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东西湖区行政审批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 2023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3-02-01 14:30 来源:区行政审批局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2022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效能,着力增强企业和办事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持续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1.完善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投资落户信心得到提升。

在企业开办“210”(2个环节、1个工作日、0费用)的标准基础上,多措并举,探索推进企业开办“1050”,实现1个环节、0.5个工作日、0费用。1—10月,市场主体新增31081户,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8.16%,全区累计在册市场主体已达179702户。

一是在“减时长”上做文章,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着力缩短企业开办时间。采取“宽进、快办、便民、公开”的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办门槛,通过“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为市场主体提供“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等服务,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为来我区投资创业的企业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二是在“减成本”上下功夫,降低企业开办成本。我局于2018年起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免费邮政快递服务,从2020年8月起在全市率先推行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2021年起为来我区投资落户企业赠送“开办礼包”,“大礼包”包含5枚印章、发票、税务UKEY、惠企指南等,配备精美独立包装,提供免费邮寄,让企业足不出户享受全方位服务。1—10月,共发放“开办企业大礼包”9673套,免费刻制印章48365枚,邮寄证照及礼包8160套,节约企业开办成本328.936万元。为提高东西湖区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结合企业开办“一事联办”的工作经验,将个体户登记工作进行“提档升级”,实现“前台帮办受理、后台集中审批、免费统一发证”的办理模式,实现个体户登记和税务发票申领的联办业务,创新推出个体工商户登记“小礼包”,一次性发放营业执照、税控设备、税务发票(含电子票)等资料,实现个体工商户准入即准营。1—10月,已发放免费个体户登记“小礼包”332个。三是在“化繁为简”上求突破,优化整合办事窗口。在全市率先设立“一事联办”窗口,实行“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整合人社、税务等部门平台数据,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不跑路”,保障大部分民生服务事项“一证通办”。截至目前,已上线“一事联办”主题104项,办件 475件。设立“跨域通办”窗口,推进410项高频事项跨市通办。通过线上数据推送,部门信息共享,实现线下标准收件、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打破事项办理属地化管理限制。1—10月,共办理“跨市通办”业务6619件,咨询件3902件。四是在“加服务”上出实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为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对药店、餐馆、书店等24个行业试点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建立综合窗口收件模式,减少企业分头前往各部门的时间。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47个。打造后台分类审批机制,集成行业证照信息,启动“一链办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相关配套措施,从以前的多个事项、多张表格、多个部门整合成“一事、一表、一窗”办理。推动落实 “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对533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方式优化准入服务,破解困扰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办理“证照分离”业务7446件。严格落实住所申报承诺制,将“材料”申报改为“承诺书”申报,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展。自3月1日《武汉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已为10795家市场主体提供该项服务,相关承诺信息已报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

2.深化建设领域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要求,有序推行“一事联办”、帮办代办、承诺制审批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

一是夯实基础,优化工程建设审批流程。积极探索建设工程领域综合服务窗口运行机制及跨部门“一事联办”主题服务办件模式,推出“我要开挖深基坑”“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等4类工程建设类主题套餐服务,打造“一个页面快申报、一个平台及时转、一个机制同步审、一套证书集中送、一本问答解疑惑”的五个一服务模式。同时,发挥区“工改办”统筹协调能力,整合政务资源、打破部门界限,以便民利企为导向,着力破解审批中“烦、杂、难”问题,提升服务“质、效、能”,促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让审批“瘦身”、提速的同时,提升企业体验感、获得感。二是创新审批模式、再造工作流程,统筹推进社会投资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多证同发”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印发《东西湖区社会投资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多证同发”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原则,明确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办理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事项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全流程审批时限控制在19个工作日之内;创新审批模式,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明确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办理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事项清单中实施告知承诺制的事项,申请人按要求作出书面承诺并提交约定的材料后,各相关审批部门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再造工作流程,由原先的立项用地规划阶段、工程规划阶段、施工许可阶段“串联审批”创新为“并联审批”,实现多证同发,审批时限由9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目前,完成“五证同发”项目3个,纳入“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多证同发”审批改革试点的项目2个。三是加强部门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快速落地。为进一步解决承诺制审批不畅问题,通过综合会商、归口签批、限时办理、项目管理等工作机制,制定我区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细则。对工程建设项目办事指南、文书表单进一步规范,并统筹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对我区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等召开综合会商会,讨论项目环评要求、规划方案、图纸审查等内容,精准对接解决难题,为企业从拿地到投产提供一条龙服务。打通承诺制审批通道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日常跟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不履行承诺或弄虚作假的项目建立失信名单,对其责任主体、责任单位等实行联合惩戒,多措并举,助推我区重点项目审批提速、建设提速。四是推行帮办代办、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依据《武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帮办代办服务工作规程(试行)》相关要求,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街道(园区)综合帮办代办、区行政审批局分办、各职能部门专业帮办代办服务机制。现有专业帮办代办人员26名,为项目单位无偿提供业务咨询、申报辅导、问题协调、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等各类服务,“多对一”协同联动,帮助项目单位加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最大程度解决企业分头跑、多头跑的问题,改变为“我来跑”“代为跑”服务企业的新思路,大大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3.完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群众办事体验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更好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在“家门口”办事,以“就近办”为抓手,构建“上下衔接、立体覆盖、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服务机制。

