结奋进,乘势而上。全区上下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今后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细一些、更实一些、更主动一些,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保持经济稳健快速增长。打造生态立区的品牌,突出产业强区的地位,构筑人才兴区的基础,着力提升东西湖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力争早日把我区建设成为汉口生态新城。 

  --目标定位:以跨入全国百强县市前列为目标,打造食品、机电、物流三大百亿元产业和一批优势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区、现代物流区、水乡旅游区、生态居住区。积极融入大汉口,建设汉口生态新城,发展都市农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东西湖等方面走在全市的前列。 

  --主要指标:到2010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二以内;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年均递增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努力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结构调整仍是“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题。我们要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引进创新,推进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造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体系。 

  1、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突出全市制造业五大板块之一的地位,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运用产业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以走马岭地区为主的食品工业组团、以金银潭、三店为主的机电工业组团、以慈惠为主的建材工业组团,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工业新布局。大力实施“三个三”工程。以突出主导产业为着力点,打造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现代物流三大百亿元产业;以增强企业规模效益为目标,培植华润、统一、武烟新厂等3?5个税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为主攻方向,滚动抓好30个骨干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2、调整优化发展模式。坚持土地利用集约、产业发展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以产业布局引导项目选址,推动重点项目向核心板块、重点园区集中,变分散开发为集中开发。强化园区建设成本意识,变政府主导开发为市场化运作,实现区域开发快速、高效、集约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改单一以农场、园区内生力量为主,逐步吸引区外有实力、有经验的团队进入,共同实施园区建设。落实利益分享政策,对项目信息的引进者和项目落户地,实行合理的项目信息有偿转让和利益补偿。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武汉地区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的科教优势,对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和高度技术关联性的产业领域,鼓励集成创新;对于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鼓励引进、消化、吸收,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海峡两岸科技创业中心孵化能力,完善运作机制,打造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十一五”期末,全区力争创新技术型企业达到5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建设汉口生态新城 

  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原则,以完善功能、强化配套服务为重点,精心规划,有序推进功能组团、重点镇、中心村建设,把我区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汉口生态新城。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东联、西拓、北延、南优”为发展取向,实现城镇发展空间的“融合、盘活、整合、激活”,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东联:发挥紧邻汉口主城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优势,推进吴家山金银湖地区城市化,打造武汉市域西部的新城组群中心,实现东部地区与汉口主城的融合。西拓:集中沿107国道发展制造业与物流业,开发高桥地区,培育武荆高速与107国道立交的产业节点,带动沿线产业区域形成,彰显武汉市域西部产业走廊的地位,实现西部地区盘活。北延:围绕三店和径河集镇地区新区开发、巨龙湖等河湖水系水生生态环境改造、柏泉集镇及景区建设等目标,沿五环路北向延伸拓展城镇空间,全方位构筑生态城镇的框架体系,实现城镇功能完善与战略空间整合。南优:改造吴家山老城区和南部沿江地区,充实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吴家山山体景观建设和汉江沿线开发,优化公共景观资源和人居环境,实现城镇特色魅力的激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我区建设工程的对接,加快交通路网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以“五纵四横一辐射”为主的对外快速通道、区内主干道、各街园区连通道、村村通四个层次的区域道路网络,配套建设东山、辛安渡、柏泉等五级客运站。完成轻轨一号线二期延伸线西段、中环线北段建设。大力支持朱家台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杭兰、武荆、沪汉蓉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交通站点、航道及港口建设。进一步完善给水、排水、供电、燃气、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功能。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高桥国际物流园建设为重点,努力构筑大枢纽、大平台、大物流的基地。整合优化舵落口传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培育专业化骨干企业物流;支持武烟、华润、中百等企业发展自营物流。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开发以金银湖为品牌,形成以会所、会展、观水为特点的休闲度假游;以柏泉生态资源和景德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游;以水上运动基地、网球训练场、高尔夫、跑马场为代表的康体休闲游;以加勒比海欢乐世界、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游;支持农场依托林、木、花、果、菜基地兴办农家乐,构建都市农业游。拓展社区和中介服务业,抓好物业管理以及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各种服务。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 

  4、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区、街(办事处、园区)城镇管理职能。围绕加强城镇长效管理,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对市容环境、户外广告、市政道桥、燃气热力的管理力度。加快建设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市场。加强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抓好城市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三)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都市农业为取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牢牢抓住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将我区作为全省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试点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进“家园行动计划”。把实施“家园行动计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努力使农民生活质量、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实现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的发展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东部大部分地区建设农民社区,西部大部分地区建立中心村。 

