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自研电信管盘活小巨人企业

发布时间:2022-11-19 09:30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工人将成品运至空旷处打包等待发货。长江日报记者戴东辉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蔡欣星 通讯员李寒梅)一栋三层楼的生产车间,原材料从顶层进入生产设备后,经过混合、加料,一根管线成品便从位于一层的圆锥形挤出机生产出来,整个生产流程如此循环往复,24小时不停歇。位于东西湖辛安渡街的武汉亚联塑业有限公司(下称“亚联塑业”),是一家生产电力管、通信管的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然而多年前这家企业却一度入不敷出,最终依靠自主创新“起死回生”。

生产车间里,一根根波纹状的橙色管正加紧生产,生产负责人刘幼兵时不时盯着挤出机,做好数据记录。“这台机器,在其他地方都是单螺杆或双螺杆,只有我们这台,是三螺杆。”

这多出的一只螺杆,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亚联塑业总经理黄九环说,这家企业2005年成立时,经营较为困难,不仅产能跟不上,由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招工也困难,企业一度难以为继。

要改变局面,首先要解决粉尘问题。刘幼兵介绍,生产管道需要用到多种原材料,在加料及搅拌环节,有些原材料因为重量较轻,会飘浮空中,难以沉降,于是企业决定购买加料机,用机器自动加料代替以往的人工加料。然而,原材料进入挤出机内,有些重量过轻的原料依然飘浮,挂在机器内壁,无法很好地进行混合导致出料不均匀,便会影响产品质量。

这一难题,最终由经验丰富的厂长李明华破解。“既然原有的双螺杆不足以让较轻的原材料沉降,那就想办法再加上一个螺杆,通过旋转将原材料往下压,使下面的两个螺杆吃料饱满。”这一看似简单的改造,不仅让企业获得技术专利,还大幅度提升了管道生产的合格率,产品成品率直接从92%提升至98%。

黄九环说,除了降尘、提效,在产品的冷却环节,还实现了节能降耗,“冷却水是循环使用的,除了自然蒸发,几乎没有浪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黄九环算了一笔账,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技术改造,每位工人的日生产能力从3吨提升至6吨,但每个人的日工作量却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目前,亚联塑业年生产能力超过两千吨,是技改前的一倍。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一根自研电信管盘活小巨人企业

发布时间:2022-11-19 09:30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工人将成品运至空旷处打包等待发货。长江日报记者戴东辉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蔡欣星 通讯员李寒梅)一栋三层楼的生产车间,原材料从顶层进入生产设备后,经过混合、加料,一根管线成品便从位于一层的圆锥形挤出机生产出来,整个生产流程如此循环往复,24小时不停歇。位于东西湖辛安渡街的武汉亚联塑业有限公司(下称“亚联塑业”),是一家生产电力管、通信管的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然而多年前这家企业却一度入不敷出,最终依靠自主创新“起死回生”。

生产车间里,一根根波纹状的橙色管正加紧生产,生产负责人刘幼兵时不时盯着挤出机,做好数据记录。“这台机器,在其他地方都是单螺杆或双螺杆,只有我们这台,是三螺杆。”

这多出的一只螺杆,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亚联塑业总经理黄九环说,这家企业2005年成立时,经营较为困难,不仅产能跟不上,由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招工也困难,企业一度难以为继。

要改变局面,首先要解决粉尘问题。刘幼兵介绍,生产管道需要用到多种原材料,在加料及搅拌环节,有些原材料因为重量较轻,会飘浮空中,难以沉降,于是企业决定购买加料机,用机器自动加料代替以往的人工加料。然而,原材料进入挤出机内,有些重量过轻的原料依然飘浮,挂在机器内壁,无法很好地进行混合导致出料不均匀,便会影响产品质量。

这一难题,最终由经验丰富的厂长李明华破解。“既然原有的双螺杆不足以让较轻的原材料沉降,那就想办法再加上一个螺杆,通过旋转将原材料往下压,使下面的两个螺杆吃料饱满。”这一看似简单的改造,不仅让企业获得技术专利,还大幅度提升了管道生产的合格率,产品成品率直接从92%提升至98%。

黄九环说,除了降尘、提效,在产品的冷却环节,还实现了节能降耗,“冷却水是循环使用的,除了自然蒸发,几乎没有浪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黄九环算了一笔账,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技术改造,每位工人的日生产能力从3吨提升至6吨,但每个人的日工作量却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目前,亚联塑业年生产能力超过两千吨,是技改前的一倍。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