一是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依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个区划和2个专业市场设置的14个市场监督管理所体制,我局对应布局设置14个就近办点位,满足了全区个体工商户登记等事项就近办理的需求。与此同时,区政务中心作为“大本营”,依然保留个体工商户登记职能,从而形成了“14+1”的个体户登记“就近办”新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四个统一、四个打破”。“四个统一”:一是统一窗口人员管理、二是统一使用3.0综窗系统收件、三是统一赋予受理权限和帐号、四是统一后台审批。窗口人员均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上岗服务,人员全域通用,合理调配,确保人财物整体效能提升。“四个打破”:一是打破原有“一事一办”收件受理模式,实现个体工商户、小餐饮、食品经营许可等事项“一事联办”;二是打破原有个体工商户登记和办税分开办理模式,创新个体工商户执照、税务登记“部门并联”办理机制;三是打破原有街道辖区办理业务地域限制,实现全区14个点位跨街通办;四是打破原有只能在街道点位办理的限制,凡来区政务中心申请也能办理,做到上下联办。该做法被评为湖北省“金牌店小二”首批十佳案例,8月份,全市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批体制机制优化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1-10月,东西湖个体工商户就近办一共服务28136人次,累计办结19424笔,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落实简政便民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最优标准,进一步优化再造办理流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努力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更简单便捷。截至目前,全区认领发布事项13679项(办理项),区级“马上办”事项占比81.03%,街道(乡镇)和社区(村)“马上办”事项占比70.88%,“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4.83%,“就近办”事项占比75.75%,“一次办”事项占比99.95%,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时限压缩比78.15%。由我区标记的“免提交”证明材料1334份(100%)。已实现一门入驻100%,区级综合窗口总数比例达85.50%、区级高频事项入驻综合性政务服务窗口比例达87%、街道综合性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数占窗口总数比例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全年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办件量约150433件,向电子证照库累计汇聚电子证照177057件,基本形成“三级联动”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三是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充分运用“12345”服务热线、政务服务“好差评”、“双评议”、阳光信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有效载体动态感知政务服务绩效水平,强化对市民投诉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管理,对群众诉求整改不及时、不到位、拒不整改、虚假整改的,进行重点跟踪督办。加强对政务服务绩效分析,提升政务服务能效。截至目前,共受理市长专线投诉705件,办结率为100%;共处理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派件340件,其中差评件181件,国家件29件,咨询件130件;处理阳光信访1件;处理公开电话投诉6件;处理服务大厅现场投诉共7起。较好的回应了群众日益提高的政务服务诉求,努力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4.抓好审管联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提升各相关单位监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服务我区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是全面进行事项梳理,落实清单管理制度。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健全监管工作规范体系,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扎实做好“一网通管”工作。会同有关单位对执法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共梳理监管事项842项,监管事项子项3460项,其中行政检查981项、行政处罚2149项、行政强制102项、其他事项228项,梳理检查实施清单946项。截至目前,“互联网+监管”系统已录入监管数据324391条,覆盖监管事项670项。二是推进极简审批+审管联动试点工作。根据《武汉市开展区级“极简审批+审管联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区作为试点区参与搭建武汉市“审管联动”平台,实现审批和监管信息共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托“武汉政务”,“武汉市审管联动信息交互平台”已开始试运行,截至目前,累计向我区10个部门推送了1309条监管任务,已完成41条监管任务,全市排名第三。三是落实系统对接,提高实操技能。完成全区“武汉市‘互联网+监管’能力支撑平台”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录入和数据规范的效能。逐条细化考核标准,组织考核分析会,针对薄弱环节研究具体解决对策,按标落实提高成绩。目前,在风险预警、创新监管、事项覆盖率、双随机事项覆盖、监管动态等考核指标上,均走在全市前列。

5.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进一步规范

根据“应进必进、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要求,维护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规范进场交易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不断优化交易业务办事流程,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标准化建设,实行“不见面开标”服务,为市、区公共资源交易提供最优质的平台。

