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沟镇荷包湖农场一支沟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4-01-22 09:29   来源:东西湖区教育局   作者:刘伯飞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笆,换提笆,提笆圆,换灯盏,灯盏薄,换油果,油果尖,杵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

一提起荷包湖农场一支沟的变化,就想起了这首童谣,就想起湖北日报曾经报道过的歌曲《淡淡的乡愁》,心中就涌起无限的感慨,不知道从何说起……

深入到东西湖区踏青,初来乍到的人就会发现到处都有一支沟、二支沟、三支沟……

从前的吴家山农场沿着汉宜公路(就是现在的107国道)以额头湾为起点,从东向西数,大约每四百米就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沟,长约几里路,一直到走马岭农场打靶堤,共有23支沟,以前叫经支沟。打靶堤再往西每隔八百米挖一支沟,叫棉支沟,有人数过也有二十多条沟。荷包湖的人为了省事,从新沟桥头总干沟算起,也是一二三四五的从西往东叫下去。可以这么说,因为当年围垦排水的需要,必须到处挖沟,凡是叫几支沟的地方,一般都是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人没有想那么多,随口就叫下来了,就像把东西湖区叫成东西湖一样。

到了九十年代,东西湖区慢慢讲究起来,吴家山地区也成了热闹的街市,于是有人开始改头换面了,把土里土气的地名换成了颇具文化意味的地名:一清、二雅、三秀、四明、五环、六顺、七雄、八方、九通、十全,一夜之间,就这么高雅起来了,喊了好多年,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我的青少年时期就住在荷包湖农场一支沟附近的一个村庄。

东西湖区荷包湖农场正是1957年以前汉阳县叫河泊湖或者西湖的地方,这里水天泽国,芦苇丛生,一片汪洋。东西湖围垦之后,农场大部分居民基本都是移民,河南人占多数,地广人稀,大家经历了住芦苇棚、芦席棚、稻草棚到红瓦房的几个艰苦阶段,经过一代代围垦人的栉风沐雨,勤扒苦做,现在基本上都住进了预制板盖起的小楼房,虽然赶英超美还在努力中,但是当年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日子终于实现了,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脑,手机都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了,农民也学会用微信和抖音推销农产品了,家用小汽车,对农民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六七十年代,一支沟沟边的马路不像现在可以四辆卡车风驰电掣地错车,两边还有人行道。那时候两辆货车错车都要提前减速,小心翼翼地通过才行。路基也不好,一不留神就会压塌一片,折腾半天才能出来。

那时候,一支沟水面平时大约有十几米宽,北岸有好几排枫杨树、柳树,南岸仅一排水杉,马路就在南岸,沟的两边都是一望无边的农田,二队是棉花,其他队都是水稻,秧苗扎根的时候碧绿的稻田,蓝天白云,白鹭横飞,煞是好看。一到夏天,北岸的树荫下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在孩子们的眼里,热辣辣的太阳根本不算一回事,皮肤晒得黢黑又怎么样呢。有的在沟边学游泳,有的钓鱼,有的在树边捉青蛙,有的在沟里摸鱼。女孩子则在旁边采花,捉蜻蜓、蝴蝶,帮忙男孩子捡鱼,用细柳枝把鱼鳃一串串连起来。特别是中午,早起晚归特别辛劳倒头就能睡着的大人都午休了,孩子们无拘无束可以尽情地在水边游玩。

荷包湖的一支沟西边浅,东头深。西边是汉丹铁路,东边通着新沟桥、总干沟。一九五八年之后,一支沟附近的居民渐渐稳定下来。四小队大仓库往西开辟了一个村庄,老百姓称之为四队。东风队大仓库周围也慢慢形成了一个大村落,叫东风队。沟北边是东风队,新建队,沟南边是二队、四队。

一支沟两岸几乎全部是一九五八年参加围垦的移民,头几年倒也相安无事,后来搞阶级斗争,“四清”,外调,哪些成分复杂的人被搞得清清楚楚,被造反派划为另类,成了批斗对象。原来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也被贫下中农宣传队明确地划定了界限,给有些孩子的青少年留下了阴影。

东风队和四队比较大,离新沟桥头公汽站比较近,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下放,常常都安排在这两个队,这两个队文化生活就会比较丰富,城里来的一时半会晒不黑的美丽姑娘,就成了小伙子们的向往,城里的干部们也带来了吹拉弹唱舞,琴棋书画茶,体育运动项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农村的家长和青少年,丰富了文化视野。传说写过长篇小说《李自成》的著名作家姚雪垠曾经在荷包湖农场劳动过大半年,很可能是在东风队。

