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3-03-13 09:0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王巍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什么是文明化进程?就是一个区域从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算起,一直到文明的形成这样一个过程,也有学者称之为社会复杂化。为了解每个地区是怎样从平等的社会到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然后出现权力并强化为国家,了解一个区域以及它在文明起源进程当中,各区域之间相互的关系怎么样从多地的起源后来逐渐形成以中原为引领的一体化进程,国家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一项多学科结合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中游是探源工程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区域。通过20年的考古成果来看,长江中游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格局基本明晰,我们可以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大体分为七个阶段,即农业的萌芽、文明的奠基、文明的起源、文明化进程加速、区域文明鼎盛、文明的转型、融入王国文明。整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长江中游是史前文化比较发达、文化内涵颇具特色的区域。丰富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发达表现为制陶技术久远,至少一万五千年前已经发明了,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在长江中游发明的。在长江中游和岭南、桂林这一带发现洞穴遗址,这一带很有可能是陶器发明的地区。文化内涵颇具特色,加上郧县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实证的。但实际上还不能汇演百万年、二百万年以来的各个阶段。相对来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中游的考古材料还比较欠缺,长江中游的旧石器研究亟待加强。长江中游地区一万五千年中一万年左右的情况,距今约8300—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已经揭示了一些信息。当全世界范围内距今10000年左右真正农业开始的时候,长江中游地区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考古。玉蟾岩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该遗址连续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和最早的陶制品。然而,人类走出山洞来到山前的平地活动,再到所谓的后来的农业兴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面貌是需要我们考古去填补的。

第二,长江中游地区经历了同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化进程,即万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一百年转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领的王国文明格局中。长江中游地区万年奠基,是以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七八千年起步,其表现是精神层面的丰富、陶器的进步。但是比较起来,像淮河流域一样,长江中下游七八千年是否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是否开始出现社会分化?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最新的发现——社会分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十分明显,如有些墓葬随葬八件乌龟壳,其余墓葬随葬数量按八件、六件、四件、两件递减,大量墓葬没有随葬品。又如最早是有的人通体上坠下来两串绿松石石珠,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的。人与人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不同——对财富的不同的占有,就是社会开始出现分化。七八千年前的遗址,以高庙为代表,精神层面非常丰富,有一些人是祭司,具有通神的功能,能解释上天的意志,其身份地位显然不同一般。还有就是六千年加速,可以看到像城头山这样的遗址。但是六千年到五千年,就是六千年到屈家岭文化的发达阶段。这个阶段当中,比如从大溪转到屈家岭,屈家岭早期的状况、社会分化的情况,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进程虽然大体上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同步,但是各个阶段,都相对欠缺一些关键的资料。到后来五千多年进入的时候,以屈家岭中晚期为代表,然后四千一百年左右转型,所谓的后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的出现。然后再到下一个阶段,问题就是中原夏王朝的世界,是不是曾经到了这?具体的过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尤其是距今六千到五千多年,它的彩陶向周围有一个强烈的辐射,最早是在陕晋豫交界区,包括甘肃南部,在六千年左右的时候,扩展到河南全境、山西南部等地。等到五千四百年到五千年的时候,扩展到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中下游和河套地区乃至辽宁西部。第一次出现中原文化向周围的扩展,扩展起码到了江汉平原这一带,第一次形成了中原地区对周围文化的辐射。