一是大力推进政府采购集中采购工作。1-10月,共完成政府集中采购项目57个,总预算金额 14701.8019万元,中标(成交)金额13912.7283万元,节支金额789.0736万元,节支率5.37%。电子商城新增入驻供应商总数636家,其中中小微供应商总数578家,占比90.88%。截至目前,现存供应商共2127家,1-10月,交易成交8469笔,总预算金额27042.03万元,总成交金额24714.26万元,节支金额2327.77万元,占采购总预算8.6%。通过协议供货(定点服务)入围等方式充实了电子商城供应商数量,为采购人小额、批量、零星采购提供了便利,促进市场有序竞争,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二是优化信息化服务水平。按照全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要求,东西湖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集中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期间组织分散采购代理机构开展了电子交易系统线上培训,积极配合区财政局推进政府采购分散采购项目电子化。为助推营商环境优化,今年4月,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和受众对象,开发上线了包含18类提醒内容的免费短信定向推送功能,对有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高效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促进政府采购质效不断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各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积极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4场异地评标,担任主场3次,客场1次。其中8月19日组织完成的场次属武汉市首例区级合作异地评标项目。此外,推广“武招通”专家支付信息线上推送功能,进一步实现招标代理“多走网路、少跑马路”,评标专家即评即走,成为全市首个推广该功能的区属交易中心。三是积极落实监管职能。认真开展日常巡查,对进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进行现场监管,目前已完成125个项目现场监管工作。积极落实公共资源招投标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大力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扫黑除恶工作,建立线索月报制度,截至目前,未发现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

6.加强统筹,全面完善政务公开工作

充分运用网上办事平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多渠道公开政务服务信息,确保办事企业群众及时准确获取,提高信息知晓率,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

一是规范信息发布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督促全区各相关单位、街道对政府网站基础信息、依申请公开、解读回应、能力保障、编制公开等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发布,包括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生态环境、食品监管、义务教育等。2月份,完成2021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发布工作,并在年报发布情况检查中合格率达到100%。截至目前,依法办理65个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案件,其中55件已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予以答复,10件目前正在依法办理中。二是加强政务新媒体日常监督管理。督促全区各单位严格按照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做好常态化运行管理工作。目前全区已有35个政务新媒体账号纳入“全国政务新媒体报送系统”、“湖北省政务新媒体监管系统”。

7.着眼全面从严治党,打造清廉政务服务机关

弘扬优良作风、崇尚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鲜明导向,促进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打造清廉政务服务机关。

一是从严抓管党。把管党治党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突出政治引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推进党组和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坚持定期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安排党建工作,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聚精会神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出成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到人、财、物、奖惩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局党组会等相关程序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杜绝“一言堂”。二是从严抓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认真履行了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三是从严抓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巩固落实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成果,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办法,规范考勤制度,通过严格督导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纪律作风建设常态化落地生根。一年来,因下沉社区工作滞后等问题组织党组提醒谈话4人次,极大的纠正了作风不实的问题。四是从严抓队伍。党组书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级级传导压力,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强化对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及时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区纪委通报,收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各项活动,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五是从严抓服务。一年来,局党组班子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在区纪委监委监督指导下,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效能,着力增强企业和办事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在一、二季度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考核中,我局负责的企业开办、政务服务指标均取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分别取得第四和第一的成绩。8月份,全市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批体制机制优化工作现场会在我局召开,东西湖经验获得市级充分肯定,得到全市范围推广。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我局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优化营商环境内力需进一步增强。一是“一门入驻”成效不佳。目前,区级政务服务中心仍未按照“应进必进”要求实现全入驻,部分部门虽然入驻了窗口,实际上仍有大量业务在机关、二级单位办理,没有实现审批职责向一个科室集中,科室向政务中心进驻;各街道虽然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但除将军路街有派出所入驻外,其他街道垂管站所均未入驻大厅,街道自身大部分业务也仍在后台科室办理,民生高频事项不进大厅,便民服务中心不便民,群众还要多处跑。二是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搬迁新址后,税务大厅、婚姻登记处整体入驻,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但受限于场地条件,人社、医保大厅不能集中入驻,只能在形式上设置人社、医保综合窗口,未能实现高频事项“一站式”办理,且仍有许多区级事项“明进暗不进”;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场地建设和硬件设施普遍较差,12个街道便民服务大厅中有8个面积小于200平方米,办事空间甚至不如部分社区宽敞,直接影响到窗口设置和事项入驻,存在窗口办事人员“两头办”,服务对象“两头跑”现象。在人员结构方面,区政务服务中心各入驻部门普遍采用购买服务形式补充窗口工作人员,人员流动性大,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各街道便民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数量偏少,除区行政审批局下沉街道个体工商户“就近办”项目人员及将军路街入驻公安人员3名外,街道配备窗口人员最多的为将军路街5人,最少的为慈惠街2人,且不能专职从事政务服务工作。三是审批事项边界不清晰。随着国家、省、市不断调整和下放行政权力,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经过多次清理、调整、变动后,与行政审批局成立之时已大幅增加。在市政数局组织的“四办”工作考核中,为达到区级指标赋分标准,区行政审批局被动认领了绝大部分新增事项,形成了“没人认领的事项都归行政审批局认领”的工作局面。其中行政审批局认领的部分审批事项由于专业性较强、工作性质特殊等原因实际仍由原部门办理,如“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农业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及植物检疫证书签发”等事项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相应检疫资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核发”实际在区农业农村局二级单位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办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核发”需要配置专门停放车辆的场地,行政审批局只能以委托形式将此类事项交给原单位办理,长期设立“过渡期”,办理流程更复杂,也增加了各部门工作量;还有部分事项是区直部门也从未办理过的,不能提供有效的业务指导,专业性强、程序复杂、不适宜由行政审批局承接,只是因为暂未有人申请而无人关注,实际办理路径仍不明晰,种种情况形成行政审批局与业务部门职责边界混淆、认领和办理“两张皮”的现状。四是“审管联动”、“上下衔接”机制不畅。行政审批职能划转后,职责交接和工作衔接没有形成有效的业务管理闭环。由于市级没有行政审批局,区行政审批局作为事项的承接主体部门,与各类业务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天然连接,有的仍需与同级原职能部门沟通后再衔接原职能部门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级各部门下放、调整审批权限时,对区行政审批局的业务培训、政策指导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区行政审批局对下放、调整的一些审批事项不掌握,存在市区两级衔接不畅等问题。五是系统整合对接难,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任务重,电子证照应用推广阻力大。目前我区政务服务事项涉及133个办理系统,基本上都是国、省垂业务系统,与省统一受理平台对接打通的只有23套,数据资源不能实现实时交换和共享,群众或企业使用电子证照申报审批事项时,电子证照数据无法直接传输到专网审批系统中,跨部门无法获取信息,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尚未完全实现,开展协同审批、跨层级联动审批、大数据挖掘方面存在困难,形成“信息孤岛”,在市级考核压力下存在工作人员二次录入情况,行政审批局在办理具体业务时就存在“多套系统、多个流程、多次录入”的问题,额外增加了审批人员的工作量,严重制约了审批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通过清理无照经营整治行动,引导经营户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对符合办照条件者,采取“秒批、秒办”,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二是实行审管联动。全面落实住所申报承诺制,对符合承诺制要求的申请人,只需提交一张《住所申报承诺书》,即可完成住所申报,相关承诺信息同步推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便于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三是推行便利措施。在“五减”(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成本、减跑动)上下功夫,材料申报能简则简,能合则合,并采取多种核验方式,如视频、微信、电话等,极力压缩审批时间,实现线下标准收件、线上线下融合办理,让高频便民服务事项一次办,免除群众提交材料跑腿之苦,增强群众办事满意度。四是加强三级政务体系建设。确保区、街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区级公安户政、居民身份证高频事项入驻大厅;采取统一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下沉窗口人员的方式,积极探索推进人社、医保、民政、公安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服务,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打造“群众少跑路,服务在家门”的最优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目前,首批试点工作已在将军路街、走马岭街开展。由第三方招聘的工作人员经过区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和残联等高频事项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后,将于10月25日正式上岗。