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发现村民李大叔在门口看一本崭新的厚书,仔细一瞅,原来是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我好奇地问:“哪弄的?”“买的。”我心中的想法脱口而出:“买这书干啥呀?”“看看,增长知识。”大叔神定气闲,目不转睛,我一时无语,暗自称奇。那个年头很多农民早出晚归非常劳累,村里几乎找不出一个穿没有补丁衣服的人,正是这位喜欢读闲书的大叔把小儿子培养成了一支沟两岸唯一的局级干部。

荷包湖农场大队一级最早的小学就开设在东风队,后来又搬到二队,好几个知识青年当过老师。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一支沟两岸不少小伙伴们养成了爱学习勤努力的习惯,因此走出去不少的人才。企业家有李少华、杨杰、申朝阳、王洪文、陈建军等,局级干部有李福泉,副局级干部黄新民、处级有岳军、李继业,副处级黄春兰、科级有李凤启、刘明亮、王新政、腾新建,还有博士赵煌璇、汪红斌等。

大约是七十年代吧,大队领导考虑到东风队东边田里出工太远走到田间地头都快半小时了,于是决定抽一部分村民组建一个新的村庄,出门左走两里路就是新沟桥头站,右行九里路就是买东卖西的新沟镇。这个村子就叫新建队。

新建队建成之后,村民出门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难题:晴天还好说,阴雨天或者路上泥巴没有干透的时候,每天要经过一百多米的泥巴路才能走到四队的砖桥过沟,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或者遇到交公粮,走亲戚需要多绕一段路,大家都觉得不方便。

村里人一商量,决定用村后已经长大成材的榆树木在村中间沟面架起一座木桥,最起码可以方便大家出行了。

在青壮汉子的努力下,木桥架好了,故事就出来了:胆大的过桥,噔噔蹬就过去了,胆小的年纪大的除了自己战战兢兢,家里人还得在旁边壮胆指路。遇到夏天大暴雨,满沟都是水,水都漫过木桥了,天天在桥上路过的人谁也不再想绕到砖桥那边,都熟门熟路的在木桥上蹚水过桥,有那么一天就有一个独生子女掉水里去了,幸亏发现得早,及时捞了起来。

于是,大家又觉得为什么不能在自己村口修一座砖桥或者水泥桥呢?

在层层报告上去之后,拱形的水泥桥终于修好了。但是,村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个桥是农场基建队土专家老孙设计的,恐怕质量不牢靠,平时只能走板车、手扶拖拉机、小汽车、小货车,而不能走拖拉机、卡车和大货车。这个规定谁也没有去细端详,反正村里会开车的几个司机都默默地遵守着……

八十年代有一天,一个城里单位要来村里买西瓜,不知就里的司机开着大卡车忽地一下就冲了过来,装满西瓜后又忽地一下过桥去了。车走远了,村里人赶紧桥上桥下检查有没有裂痕——没有!大家这才知道,这个移民堆里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修的桥,可以载重,靠得住。从此,村里交公粮的汽车就大摇大摆地过桥了。

今年春天,新沟镇街道办事处桃花节开幕式,我来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忽然发现,原来住过的村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工厂,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墙覆盖着我梦里多少次回到的地方,仔细一观察,连一棵我认识的树都没有了。

除了一支沟马路扩宽了许多,汽车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之外,村前农田中又修出了一条标准宽阔的柏油马路,向东延伸,一直通到吴家山。一支沟也失去了弯弯曲曲的个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水泥板整整齐齐砌上了护坡,估计小孩子再下去游泳也用不着洗脚就可以直接穿鞋了。

最大的变化是农场被称为街道了,归新沟镇街道办事处管辖。吴家山那边过来的H88路公交汽车可以直接开到了再次异地修建的原来马路对面的新村庄,家家都是两间两层的小洋楼,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放农具和三轮车。

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之后,农民再也没有种劳神费力的水稻了,大部分都选择了种桃树,然后桃树下面套种其他农作物,这样干脚干手的做事,就比以前在水里摸爬滚打强多了。

大家都这么一想,冷不丁地成全了旅游农家乐,农民司空见惯的春暖花开美景成了吸引四方游客的万亩桃花农家游项目。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数万游客走出高楼林立的城市,走进满面春风的十里花乡,牵着家人的手,或者扶老携幼,或者和朋友们漫步在黄澄澄的油菜花和粉红色的桃花源里嬉戏,留影,赏花,采野菜,放风筝,拍抖音,然后在草场村的农家小院吃点农家菜,喝点农家酒,一个个醉醺醺地尽兴而归……

就像新沟镇桃花节《走进桃源》歌里唱的那样:

“条条道路绕啊,绕过新沟桥,

草场村里桃花美,年年春意闹,

田间挖野菜吆,树上摘桃胶,

尽情分享农家乐,一路花枝俏……”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新沟镇荷包湖农场一支沟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4-01-22 09:29

