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布时间:2022-11-22 15:25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访问: 【 打印 】 【 下载 】 字号:[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程曼诗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访谈嘉宾

郭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阅读提要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而是既包括对正确开展经济工作的要求,也包括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要求,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

与过去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不同,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主的开放,具有深层、系统、长期等特征,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

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记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什么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郭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深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在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战略定位和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接续性和创新性。

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正是基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准确理解和科学运用以及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重大理论判断,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逻辑看,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选择。面对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形势,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质的提升,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而是既包括对正确开展经济工作的要求,也包括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要求,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国内大循环要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国际循环要提升质量和水平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内涵和要求?

郭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持久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和重大举措。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供给侧来看,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从需求侧来看,基于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压力、海外局势动荡、不确定性加大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提升抗外部风险能力。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激发和释放国内消费潜力以及增加有效投资将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与水平能够更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推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实现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不同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二是深化贸易畅通。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经济特区、开发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前沿高地的作用,聚焦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改革。扩大同周边国家贸易规模,鼓励进口更多优质商品,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做好线上出口贸易,与更多国家与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促进贸易均衡共赢发展。三是持续推动金融开放。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是关键

记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首先提出的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如何实现?

郭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等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高水平”正是基于以上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体制保证和支撑。主要体现在: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设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

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专门提到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首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什么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对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什么?

郭威:明确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既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也表明对外开放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深层次变化,“稳步”二字也彰显出我国持续推动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科学方法。

与过去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不同,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主的开放,具有深层、系统、长期等特征,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

深层性。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必然要求更大力度强化国内外规则等一系列制度的有效对接,这就需要更深层次地改革国内体制机制弊病,更加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更大力度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以提高与其他国家经贸规则的相容性和适配性。

系统性。相较以往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更加强调对各个经济社会领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对开放制度的系统性要求更高,在开放的领域和环节、开放的节奏和时间、开放的顺序和程度上,会更加注重全局性思考和系统性设计。中国对外开放不再仅限于商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动,而是要在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更注重相关体制机制与国际惯例和规则的系统性对接。

长期性。对外开放的重点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拓展,而制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具有长期性。成型成熟的制度具有稳定的结构、体系,保持和维护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的“稳步”充分表达出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扫码查看手机版

[打印] [收藏]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布时间:2022-11-22 15:25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程曼诗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访谈嘉宾

郭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阅读提要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而是既包括对正确开展经济工作的要求,也包括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要求,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

与过去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不同,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主的开放,具有深层、系统、长期等特征,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

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记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什么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郭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深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在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战略定位和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接续性和创新性。

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正是基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准确理解和科学运用以及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重大理论判断,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逻辑看,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选择。面对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形势,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质的提升,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而是既包括对正确开展经济工作的要求,也包括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要求,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国内大循环要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国际循环要提升质量和水平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内涵和要求?

郭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持久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和重大举措。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供给侧来看,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从需求侧来看,基于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压力、海外局势动荡、不确定性加大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提升抗外部风险能力。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激发和释放国内消费潜力以及增加有效投资将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与水平能够更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推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实现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不同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二是深化贸易畅通。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经济特区、开发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前沿高地的作用,聚焦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改革。扩大同周边国家贸易规模,鼓励进口更多优质商品,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做好线上出口贸易,与更多国家与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促进贸易均衡共赢发展。三是持续推动金融开放。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是关键

记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首先提出的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如何实现?

郭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等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高水平”正是基于以上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体制保证和支撑。主要体现在: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设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

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专门提到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首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什么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对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什么?

郭威:明确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既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也表明对外开放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深层次变化,“稳步”二字也彰显出我国持续推动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科学方法。

与过去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不同,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主的开放,具有深层、系统、长期等特征,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

深层性。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必然要求更大力度强化国内外规则等一系列制度的有效对接,这就需要更深层次地改革国内体制机制弊病,更加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更大力度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以提高与其他国家经贸规则的相容性和适配性。

系统性。相较以往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更加强调对各个经济社会领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对开放制度的系统性要求更高,在开放的领域和环节、开放的节奏和时间、开放的顺序和程度上,会更加注重全局性思考和系统性设计。中国对外开放不再仅限于商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动,而是要在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更注重相关体制机制与国际惯例和规则的系统性对接。

长期性。对外开放的重点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拓展,而制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具有长期性。成型成熟的制度具有稳定的结构、体系,保持和维护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的“稳步”充分表达出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关联 文章

关联附件

返回