(二)持续做好“放管服”改革工作。根据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的职责,对标先进城市(区),将改革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完善“放管服”改革调度机制,传导改革压力,压实改革责任,加强对重点改革领域的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商事登记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领域“一事联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主动对接上级单位,主动适应规则调整,推动专网系统与省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融合,建成全区“一网通办”体系。

(三)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跨层级联动、跨部门协同、跨事权整合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基本路径,不断深化“一事联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市通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四)持续强化“互联网+监管”工作。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健全监管工作规范体系,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各部门监管数据全量汇聚,推进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全链条线上留痕,实现监管全程可追溯、数据全过程可查询。推进“一网通管”,强化责任分工和工作落实,建立跨层级监管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日常市场监管工作覆盖和监管行为信息归集录入,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

(五)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大厅管理。进一步加强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工作规范和纪律规范,运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从窗口工作人员工作纪律、行为规范、仪容仪表、环境卫生和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着手,进一步规范窗口及工作人员管理,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窗口服务水平,优化平台服务形象。

(六)进一步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日常巡查,及时查处问题,规范交易行为。组织行业监管部门,利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及时发现招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交易行为。加大统筹力度,切实发挥好综合监管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行业监管部门和基层的监督指导,组织行业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净化招投标市场环境。

(七)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及时发布和更新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并继续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充实公开内容,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加强与上级沟通联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努力探索信息公开的新路子。

(八)确保政务网络稳定运行。加强政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优化政务网络IP地址配置,合理整合相关机房、设备及线路。及时响应各部门政务网络运行需求,确保全区政务网络运行顺畅。

(九)从严从实狠抓作风。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抓牢、抓实区委、区政府有关安排部署,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聚焦突出问题,深入查摆整改,做到作风提升不松劲、不懈怠、不止步,全力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强作风保障。二是强化督导问责。对那些应付差事、敷衍了事以及顶风违纪等行为严肃执纪、铁腕问责,促使全体工作人员真正敬畏红线、底线、高压线。查找机制漏洞,着力从机制上补短板、破难题、固根本,彻底铲除“病根”,实现抓源治本、常态长效。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政府信息公开

