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尾“水花”搅活“良湖” 东西湖鱼苗“打飞的”去四川

发布时间:2021-08-27 11:36   来源: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志成 徐一帆 李敏兰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良湖垸大队“藏在了森林背后”,村里的党员养殖户石建中却“名声在外”。



在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区域版图上,良湖垸大队拥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武汉四环线合围的地方,是紧邻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的一个小村庄。而它又是东西湖出了名的低洼田地,是水产养殖的天然“宝地”。

上周末,石建中指导的一户水产养殖户刚“起”了一池鱼,赶上近期鱼价上涨,卖了好价钱,笑得合不拢嘴。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率先在村里挖塘养鱼

在良湖垸养鱼,绕不开“技术能手”石建中。

24年前,石建中的儿子刚上学前班,他把自家的水田推成池塘,成为良湖垸大队第一个大规模专业养鱼户,“不能一直穷下去,得鼓起勇气求变通。”

此前的良湖垸农户多种水稻,但收成很不稳定。不破不立,三十而立的石建中平静稳定的生活因24亩鱼塘,激起了一丝水花。亩产不到千斤的水稻田,变成了年产千斤鱼的好水塘,收成翻了好几番。



石建中顶着烈日在鱼塘边查看养殖情况

此前,石建中在邻村水产大队干了8年渔政检查员,“不能算是专家,但作为生活在湖区的人,对养鱼略懂一二。”

石建中解释,不是所有的水田都能改成鱼塘,主要还是因为地处湖区洼地的良湖垸,池底淤泥松软适合养鱼。

“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不断探索,建起村里首个甲鱼基地、鳝鱼基地,但因成本太高而逐渐舍弃。花了10年,石建中终于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子,在2008年搞起了鱼苗繁育。

自学技术,自建基地

万尾鱼苗近乎成本价供村民养殖

沿着走新路一路往西,在银湖路交叉口附近往南“拐一脚”,一条不起眼的乡村小路直通良湖垸大队。

曲径通幽处,觅得一片村。每隔800米,横着一条10米宽的沟渠,连通全域,活水引流自汉江。大队副书记周亮告诉记者,兴修水利是良湖垸近年来投入最大的为民利好,这些年没闹过水灾,水产养殖也搞得风生水起。“大队有247户从事渔业,养殖面积达4605亩。”



良湖垸的成片鱼塘

路过大队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往前不到500米,就是石建中的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眼下不是鱼苗繁殖期,30亩基地里显得很寂静。他指着不同的育种水塘,回忆起这些年的不容易。

面朝鱼塘背朝天,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2008年,为了解决大队“鱼苗供给量不足及鱼苗质量不高,造成农户养殖减产”这一难题,石建中通过自学鱼苗繁育知识,大胆请教大学教授,学习水花繁育种苗技术,取得了资格证书。2009年,中专学历的他提出了《关于良湖垸大队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报告》,次年开建繁育基地,经过街道办事处和区科技局有关部门的认证审核,将此项目纳入2011年科技互相扶持项目,并于当年实现投产。

石建中给记者科普了一些淡水养殖的专业术语,各种阶段的鱼都有不同叫法:刚从鱼卵中孵化出来的小鱼苗叫做“水花”;长了几天后称作“乌仔”;经20-25天培育,一般长到3厘米以上即1寸左右长的时候,就叫“寸片”;之后就是“鱼种”了。



培育养殖的鱼苗“寸片”

10年来,基地年均繁殖“水花”2亿尾,主要是草、青、鲢、鳙“四大家鱼”品种。别看数量如此庞大,其实不赚什么钱,万尾‘水花’卖给村民养殖户只收10块钱的近乎成本价。

“为乡亲们服务,我义不容辞。”今年53岁的石建中,话语没有半点迟疑。



石建中在鱼塘边现场指导养殖户

作为大队养鱼致富带头人,村支部在2004年发展石建中为中共党员。“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换作我们农民党员讲,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这是他的入党初心,也是他践行的承诺。

带头创业,带村致富

培育的鱼苗“坐飞机”运往四川

“养鱼蛮辛苦,24小时要守在池塘边,要观察水氧,要驱赶水鸟,一天要喂5遍饲料,夜里还要不定时起来巡塘。”

在养殖户舒学祥的10亩鱼塘四周,种着玉米、花生、芝麻、大豆,“物尽其用”,水里的刁子鱼长到了6两重,不到两个月,就能大卖。见到石建中过来指导,舒师傅笑脸相迎,递上了刚从塘边摘的甜瓜。

图片■ 石建中和舒学祥在鱼塘中心检查长势情况

大队有180多户养殖户是从石建中那里采购的鱼苗。“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为了帮助大队的部分农户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主动垫资帮他们购买种苗,等到农户手头宽松后再收回。”周亮介绍,石建中还会采取现场示范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养殖管理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每天都要在村里巡回指导养殖户

2013年,由大队出资、石建中牵头,办起了合作社,全村“抱团”走向致富路。不出两年,大队亩均产值提高了9%,每亩纯增效益500元以上。“现在,每家每户每年都能有10来万的收入,不过鱼饲料贵,投入成本也很高啊。”



刁子鱼长到了6两重

亿尾“水花”激起了“千层浪”,搅活了这池“良湖”,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打响了名声。武汉市内的黄陂、新洲,城市圈的孝感,纷纷慕名前来,甚至四川的养殖户,每年都要从育苗基地里空运千万尾“水花”回川养殖。

“只要瞄准了一个正确的方向,能为自己、帮别人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就要排除万难,坚持走下去。”近年来,石建中接连获评市级科技示范户、东西湖区劳动模范、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亿尾“水花”搅活“良湖” 东西湖鱼苗“打飞的”去四川