来源:东西湖区教育局   作者:刘伯飞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笆,换提笆,提笆圆,换灯盏,灯盏薄,换油果,油果尖,杵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

一提起荷包湖农场一支沟的变化,就想起了这首童谣,就想起湖北日报曾经报道过的歌曲《淡淡的乡愁》,心中就涌起无限的感慨,不知道从何说起……

深入到东西湖区踏青,初来乍到的人就会发现到处都有一支沟、二支沟、三支沟……

从前的吴家山农场沿着汉宜公路(就是现在的107国道)以额头湾为起点,从东向西数,大约每四百米就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沟,长约几里路,一直到走马岭农场打靶堤,共有23支沟,以前叫经支沟。打靶堤再往西每隔八百米挖一支沟,叫棉支沟,有人数过也有二十多条沟。荷包湖的人为了省事,从新沟桥头总干沟算起,也是一二三四五的从西往东叫下去。可以这么说,因为当年围垦排水的需要,必须到处挖沟,凡是叫几支沟的地方,一般都是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人没有想那么多,随口就叫下来了,就像把东西湖区叫成东西湖一样。

到了九十年代,东西湖区慢慢讲究起来,吴家山地区也成了热闹的街市,于是有人开始改头换面了,把土里土气的地名换成了颇具文化意味的地名:一清、二雅、三秀、四明、五环、六顺、七雄、八方、九通、十全,一夜之间,就这么高雅起来了,喊了好多年,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我的青少年时期就住在荷包湖农场一支沟附近的一个村庄。

东西湖区荷包湖农场正是1957年以前汉阳县叫河泊湖或者西湖的地方,这里水天泽国,芦苇丛生,一片汪洋。东西湖围垦之后,农场大部分居民基本都是移民,河南人占多数,地广人稀,大家经历了住芦苇棚、芦席棚、稻草棚到红瓦房的几个艰苦阶段,经过一代代围垦人的栉风沐雨,勤扒苦做,现在基本上都住进了预制板盖起的小楼房,虽然赶英超美还在努力中,但是当年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日子终于实现了,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脑,手机都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了,农民也学会用微信和抖音推销农产品了,家用小汽车,对农民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六七十年代,一支沟沟边的马路不像现在可以四辆卡车风驰电掣地错车,两边还有人行道。那时候两辆货车错车都要提前减速,小心翼翼地通过才行。路基也不好,一不留神就会压塌一片,折腾半天才能出来。

那时候,一支沟水面平时大约有十几米宽,北岸有好几排枫杨树、柳树,南岸仅一排水杉,马路就在南岸,沟的两边都是一望无边的农田,二队是棉花,其他队都是水稻,秧苗扎根的时候碧绿的稻田,蓝天白云,白鹭横飞,煞是好看。一到夏天,北岸的树荫下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在孩子们的眼里,热辣辣的太阳根本不算一回事,皮肤晒得黢黑又怎么样呢。有的在沟边学游泳,有的钓鱼,有的在树边捉青蛙,有的在沟里摸鱼。女孩子则在旁边采花,捉蜻蜓、蝴蝶,帮忙男孩子捡鱼,用细柳枝把鱼鳃一串串连起来。特别是中午,早起晚归特别辛劳倒头就能睡着的大人都午休了,孩子们无拘无束可以尽情地在水边游玩。

荷包湖的一支沟西边浅,东头深。西边是汉丹铁路,东边通着新沟桥、总干沟。一九五八年之后,一支沟附近的居民渐渐稳定下来。四小队大仓库往西开辟了一个村庄,老百姓称之为四队。东风队大仓库周围也慢慢形成了一个大村落,叫东风队。沟北边是东风队,新建队,沟南边是二队、四队。

一支沟两岸几乎全部是一九五八年参加围垦的移民,头几年倒也相安无事,后来搞阶级斗争,“四清”,外调,哪些成分复杂的人被搞得清清楚楚,被造反派划为另类,成了批斗对象。原来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也被贫下中农宣传队明确地划定了界限,给有些孩子的青少年留下了阴影。

东风队和四队比较大,离新沟桥头公汽站比较近,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下放,常常都安排在这两个队,这两个队文化生活就会比较丰富,城里来的一时半会晒不黑的美丽姑娘,就成了小伙子们的向往,城里的干部们也带来了吹拉弹唱舞,琴棋书画茶,体育运动项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农村的家长和青少年,丰富了文化视野。传说写过长篇小说《李自成》的著名作家姚雪垠曾经在荷包湖农场劳动过大半年,很可能是在东风队。