东西湖区行政审批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 2023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3-02-01 14:30

来源:区行政审批局   作者:  

2022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效能,着力增强企业和办事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持续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1.完善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投资落户信心得到提升。

在企业开办“210”(2个环节、1个工作日、0费用)的标准基础上,多措并举,探索推进企业开办“1050”,实现1个环节、0.5个工作日、0费用。1—10月,市场主体新增31081户,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8.16%,全区累计在册市场主体已达179702户。

一是在“减时长”上做文章,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着力缩短企业开办时间。采取“宽进、快办、便民、公开”的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办门槛,通过“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为市场主体提供“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等服务,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为来我区投资创业的企业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二是在“减成本”上下功夫,降低企业开办成本。我局于2018年起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免费邮政快递服务,从2020年8月起在全市率先推行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2021年起为来我区投资落户企业赠送“开办礼包”,“大礼包”包含5枚印章、发票、税务UKEY、惠企指南等,配备精美独立包装,提供免费邮寄,让企业足不出户享受全方位服务。1—10月,共发放“开办企业大礼包”9673套,免费刻制印章48365枚,邮寄证照及礼包8160套,节约企业开办成本328.936万元。为提高东西湖区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结合企业开办“一事联办”的工作经验,将个体户登记工作进行“提档升级”,实现“前台帮办受理、后台集中审批、免费统一发证”的办理模式,实现个体户登记和税务发票申领的联办业务,创新推出个体工商户登记“小礼包”,一次性发放营业执照、税控设备、税务发票(含电子票)等资料,实现个体工商户准入即准营。1—10月,已发放免费个体户登记“小礼包”332个。三是在“化繁为简”上求突破,优化整合办事窗口。在全市率先设立“一事联办”窗口,实行“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整合人社、税务等部门平台数据,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不跑路”,保障大部分民生服务事项“一证通办”。截至目前,已上线“一事联办”主题104项,办件 475件。设立“跨域通办”窗口,推进410项高频事项跨市通办。通过线上数据推送,部门信息共享,实现线下标准收件、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打破事项办理属地化管理限制。1—10月,共办理“跨市通办”业务6619件,咨询件3902件。四是在“加服务”上出实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为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对药店、餐馆、书店等24个行业试点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建立综合窗口收件模式,减少企业分头前往各部门的时间。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47个。打造后台分类审批机制,集成行业证照信息,启动“一链办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相关配套措施,从以前的多个事项、多张表格、多个部门整合成“一事、一表、一窗”办理。推动落实 “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对533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方式优化准入服务,破解困扰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办理“证照分离”业务7446件。严格落实住所申报承诺制,将“材料”申报改为“承诺书”申报,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展。自3月1日《武汉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已为10795家市场主体提供该项服务,相关承诺信息已报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

2.深化建设领域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要求,有序推行“一事联办”、帮办代办、承诺制审批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

一是夯实基础,优化工程建设审批流程。积极探索建设工程领域综合服务窗口运行机制及跨部门“一事联办”主题服务办件模式,推出“我要开挖深基坑”“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等4类工程建设类主题套餐服务,打造“一个页面快申报、一个平台及时转、一个机制同步审、一套证书集中送、一本问答解疑惑”的五个一服务模式。同时,发挥区“工改办”统筹协调能力,整合政务资源、打破部门界限,以便民利企为导向,着力破解审批中“烦、杂、难”问题,提升服务“质、效、能”,促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让审批“瘦身”、提速的同时,提升企业体验感、获得感。二是创新审批模式、再造工作流程,统筹推进社会投资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多证同发”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印发《东西湖区社会投资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多证同发”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原则,明确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办理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事项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全流程审批时限控制在19个工作日之内;创新审批模式,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明确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办理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事项清单中实施告知承诺制的事项,申请人按要求作出书面承诺并提交约定的材料后,各相关审批部门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再造工作流程,由原先的立项用地规划阶段、工程规划阶段、施工许可阶段“串联审批”创新为“并联审批”,实现多证同发,审批时限由9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目前,完成“五证同发”项目3个,纳入“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多证同发”审批改革试点的项目2个。三是加强部门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快速落地。为进一步解决承诺制审批不畅问题,通过综合会商、归口签批、限时办理、项目管理等工作机制,制定我区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细则。对工程建设项目办事指南、文书表单进一步规范,并统筹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对我区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等召开综合会商会,讨论项目环评要求、规划方案、图纸审查等内容,精准对接解决难题,为企业从拿地到投产提供一条龙服务。打通承诺制审批通道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日常跟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不履行承诺或弄虚作假的项目建立失信名单,对其责任主体、责任单位等实行联合惩戒,多措并举,助推我区重点项目审批提速、建设提速。四是推行帮办代办、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依据《武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帮办代办服务工作规程(试行)》相关要求,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街道(园区)综合帮办代办、区行政审批局分办、各职能部门专业帮办代办服务机制。现有专业帮办代办人员26名,为项目单位无偿提供业务咨询、申报辅导、问题协调、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等各类服务,“多对一”协同联动,帮助项目单位加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最大程度解决企业分头跑、多头跑的问题,改变为“我来跑”“代为跑”服务企业的新思路,大大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3.完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群众办事体验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更好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在“家门口”办事,以“就近办”为抓手,构建“上下衔接、立体覆盖、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服务机制。