  2、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抓好优质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菜、奶、鱼、肉、种子等农产品基地,打造菜、奶、 肉、糖等四个产值分别达十亿元的农业产业链。加快“棉改菜”、“稻改菜”等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创建生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合同契约、产品订单、股份制合作、土地参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十一五”期末,力争农业产业化种养面积和农户覆盖率达到65%以上。 

  3、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协会、联合体等各类专业经合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好产地批发市场,拓展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支农的成效。健全动植物防疫和种子、种苗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疏通沟渠,改造、新建大中型泵站,完成府河大堤整险加固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们必须深化各项改革,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政府、街、办事处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发挥政务中心的作用,提高行政效能。 

  2、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国有投资监管,建立健全国有投资决策责任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有利于政府履行职能的公共财政体系。做好第三轮财税分配办法改革工作,增强区政府调控能力。建立办事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3、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使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制改企,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激活运行机制。 

(五)坚持内外资并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水平。力争五年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引进内资175亿元人民币, 完成出口创汇4.5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15%。 

  1、办好特色功能园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建设武汉食品加工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国际物流园等园区。进一步明确重点园区产业定位,深化园区的规划,规范项目审批管理,完善园区基础、公建设施配套,把园区培育成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力区、聚集产业的活力区。 

  2、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按照“主攻台港日、拓展欧美韩、盯住国内百强”的思路,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和国内百强企业来区投资,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配套和完善产业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由一般招商转向主题招商,由全面招商转向专业招商,由政府主导招商转向通过市场手段招商,促进招商方式企业化、市场化。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力求招商引资与培育后续税源相结合,项目落户与增强区级实力相统一。优化招商网络体系,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 

  3、加快口岸建设。引进国际物流知名企业,运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依托周边港口、机场、铁路集装箱编组站,积极争取公路口岸、铁路口岸落户我区,推进“大通关”建设。大力引进、培植外贸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出口退税、金融支持、信息服务等外贸出口政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未经限制的一切领域,完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积极创办民营工业园区,引导民营企业向支柱产业集聚,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骨干民营企业。重视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增强内在发展活力。“十一五”期末,全区力争培育10家税收过千万的“小巨人”企业,100家税收过百万的“星级”企业。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培育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园试点为契机,吸纳国际、国内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鼓励上下游企业间资源循环使用,形成生态工业网络。 

  2、加强环境保护。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八项”制度,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深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防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探索绿色GDP目标考核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十一五”期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以上,空气质量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3、建设节约型社会。强化节约意识,倡导节约行为。探索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评价管理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优化设计,运用新工艺节能降耗。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型房地产建设模式,引导服务业和居民生活节能。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的创建活动,逐步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东西湖”。 

  1、完善劳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更加关注民生,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府促进充分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技能再就业计划”,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实施“能力创业计划”,提高劳动者自主创业能力;实施“职业人生导航计划”,培养各种技能型的技师、工程师,提高劳动就业层次。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启动生育、工伤保险,提高参保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加快科技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引进、培育、孵化一批科技潜力大的企业。以创建“教育先进区”为目标,实施“壮强治薄”工程,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加大各类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构筑“人才兴区”的基础。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推进国防后备建设。 

  3、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分析体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做好2006年各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年。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5%;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提高区域发展经济实力。大力实施“三大百亿工程”。鼓励华润、统一、佳宝等已落户企业,通过技改、增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武烟新厂、双汇、如意来福等签约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达产;积极办好食品工业园,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培植、壮大机械电子产业。支持艾帕克、伟福、森六、扬子江等汽车零配件企业开工建设,推进江汉油田、襄樊航达、荷贝克等项目建成达产,抓好TCL配套工业园、冰山工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完成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铁道部武汉集装箱编组站建设,整合舵落口大市场的功能分区。力争机电、食品、物流三大产业全年实现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40亿元、10亿元。积极创造条件,启动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重点园区的建设步伐。高水平编制食品加工区、国际物流园等园区的控制性规划并启动项目建设。完善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鑫桥生态商务城、金银潭机电综合园等园区的配套设施。继续鼓励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完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质量档案,保持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100%,引导3家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五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力争全年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湖北名牌产品3个。 