第三,自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由澧阳平原转移至江汉平原,石家河遗址成为长江中游区域文明的中心。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概括出来三要素: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在没有当时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根据什么得知它进入阶级王权国家呢?其实,王权和国家的出现在考古遗存上能够得到反映,应该能够看到特征。根据考古实际概括出五项特征,一个是都城的出现,规模宏大,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二是有作为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宫殿或与神沟通的神庙。三是埋葬王和其他高级贵族的大墓。四是彰显权贵阶级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五是战争和暴力。在考古上,大墓武器随葬、宽大壕沟乃至高大城墙的护卫、地位低的人被地位高的人殉葬等。在考古上,如果一个遗址能够符合上述特征,哪怕它没有冶金术,哪怕没有文字使用的证据,我们可以判断它进入了文明社会。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考古成果显示,在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8000年前开始社会分化,5000年前开始进入初级文明的社会,长江中游地区就是其中之一。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由澧阳平原移到江汉平原,但是也不排除江汉平原在那时候就是一个中心,也就是和澧阳平原并列的两个中心。然后以屈家岭、石家河的发达为标志,形成了一统长江中游的格局,这一点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第四,长江中游地区在同周边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距今5000年前后,构成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伟大进程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者。我们可以举出龙的信仰的出现、以玉为贵的理念,以及以钺作为军事权力的象征等若干方面例证。长江中游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很多方面:第一,相较于良渚的玉琮、玉璧,长江中游有最早的陶器的发明,时间上不晚于一万五六千年前,这是很突出的代表。第二,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都可以追溯到那里。第三,有包括漆器的发达、纺织丝绸的技术以及曾侯系列墓所反映的以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第四,长江下游的稻作有万年历史,但是长江中游地区最起码对稻作利用也是跟陶器是几乎同时的,可能有一万几千年的历史。所以,现在讲稻作起源是长江中下游,而且水稻的发明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水稻的发明不是在野生稻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而是在边缘。因为边缘就无法像云南一年四季都容易获得食物资源,所以才要考虑对一些植物要重视和管理,以便在没有很多自然食物的时候,也能够依靠人工培育顺利度过,所以长江中游无一例外也是水稻发明的重要的候选地。第五,长江中游基于其地理位置,在跟中原地区互动的同时也和长江下游及长江上游进行互动,比如长江上游地区的青铜冶铸技术,很有可能不是来源于中原地区,而是由长江中游传过去,包括稻作也是类似的传播途径,所以长江中游的先民对于后来古蜀文明的形成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名言——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民进步的重要的动力,这一点在长江中游也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例证。

当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也有很多缺环。这些未解之谜和考古缺环是鼓励或引导专家学者,包括社会人士,去更关心和做进一步研究,让长江中游的文明画卷能够更加清晰。所以,当前目标任务就是在我们这一代能够尽可能地把文明化进程格局清晰呈现出来,使年轻的一代有更多的线条、更多的色彩,让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格局更好地展现在世人和世界面前。

(作者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3-03-13 09:0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王巍  

什么是文明化进程?就是一个区域从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算起,一直到文明的形成这样一个过程,也有学者称之为社会复杂化。为了解每个地区是怎样从平等的社会到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然后出现权力并强化为国家,了解一个区域以及它在文明起源进程当中,各区域之间相互的关系怎么样从多地的起源后来逐渐形成以中原为引领的一体化进程,国家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一项多学科结合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中游是探源工程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区域。通过20年的考古成果来看,长江中游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格局基本明晰,我们可以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大体分为七个阶段,即农业的萌芽、文明的奠基、文明的起源、文明化进程加速、区域文明鼎盛、文明的转型、融入王国文明。整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长江中游是史前文化比较发达、文化内涵颇具特色的区域。丰富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发达表现为制陶技术久远,至少一万五千年前已经发明了,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在长江中游发明的。在长江中游和岭南、桂林这一带发现洞穴遗址,这一带很有可能是陶器发明的地区。文化内涵颇具特色,加上郧县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实证的。但实际上还不能汇演百万年、二百万年以来的各个阶段。相对来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中游的考古材料还比较欠缺,长江中游的旧石器研究亟待加强。长江中游地区一万五千年中一万年左右的情况,距今约8300—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已经揭示了一些信息。当全世界范围内距今10000年左右真正农业开始的时候,长江中游地区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考古。玉蟾岩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该遗址连续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和最早的陶制品。然而,人类走出山洞来到山前的平地活动,再到所谓的后来的农业兴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面貌是需要我们考古去填补的。