一是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依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个区划和2个专业市场设置的14个市场监督管理所体制,我局对应布局设置14个就近办点位,满足了全区个体工商户登记等事项就近办理的需求。与此同时,区政务中心作为“大本营”,依然保留个体工商户登记职能,从而形成了“14+1”的个体户登记“就近办”新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四个统一、四个打破”。“四个统一”:一是统一窗口人员管理、二是统一使用3.0综窗系统收件、三是统一赋予受理权限和帐号、四是统一后台审批。窗口人员均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上岗服务,人员全域通用,合理调配,确保人财物整体效能提升。“四个打破”:一是打破原有“一事一办”收件受理模式,实现个体工商户、小餐饮、食品经营许可等事项“一事联办”;二是打破原有个体工商户登记和办税分开办理模式,创新个体工商户执照、税务登记“部门并联”办理机制;三是打破原有街道辖区办理业务地域限制,实现全区14个点位跨街通办;四是打破原有只能在街道点位办理的限制,凡来区政务中心申请也能办理,做到上下联办。该做法被评为湖北省“金牌店小二”首批十佳案例,8月份,全市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批体制机制优化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1-10月,东西湖个体工商户就近办一共服务28136人次,累计办结19424笔,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落实简政便民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最优标准,进一步优化再造办理流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努力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更简单便捷。截至目前,全区认领发布事项13679项(办理项),区级“马上办”事项占比81.03%,街道(乡镇)和社区(村)“马上办”事项占比70.88%,“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4.83%,“就近办”事项占比75.75%,“一次办”事项占比99.95%,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时限压缩比78.15%。由我区标记的“免提交”证明材料1334份(100%)。已实现一门入驻100%,区级综合窗口总数比例达85.50%、区级高频事项入驻综合性政务服务窗口比例达87%、街道综合性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数占窗口总数比例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全年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办件量约150433件,向电子证照库累计汇聚电子证照177057件,基本形成“三级联动”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三是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充分运用“12345”服务热线、政务服务“好差评”、“双评议”、阳光信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有效载体动态感知政务服务绩效水平,强化对市民投诉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管理,对群众诉求整改不及时、不到位、拒不整改、虚假整改的,进行重点跟踪督办。加强对政务服务绩效分析,提升政务服务能效。截至目前,共受理市长专线投诉705件,办结率为100%;共处理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派件340件,其中差评件181件,国家件29件,咨询件130件;处理阳光信访1件;处理公开电话投诉6件;处理服务大厅现场投诉共7起。较好的回应了群众日益提高的政务服务诉求,努力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4.抓好审管联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提升各相关单位监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服务我区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是全面进行事项梳理,落实清单管理制度。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健全监管工作规范体系,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扎实做好“一网通管”工作。会同有关单位对执法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共梳理监管事项842项,监管事项子项3460项,其中行政检查981项、行政处罚2149项、行政强制102项、其他事项228项,梳理检查实施清单946项。截至目前,“互联网+监管”系统已录入监管数据324391条,覆盖监管事项670项。二是推进极简审批+审管联动试点工作。根据《武汉市开展区级“极简审批+审管联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区作为试点区参与搭建武汉市“审管联动”平台,实现审批和监管信息共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依托“武汉政务”,“武汉市审管联动信息交互平台”已开始试运行,截至目前,累计向我区10个部门推送了1309条监管任务,已完成41条监管任务,全市排名第三。三是落实系统对接,提高实操技能。完成全区“武汉市‘互联网+监管’能力支撑平台”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录入和数据规范的效能。逐条细化考核标准,组织考核分析会,针对薄弱环节研究具体解决对策,按标落实提高成绩。目前,在风险预警、创新监管、事项覆盖率、双随机事项覆盖、监管动态等考核指标上,均走在全市前列。

5.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进一步规范

根据“应进必进、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要求,维护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规范进场交易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不断优化交易业务办事流程,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标准化建设,实行“不见面开标”服务,为市、区公共资源交易提供最优质的平台。