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发现村民李大叔在门口看一本崭新的厚书,仔细一瞅,原来是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我好奇地问:“哪弄的?”“买的。”我心中的想法脱口而出:“买这书干啥呀?”“看看,增长知识。”大叔神定气闲,目不转睛,我一时无语,暗自称奇。那个年头很多农民早出晚归非常劳累,村里几乎找不出一个穿没有补丁衣服的人,正是这位喜欢读闲书的大叔把小儿子培养成了一支沟两岸唯一的局级干部。

荷包湖农场大队一级最早的小学就开设在东风队,后来又搬到二队,好几个知识青年当过老师。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一支沟两岸不少小伙伴们养成了爱学习勤努力的习惯,因此走出去不少的人才。企业家有李少华、杨杰、申朝阳、王洪文、陈建军等,局级干部有李福泉,副局级干部黄新民、处级有岳军、李继业,副处级黄春兰、科级有李凤启、刘明亮、王新政、腾新建,还有博士赵煌璇、汪红斌等。

大约是七十年代吧,大队领导考虑到东风队东边田里出工太远走到田间地头都快半小时了,于是决定抽一部分村民组建一个新的村庄,出门左走两里路就是新沟桥头站,右行九里路就是买东卖西的新沟镇。这个村子就叫新建队。

新建队建成之后,村民出门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难题:晴天还好说,阴雨天或者路上泥巴没有干透的时候,每天要经过一百多米的泥巴路才能走到四队的砖桥过沟,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或者遇到交公粮,走亲戚需要多绕一段路,大家都觉得不方便。

村里人一商量,决定用村后已经长大成材的榆树木在村中间沟面架起一座木桥,最起码可以方便大家出行了。

在青壮汉子的努力下,木桥架好了,故事就出来了:胆大的过桥,噔噔蹬就过去了,胆小的年纪大的除了自己战战兢兢,家里人还得在旁边壮胆指路。遇到夏天大暴雨,满沟都是水,水都漫过木桥了,天天在桥上路过的人谁也不再想绕到砖桥那边,都熟门熟路的在木桥上蹚水过桥,有那么一天就有一个独生子女掉水里去了,幸亏发现得早,及时捞了起来。

于是,大家又觉得为什么不能在自己村口修一座砖桥或者水泥桥呢?

在层层报告上去之后,拱形的水泥桥终于修好了。但是,村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个桥是农场基建队土专家老孙设计的,恐怕质量不牢靠,平时只能走板车、手扶拖拉机、小汽车、小货车,而不能走拖拉机、卡车和大货车。这个规定谁也没有去细端详,反正村里会开车的几个司机都默默地遵守着……

八十年代有一天,一个城里单位要来村里买西瓜,不知就里的司机开着大卡车忽地一下就冲了过来,装满西瓜后又忽地一下过桥去了。车走远了,村里人赶紧桥上桥下检查有没有裂痕——没有!大家这才知道,这个移民堆里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修的桥,可以载重,靠得住。从此,村里交公粮的汽车就大摇大摆地过桥了。

今年春天,新沟镇街道办事处桃花节开幕式,我来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忽然发现,原来住过的村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工厂,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墙覆盖着我梦里多少次回到的地方,仔细一观察,连一棵我认识的树都没有了。

除了一支沟马路扩宽了许多,汽车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之外,村前农田中又修出了一条标准宽阔的柏油马路,向东延伸,一直通到吴家山。一支沟也失去了弯弯曲曲的个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水泥板整整齐齐砌上了护坡,估计小孩子再下去游泳也用不着洗脚就可以直接穿鞋了。

最大的变化是农场被称为街道了,归新沟镇街道办事处管辖。吴家山那边过来的H88路公交汽车可以直接开到了再次异地修建的原来马路对面的新村庄,家家都是两间两层的小洋楼,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放农具和三轮车。

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之后,农民再也没有种劳神费力的水稻了,大部分都选择了种桃树,然后桃树下面套种其他农作物,这样干脚干手的做事,就比以前在水里摸爬滚打强多了。

大家都这么一想,冷不丁地成全了旅游农家乐,农民司空见惯的春暖花开美景成了吸引四方游客的万亩桃花农家游项目。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数万游客走出高楼林立的城市,走进满面春风的十里花乡,牵着家人的手,或者扶老携幼,或者和朋友们漫步在黄澄澄的油菜花和粉红色的桃花源里嬉戏,留影,赏花,采野菜,放风筝,拍抖音,然后在草场村的农家小院吃点农家菜,喝点农家酒,一个个醉醺醺地尽兴而归……

就像新沟镇桃花节《走进桃源》歌里唱的那样:

“条条道路绕啊,绕过新沟桥,

草场村里桃花美,年年春意闹,

田间挖野菜吆,树上摘桃胶,

尽情分享农家乐,一路花枝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