  (二)以提高引进项目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大全区招商网络整合力度,培养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队伍,提高招商人员的素质。突出主导产业,提升项目引进质量,重点园区全年力争引进大型企业和项目15个。建立“项目准入、预选址、协议备案、项目报批审核”的招商程序,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策划工作,做深做细项目的投资分析,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主动跟踪接洽国际国内大企业,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引导项目按产业布局规划落户,实现资源与项目的最佳配置。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加大限时办结、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责任追究等制度的落实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以提升城镇功能为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支持朱家台铁路集装箱编组站、轻轨一号线二期西段、武荆公路、亚行污水收集处理、中环线北段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完成107国道额头湾至收费站环境综合整治、吴家山东吴大道及环山路综合整治二期、40公里通中心村公路建设等三大建设任务。落实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区的空间布局,完善全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吴家山地区9平方公里旧城改造、10平方公里新区开发的详细规划,完善34平方公里金银湖地区专项规划,完成沿汉江15公里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控制规划和城镇重要地区、主要路段的城市设计。产业项目使用土地要符合产业布局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农用地转用指标要向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倾斜。认真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继续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查处不法排污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责任制、区域执法责任制、路段清扫招投标制、“门前三包”责任制,推动城管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开展“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创建活动,“双创”工作力争进入全市前列。加大城镇顽疾的整治力度,重点整治107国道汽车修理市场、五丰街小商品市场、四明路夜市场。以110社会服务网络为基础,启动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强城管执法现场监控,创建5个无违社区。加强交通综合管理,完善学校门前路灯及交通安全设施。 

  (四)以推进农村家园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中心村规划为依据,分期分批搞好现有村庄的整治。总结推广慈惠石榴红村、径河永丰苑等试点村队经验,启动20个农业大队(社区)家园行动计划建设项目。探索企业参与农村家园建设新模式,完成南湖新岗苑一期6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鼓励通过拆村并点、中心村建设等途径盘活存量用地,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大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的协调力度。加快道路、通信等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开展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全年力争转移劳动力2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达到45%以上。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惠安蔬菜长廊和北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新增“三高三省”及新优栽培技术种植模式3000亩,改造果园2000亩,发展水禽养殖80万只。着力打造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品牌,新增绿色食品标识品种20个。实施“显山透绿”、“景观道路”、“河渠绿化”等工程,全年完成植树造林50万株。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清整治107国道、昌家河等15条主干沟,更新改造区、场两级50座大中型泵站。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信息12121咨询台,办好农业信息网站、网刊。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抓好禽流感防治工作。推行农业机械化。依法整治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坑农害农行为。 

  (五)以提升协调发展水平为重点,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做好友芝友、小天鹅等科技创新基金申报、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工作,抓好华润啤酒、健民大鹏药业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专利技术项目,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加强教育工作,落实特困生“两免一减”政策,适当提高对边远地区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的补贴标准;继续实施“新世纪园丁工程”和“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设立园丁奖,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发展文体、卫生事业。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继续办好赛马节、桃花节、焰火节,启动区文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球训练基地等文体项目建设,改造五环广场。进一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实现电视行政村“村村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当提高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启动“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加强社区和村级医疗服务站(室)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继续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对计生家庭的奖励扶持政策。做好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等项工作,积极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政策,进一步加强编制、审计、统计、物价、地方志、档案、保密、国防、双拥等工作,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六)以提升社会和谐程度为目的,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对“3040”人员,加强技能培训,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4050”人员,依托街道、社区,继续实施再就业援助。推行用工补助制度,促进征地农工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对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免费培训1人;对农村有就业能力和外出愿望的“零转移农户”,帮助培训1人,力争转移1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将农场机关、医院的人员纳入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将原区属国有改制、破产、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启动工伤、生育保险,力争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万人。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等各项处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疗保险制度,解决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成立区级慈善机构,鼓励企业发展慈善事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黑恶必除、命案必破”, 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基础防范,创建 “平安社区、平安村湾、平安工地”。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事前防范,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启动“五五”普法,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加强信访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和限期办理制度,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七)以提高行政效能为中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前置审批向后续监管的转变,从源头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广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审批项目应进必进。组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大对机关效能的监督和奖惩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严格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增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严格因公出国(境)和出差管理,集中时间和精力沉下去抓大事、抓难事。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促进政府行为的科学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充分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政协议提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实施行政能力培训,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使全体公务员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继续落实领导干部包产业、挂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户责任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八)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各位代表,坚持执政为民,努力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的一年,区人民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切实办好七件实事: 

  1、免除全区孤儿和特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孤儿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2、支持在西部地区建设1个农产品产地市场,解决农工卖产品难的问题。 

  3、全区60%农业大队配齐农科教电教设备,及时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4、实施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缓解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5、提高新型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数额,由10元增加到15元。 

  6、启动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改善医疗条件。 

  7、启动五环路地下停车场建设,规范交通秩序,加强交通管理,解决吴家山地区停车难问题。 

  各位代表:面向未来,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人民的重托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昂的斗志锐意改革,以饱满的热情致力创新,以求实的精神加速发展,为早日把我区建设成为汉口生态新城而努力奋斗!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