一是大力推进政府采购集中采购工作。1-10月,共完成政府集中采购项目57个,总预算金额 14701.8019万元,中标(成交)金额13912.7283万元,节支金额789.0736万元,节支率5.37%。电子商城新增入驻供应商总数636家,其中中小微供应商总数578家,占比90.88%。截至目前,现存供应商共2127家,1-10月,交易成交8469笔,总预算金额27042.03万元,总成交金额24714.26万元,节支金额2327.77万元,占采购总预算8.6%。通过协议供货(定点服务)入围等方式充实了电子商城供应商数量,为采购人小额、批量、零星采购提供了便利,促进市场有序竞争,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二是优化信息化服务水平。按照全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要求,东西湖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集中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期间组织分散采购代理机构开展了电子交易系统线上培训,积极配合区财政局推进政府采购分散采购项目电子化。为助推营商环境优化,今年4月,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和受众对象,开发上线了包含18类提醒内容的免费短信定向推送功能,对有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高效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促进政府采购质效不断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各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积极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4场异地评标,担任主场3次,客场1次。其中8月19日组织完成的场次属武汉市首例区级合作异地评标项目。此外,推广“武招通”专家支付信息线上推送功能,进一步实现招标代理“多走网路、少跑马路”,评标专家即评即走,成为全市首个推广该功能的区属交易中心。三是积极落实监管职能。认真开展日常巡查,对进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进行现场监管,目前已完成125个项目现场监管工作。积极落实公共资源招投标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大力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扫黑除恶工作,建立线索月报制度,截至目前,未发现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

6.加强统筹,全面完善政务公开工作

充分运用网上办事平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多渠道公开政务服务信息,确保办事企业群众及时准确获取,提高信息知晓率,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

一是规范信息发布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督促全区各相关单位、街道对政府网站基础信息、依申请公开、解读回应、能力保障、编制公开等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发布,包括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生态环境、食品监管、义务教育等。2月份,完成2021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发布工作,并在年报发布情况检查中合格率达到100%。截至目前,依法办理65个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案件,其中55件已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予以答复,10件目前正在依法办理中。二是加强政务新媒体日常监督管理。督促全区各单位严格按照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做好常态化运行管理工作。目前全区已有35个政务新媒体账号纳入“全国政务新媒体报送系统”、“湖北省政务新媒体监管系统”。

7.着眼全面从严治党,打造清廉政务服务机关

弘扬优良作风、崇尚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鲜明导向,促进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打造清廉政务服务机关。

一是从严抓管党。把管党治党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突出政治引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推进党组和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坚持定期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安排党建工作,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聚精会神抓班子、带队伍、打基础、出成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到人、财、物、奖惩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局党组会等相关程序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杜绝“一言堂”。二是从严抓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认真履行了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三是从严抓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巩固落实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成果,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办法,规范考勤制度,通过严格督导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纪律作风建设常态化落地生根。一年来,因下沉社区工作滞后等问题组织党组提醒谈话4人次,极大的纠正了作风不实的问题。四是从严抓队伍。党组书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级级传导压力,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强化对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及时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区纪委通报,收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各项活动,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五是从严抓服务。一年来,局党组班子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在区纪委监委监督指导下,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效能,着力增强企业和办事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在一、二季度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考核中,我局负责的企业开办、政务服务指标均取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分别取得第四和第一的成绩。8月份,全市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批体制机制优化工作现场会在我局召开,东西湖经验获得市级充分肯定,得到全市范围推广。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我局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优化营商环境内力需进一步增强。一是“一门入驻”成效不佳。目前,区级政务服务中心仍未按照“应进必进”要求实现全入驻,部分部门虽然入驻了窗口,实际上仍有大量业务在机关、二级单位办理,没有实现审批职责向一个科室集中,科室向政务中心进驻;各街道虽然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但除将军路街有派出所入驻外,其他街道垂管站所均未入驻大厅,街道自身大部分业务也仍在后台科室办理,民生高频事项不进大厅,便民服务中心不便民,群众还要多处跑。二是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搬迁新址后,税务大厅、婚姻登记处整体入驻,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但受限于场地条件,人社、医保大厅不能集中入驻,只能在形式上设置人社、医保综合窗口,未能实现高频事项“一站式”办理,且仍有许多区级事项“明进暗不进”;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场地建设和硬件设施普遍较差,12个街道便民服务大厅中有8个面积小于200平方米,办事空间甚至不如部分社区宽敞,直接影响到窗口设置和事项入驻,存在窗口办事人员“两头办”,服务对象“两头跑”现象。在人员结构方面,区政务服务中心各入驻部门普遍采用购买服务形式补充窗口工作人员,人员流动性大,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各街道便民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数量偏少,除区行政审批局下沉街道个体工商户“就近办”项目人员及将军路街入驻公安人员3名外,街道配备窗口人员最多的为将军路街5人,最少的为慈惠街2人,且不能专职从事政务服务工作。三是审批事项边界不清晰。随着国家、省、市不断调整和下放行政权力,依申请和公共服务事项经过多次清理、调整、变动后,与行政审批局成立之时已大幅增加。在市政数局组织的“四办”工作考核中,为达到区级指标赋分标准,区行政审批局被动认领了绝大部分新增事项,形成了“没人认领的事项都归行政审批局认领”的工作局面。其中行政审批局认领的部分审批事项由于专业性较强、工作性质特殊等原因实际仍由原部门办理,如“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农业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及植物检疫证书签发”等事项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相应检疫资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核发”实际在区农业农村局二级单位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办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核发”需要配置专门停放车辆的场地,行政审批局只能以委托形式将此类事项交给原单位办理,长期设立“过渡期”,办理流程更复杂,也增加了各部门工作量;还有部分事项是区直部门也从未办理过的,不能提供有效的业务指导,专业性强、程序复杂、不适宜由行政审批局承接,只是因为暂未有人申请而无人关注,实际办理路径仍不明晰,种种情况形成行政审批局与业务部门职责边界混淆、认领和办理“两张皮”的现状。四是“审管联动”、“上下衔接”机制不畅。行政审批职能划转后,职责交接和工作衔接没有形成有效的业务管理闭环。由于市级没有行政审批局,区行政审批局作为事项的承接主体部门,与各类业务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天然连接,有的仍需与同级原职能部门沟通后再衔接原职能部门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级各部门下放、调整审批权限时,对区行政审批局的业务培训、政策指导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区行政审批局对下放、调整的一些审批事项不掌握,存在市区两级衔接不畅等问题。五是系统整合对接难,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任务重,电子证照应用推广阻力大。目前我区政务服务事项涉及133个办理系统,基本上都是国、省垂业务系统,与省统一受理平台对接打通的只有23套,数据资源不能实现实时交换和共享,群众或企业使用电子证照申报审批事项时,电子证照数据无法直接传输到专网审批系统中,跨部门无法获取信息,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尚未完全实现,开展协同审批、跨层级联动审批、大数据挖掘方面存在困难,形成“信息孤岛”,在市级考核压力下存在工作人员二次录入情况,行政审批局在办理具体业务时就存在“多套系统、多个流程、多次录入”的问题,额外增加了审批人员的工作量,严重制约了审批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通过清理无照经营整治行动,引导经营户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对符合办照条件者,采取“秒批、秒办”,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二是实行审管联动。全面落实住所申报承诺制,对符合承诺制要求的申请人,只需提交一张《住所申报承诺书》,即可完成住所申报,相关承诺信息同步推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便于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三是推行便利措施。在“五减”(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成本、减跑动)上下功夫,材料申报能简则简,能合则合,并采取多种核验方式,如视频、微信、电话等,极力压缩审批时间,实现线下标准收件、线上线下融合办理,让高频便民服务事项一次办,免除群众提交材料跑腿之苦,增强群众办事满意度。四是加强三级政务体系建设。确保区、街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区级公安户政、居民身份证高频事项入驻大厅;采取统一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下沉窗口人员的方式,积极探索推进人社、医保、民政、公安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服务,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打造“群众少跑路,服务在家门”的最优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目前,首批试点工作已在将军路街、走马岭街开展。由第三方招聘的工作人员经过区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和残联等高频事项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后,将于10月25日正式上岗。