发布时间:2021-08-27 11:36

来源: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志成 徐一帆 李敏兰  

良湖垸大队“藏在了森林背后”,村里的党员养殖户石建中却“名声在外”。



在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区域版图上,良湖垸大队拥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武汉四环线合围的地方,是紧邻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的一个小村庄。而它又是东西湖出了名的低洼田地,是水产养殖的天然“宝地”。

上周末,石建中指导的一户水产养殖户刚“起”了一池鱼,赶上近期鱼价上涨,卖了好价钱,笑得合不拢嘴。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率先在村里挖塘养鱼

在良湖垸养鱼,绕不开“技术能手”石建中。

24年前,石建中的儿子刚上学前班,他把自家的水田推成池塘,成为良湖垸大队第一个大规模专业养鱼户,“不能一直穷下去,得鼓起勇气求变通。”

此前的良湖垸农户多种水稻,但收成很不稳定。不破不立,三十而立的石建中平静稳定的生活因24亩鱼塘,激起了一丝水花。亩产不到千斤的水稻田,变成了年产千斤鱼的好水塘,收成翻了好几番。



石建中顶着烈日在鱼塘边查看养殖情况

此前,石建中在邻村水产大队干了8年渔政检查员,“不能算是专家,但作为生活在湖区的人,对养鱼略懂一二。”

石建中解释,不是所有的水田都能改成鱼塘,主要还是因为地处湖区洼地的良湖垸,池底淤泥松软适合养鱼。

“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不断探索,建起村里首个甲鱼基地、鳝鱼基地,但因成本太高而逐渐舍弃。花了10年,石建中终于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子,在2008年搞起了鱼苗繁育。

自学技术,自建基地

万尾鱼苗近乎成本价供村民养殖

沿着走新路一路往西,在银湖路交叉口附近往南“拐一脚”,一条不起眼的乡村小路直通良湖垸大队。

曲径通幽处,觅得一片村。每隔800米,横着一条10米宽的沟渠,连通全域,活水引流自汉江。大队副书记周亮告诉记者,兴修水利是良湖垸近年来投入最大的为民利好,这些年没闹过水灾,水产养殖也搞得风生水起。“大队有247户从事渔业,养殖面积达4605亩。”



良湖垸的成片鱼塘

路过大队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往前不到500米,就是石建中的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眼下不是鱼苗繁殖期,30亩基地里显得很寂静。他指着不同的育种水塘,回忆起这些年的不容易。

面朝鱼塘背朝天,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2008年,为了解决大队“鱼苗供给量不足及鱼苗质量不高,造成农户养殖减产”这一难题,石建中通过自学鱼苗繁育知识,大胆请教大学教授,学习水花繁育种苗技术,取得了资格证书。2009年,中专学历的他提出了《关于良湖垸大队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报告》,次年开建繁育基地,经过街道办事处和区科技局有关部门的认证审核,将此项目纳入2011年科技互相扶持项目,并于当年实现投产。

石建中给记者科普了一些淡水养殖的专业术语,各种阶段的鱼都有不同叫法:刚从鱼卵中孵化出来的小鱼苗叫做“水花”;长了几天后称作“乌仔”;经20-25天培育,一般长到3厘米以上即1寸左右长的时候,就叫“寸片”;之后就是“鱼种”了。



培育养殖的鱼苗“寸片”

10年来,基地年均繁殖“水花”2亿尾,主要是草、青、鲢、鳙“四大家鱼”品种。别看数量如此庞大,其实不赚什么钱,万尾‘水花’卖给村民养殖户只收10块钱的近乎成本价。

“为乡亲们服务,我义不容辞。”今年53岁的石建中,话语没有半点迟疑。



石建中在鱼塘边现场指导养殖户

作为大队养鱼致富带头人,村支部在2004年发展石建中为中共党员。“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换作我们农民党员讲,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这是他的入党初心,也是他践行的承诺。

带头创业,带村致富

培育的鱼苗“坐飞机”运往四川

“养鱼蛮辛苦,24小时要守在池塘边,要观察水氧,要驱赶水鸟,一天要喂5遍饲料,夜里还要不定时起来巡塘。”

在养殖户舒学祥的10亩鱼塘四周,种着玉米、花生、芝麻、大豆,“物尽其用”,水里的刁子鱼长到了6两重,不到两个月,就能大卖。见到石建中过来指导,舒师傅笑脸相迎,递上了刚从塘边摘的甜瓜。

图片■ 石建中和舒学祥在鱼塘中心检查长势情况

大队有180多户养殖户是从石建中那里采购的鱼苗。“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为了帮助大队的部分农户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主动垫资帮他们购买种苗,等到农户手头宽松后再收回。”周亮介绍,石建中还会采取现场示范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养殖管理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每天都要在村里巡回指导养殖户

2013年,由大队出资、石建中牵头,办起了合作社,全村“抱团”走向致富路。不出两年,大队亩均产值提高了9%,每亩纯增效益500元以上。“现在,每家每户每年都能有10来万的收入,不过鱼饲料贵,投入成本也很高啊。”



刁子鱼长到了6两重

亿尾“水花”激起了“千层浪”,搅活了这池“良湖”,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打响了名声。武汉市内的黄陂、新洲,城市圈的孝感,纷纷慕名前来,甚至四川的养殖户,每年都要从育苗基地里空运千万尾“水花”回川养殖。

“只要瞄准了一个正确的方向,能为自己、帮别人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就要排除万难,坚持走下去。”近年来,石建中接连获评市级科技示范户、东西湖区劳动模范、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