第二,长江中游地区经历了同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化进程,即万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一百年转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领的王国文明格局中。长江中游地区万年奠基,是以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为代表的;七八千年起步,其表现是精神层面的丰富、陶器的进步。但是比较起来,像淮河流域一样,长江中下游七八千年是否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是否开始出现社会分化?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最新的发现——社会分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十分明显,如有些墓葬随葬八件乌龟壳,其余墓葬随葬数量按八件、六件、四件、两件递减,大量墓葬没有随葬品。又如最早是有的人通体上坠下来两串绿松石石珠,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的。人与人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不同——对财富的不同的占有,就是社会开始出现分化。七八千年前的遗址,以高庙为代表,精神层面非常丰富,有一些人是祭司,具有通神的功能,能解释上天的意志,其身份地位显然不同一般。还有就是六千年加速,可以看到像城头山这样的遗址。但是六千年到五千年,就是六千年到屈家岭文化的发达阶段。这个阶段当中,比如从大溪转到屈家岭,屈家岭早期的状况、社会分化的情况,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进程虽然大体上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同步,但是各个阶段,都相对欠缺一些关键的资料。到后来五千多年进入的时候,以屈家岭中晚期为代表,然后四千一百年左右转型,所谓的后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的出现。然后再到下一个阶段,问题就是中原夏王朝的世界,是不是曾经到了这?具体的过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尤其是距今六千到五千多年,它的彩陶向周围有一个强烈的辐射,最早是在陕晋豫交界区,包括甘肃南部,在六千年左右的时候,扩展到河南全境、山西南部等地。等到五千四百年到五千年的时候,扩展到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中下游和河套地区乃至辽宁西部。第一次出现中原文化向周围的扩展,扩展起码到了江汉平原这一带,第一次形成了中原地区对周围文化的辐射。

第三,自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由澧阳平原转移至江汉平原,石家河遗址成为长江中游区域文明的中心。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概括出来三要素: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在没有当时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根据什么得知它进入阶级王权国家呢?其实,王权和国家的出现在考古遗存上能够得到反映,应该能够看到特征。根据考古实际概括出五项特征,一个是都城的出现,规模宏大,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二是有作为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宫殿或与神沟通的神庙。三是埋葬王和其他高级贵族的大墓。四是彰显权贵阶级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五是战争和暴力。在考古上,大墓武器随葬、宽大壕沟乃至高大城墙的护卫、地位低的人被地位高的人殉葬等。在考古上,如果一个遗址能够符合上述特征,哪怕它没有冶金术,哪怕没有文字使用的证据,我们可以判断它进入了文明社会。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考古成果显示,在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8000年前开始社会分化,5000年前开始进入初级文明的社会,长江中游地区就是其中之一。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由澧阳平原移到江汉平原,但是也不排除江汉平原在那时候就是一个中心,也就是和澧阳平原并列的两个中心。然后以屈家岭、石家河的发达为标志,形成了一统长江中游的格局,这一点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第四,长江中游地区在同周边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距今5000年前后,构成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伟大进程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者。我们可以举出龙的信仰的出现、以玉为贵的理念,以及以钺作为军事权力的象征等若干方面例证。长江中游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很多方面:第一,相较于良渚的玉琮、玉璧,长江中游有最早的陶器的发明,时间上不晚于一万五六千年前,这是很突出的代表。第二,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都可以追溯到那里。第三,有包括漆器的发达、纺织丝绸的技术以及曾侯系列墓所反映的以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第四,长江下游的稻作有万年历史,但是长江中游地区最起码对稻作利用也是跟陶器是几乎同时的,可能有一万几千年的历史。所以,现在讲稻作起源是长江中下游,而且水稻的发明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水稻的发明不是在野生稻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而是在边缘。因为边缘就无法像云南一年四季都容易获得食物资源,所以才要考虑对一些植物要重视和管理,以便在没有很多自然食物的时候,也能够依靠人工培育顺利度过,所以长江中游无一例外也是水稻发明的重要的候选地。第五,长江中游基于其地理位置,在跟中原地区互动的同时也和长江下游及长江上游进行互动,比如长江上游地区的青铜冶铸技术,很有可能不是来源于中原地区,而是由长江中游传过去,包括稻作也是类似的传播途径,所以长江中游的先民对于后来古蜀文明的形成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名言——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民进步的重要的动力,这一点在长江中游也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例证。

当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也有很多缺环。这些未解之谜和考古缺环是鼓励或引导专家学者,包括社会人士,去更关心和做进一步研究,让长江中游的文明画卷能够更加清晰。所以,当前目标任务就是在我们这一代能够尽可能地把文明化进程格局清晰呈现出来,使年轻的一代有更多的线条、更多的色彩,让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格局更好地展现在世人和世界面前。

(作者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