(二)持续做好“放管服”改革工作。根据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的职责,对标先进城市(区),将改革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完善“放管服”改革调度机制,传导改革压力,压实改革责任,加强对重点改革领域的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商事登记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领域“一事联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主动对接上级单位,主动适应规则调整,推动专网系统与省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融合,建成全区“一网通办”体系。

(三)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跨层级联动、跨部门协同、跨事权整合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基本路径,不断深化“一事联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市通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四)持续强化“互联网+监管”工作。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健全监管工作规范体系,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各部门监管数据全量汇聚,推进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全链条线上留痕,实现监管全程可追溯、数据全过程可查询。推进“一网通管”,强化责任分工和工作落实,建立跨层级监管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日常市场监管工作覆盖和监管行为信息归集录入,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

(五)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大厅管理。进一步加强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工作规范和纪律规范,运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从窗口工作人员工作纪律、行为规范、仪容仪表、环境卫生和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着手,进一步规范窗口及工作人员管理,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窗口服务水平,优化平台服务形象。

(六)进一步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日常巡查,及时查处问题,规范交易行为。组织行业监管部门,利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及时发现招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交易行为。加大统筹力度,切实发挥好综合监管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行业监管部门和基层的监督指导,组织行业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净化招投标市场环境。

(七)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及时发布和更新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并继续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充实公开内容,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加强与上级沟通联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努力探索信息公开的新路子。

(八)确保政务网络稳定运行。加强政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优化政务网络IP地址配置,合理整合相关机房、设备及线路。及时响应各部门政务网络运行需求,确保全区政务网络运行顺畅。

(九)从严从实狠抓作风。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抓牢、抓实区委、区政府有关安排部署,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聚焦突出问题,深入查摆整改,做到作风提升不松劲、不懈怠、不止步,全力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强作风保障。二是强化督导问责。对那些应付差事、敷衍了事以及顶风违纪等行为严肃执纪、铁腕问责,促使全体工作人员真正敬畏红线、底线、高压线。查找机制漏洞,着力从机制上补短板、破难题、固根本,彻底铲除“病根”,实现抓源治本、常态长效。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